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易經》埋沒的中國古法幾何:三焦坐標系竟藏著十進制和宇宙密碼? 你敢信嗎?我們天天用的十進制數字,不是憑空來的,而是源自中國古代一套被遺忘的“三焦幾何體系”。2000多年前,商高向周天子傳授的“勾股弦”,根本不是簡單的數學公式,而是破解宇宙“形、性、物”一體規律的鑰匙。可惜這套比歐幾里得幾何更精妙的理論,被《易經》的“簡易法則”斷了傳承,直到今天才有人重新翻開《周髀算經》里的千年密碼。 先搞懂:三焦不是中醫概念,是古代“幾何界說學” 一提“三焦”,多數人想到中醫的“上中下焦”,但在老祖宗的原始智慧里,它是一套研究“邊界”的高級幾何學。 古代有門專門的學問叫“界說”,不是我們現在說的“定義”,而是研究: - 事物、屬性、形貌這三類東西,怎么用數字分類組合? - 整體與整體、總體與總體之間,那些看不見的“界線”是怎么變化的? - 大體系的關聯,其實是小個體(比如一個點、一條線)的全息聯動。 簡單說,現代數學是“用數字量形容貌”,比如用方程畫圓;而中國古代的“屬性幾何”,是“從形貌生數字”,比如先看懂天地萬物的樣子,再找出數字的規律。 顛覆認知:十進制來自“三焦邊際”,不是古人隨便定的 為什么我們用“逢十進一”,不用八進制、十二進制?答案藏在“三焦邊體系”和“三焦際體系”里: - 外際三焦(可以理解為天地間的大輪廓)的變化形貌對應“十二”,這就是地支有12個的由來; - 內邊三焦(事物本身的小結構)的變化形貌對應“十”,這就是天干有10個的由來; - 天干地支配出60進制,其實是這兩套體系的疊加。 《周髀算經》把這套理論落地成“勾股弦”(邊三焦)和“長短、寬窄、高低”(際三焦),用它能測遠、測深、測山高——這可不是簡單的勾股定理,而是用“形、性、物”一體的邏輯算出來的。 硬核拆解:三焦坐標系里的“點線面體”,藏著宇宙生成規律 老祖宗搞了個“三焦坐標系”,不是x、y、z軸,而是“事物軸、屬性軸、形貌軸”,每個軸上只有1和2兩個初始數字,卻能生出整個世界: 1. 原點(1,1,1):這不是數學里的點,是“一個事物、一種屬性、一種形貌”的唯一狀態,比如“一顆圓的紅蘋果”最原始的樣子。 2. 第一條線(1,1,2)(1,2,1)(2,1,1): - (1,1,2)= 一個事物、一種屬性、兩種形貌(比如一顆蘋果,紅色,有圓有扁); - (1,2,1)= 一個事物、兩種屬性、一種形貌(比如一顆蘋果,有紅有綠,都是圓的); - (2,1,1)= 兩個事物、一種屬性、一種形貌(比如兩顆蘋果,都是紅色,都是圓的); 這三條相互垂直的線,是宇宙里“第一個標準線段”,就像搭建世界的第一根梁。 3. 第一個面(2,2,2):當三個軸上的數字都變成2,神奇的事發生了——它不是一個點,而是一個“三角形平面”,古人叫“三焦第一界面”。 更牛的是,這個面一出來,立刻生成了“第一個體”:6條線、4個面、1個原點、3個線段端點,湊成了宇宙里“第一個立體結構”。這不就是《道德經》說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嗎?從點到線,從面到體,每一步都是“N+1”的遞進,簡單卻藏著萬物生成的密碼。 可惜:這套比西方早千年的智慧,被《易經》“簡化”沒了 明明這么厲害的理論,為什么我們現在幾乎沒人知道?因為《易經》出現后,用“簡易法則”把它簡化了。商高當年把這套理論傳給周天子,也只成了史書里的一段佳話,核心的“邊界、際界”邏輯,慢慢就斷了傳承。 現在我們學勾股定理,只知道套公式算題,卻不知道它背后原本有一套能解釋“為什么數字是十進制”“為什么天地分十二地支”的完整宇宙觀。 最后說句實在的 老祖宗的智慧,從來不是“封建迷信”,而是一套用“形、性、物”看世界的整體邏輯。三焦坐標系看似簡單的1和2,藏著的是“從具象到抽象,從個體到整體”的認知方法——這或許比單純的數學公式,更值得我們撿回來琢磨。 你覺得這套“古代幾何”,有沒有可能補上現代科學的某些短板?評論區聊聊你的看法。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