44.由風寒直中的太陰病的病理機轉如何?有什么臨床表現?怎樣治療? 答:脾(胃)陽衰弱者,風寒直中,可發病而即是太陰證候。其病機大致有二:(一)正氣尚盛,邪留于表,但病已涉及太陰,故稱“太陰表證”,或稱太陰兼太陽表證。證見發熱、惡寒、頭痛,胃脘痞滿,腹痛綿綿,下利,苔白,脈浮緩。治當溫中解表。表證為主者,用桂枝湯;里證為主者,用桂枝人參湯。若風寒之邪較輕而出現四肢煩疼,脈微浮澀而長者,說明正氣來復,可不治而愈。(二)脾(胃)虛弱,正氣不足,不能向外抗邪,故表現為不發熱而手足自溫,脈浮緩。此類病證根據邪正斗爭而大致有如下三種轉歸:其一,因脾虛失運,水濕停留而小便不利,濕無去路,濕郁過久,妨礙肝膽的疏泄而發,俗稱“陰黃”。證見:身目發黃,其色暗晦,小便黃,畏寒身倦,脘悶腹脹,食少便溏,舌質淡,苔白滑,脈沉遲。治當“于寒濕中求之”,溫中健牌除濕退黃,方可參照《醫學心悟》的茵陳術附湯。其二,脾陽得腎陽的溫煦,逐漸恢復運化,濕從下泄而小便自利。因濕有去路,故不發黃。但若脾陽恢復太過,則病從燥化,燥熱與胃腸積滯相合,則病可演變成陽明病。證見不大便,腹滿脹痛,治當通腑泄熱,一般選用小承氣湯。其三,治療得當,或脾陽自行恢復,運化逐漸正常,往往見突然心煩,下利明顯增多,而諸癥隨之好轉,此為牌陽恢復濕邪與積滯將去的佳象。下利雖多,必因濕邪與積滯的排盡而利自止。此種脾陽恢復的征象,叫“脾家實”。爾后只要通過飲食的調養,將會自然康復。 45.厥證有幾種類型?臨床表現及病機怎樣?如何治療? 答:《傷寒論》337條說:“凡者,陰陽氣不相順接,便為厥。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導致厥的原因雖然相同,都是“陰陽氣不相接”,但由于病因不同而有不同的證型。歸納起來,主要有寒厥、熱厥、痰厥、氣厥、水厥、蛔厥、血厥等證型。寒厥,是因陽氣衰微,不能溫煦四肢所致。其特點為先厥后發熱,厥熱交替。具體表現為手足厥逆,惡寒踡臥,下利清谷,舌淡苔白,脈沉微;后見發熱時,其陽衰陰盛的證候消失;熱退后,陽衰陰盛的證候又重復出現,此即為“厥熱勝復”。由于“厥”代表了陽衰陰盛;“發熱”反映陽氣來復,因此厥熱勝復的結果大致有三種轉歸一是病向愈,其表現為厥熱相等。說明陽氣來復,陰陽趨于平衡。二是病從熱化,其表現為熱多厥少,厥回熱不退。說明陽氣恢復太過,其后可致咽痛或便膿血。治當清熱和陰為主,可用黃芩湯加柴胡。三是病從寒化,表現為厥多熱少。說明陽氣恢復不及,其后可導致亡陽。治當扶陽抑陰為主,方用四逆湯類。 熱厥,是由邪熱傷津內伏,阻隔陽氣,四肢失溫所致。其待點為先熱后順,厥熱俱見。具體表現為身大熱,不惡寒,汗出,口渴,心煩,甚則譫語,四肢厥冷,舌苔黃燥,脈洪數。厥的輕重程度由里熱內伏的輕重而決定,即(335)條所說的“熱深者厥亦深、熱微者厥亦微”。治當清熱護陰,方用白虎湯或白虎加人滲湯。 痰厥,是由于痰實壅阻胸膈,氣機不暢,陽郁不達于四肢所致。證見手足不溫,胸中痞滿,氣上沖咽,呼吸不利,痰多色白,脈滑等。治宜瓜帶散涌吐痰實。或有溫化痰飲一法,用溫膽湯合四逆散。氣厥,是由于肝氣郁結,氣機不樞,陽郁于里,四肢失溫所致。證見四肢不溫,胸脅滿悶,或腹痛,泄利下重,脈弦細。治以疏肝解郁,暢達氣機,用四逆散。 水厥,是由于胃陽虛致水停心下,胸陽被水邪所遏,四肢失溫所致。證見手足不溫,心下悸,口不渴,或小便不利。治宜溫陽化水,方用茯苓甘草湯。 蛔厥,是由于脾胃虛寒,蛔蟲干擾,氣機逆亂,寒熱錯雜,陽氣不達于四肢所致。證見腹痛繞臍或右上腹痛,甚則痛引右肩胛背,嘔吐或吐蛔,痛甚則四肢厥冷,心煩不安,脈微,時作時止,痛止如常人。治宜寒溫并用,安蛔止痛,方用烏梅丸。 血厥,即血虛寒厥。是由于素體血虛,復因寒邪凝滯,致氣血運行不暢,四肢失于溫養所致。證見手足厥冷,舌淡苔白,脈細欲絕。治宜養血通脈,溫經散寒,用當歸四逆湯。總之,對于厥證的辨證論治,首先當辨明致厥的病因病機,根據各種不同致厥的原因,采用相應的治法,方能奏效。 (于 乙巳年 甲申月 甲戌日 卯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