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認為“痰瘀互結,肝絡不通”是肝囊腫形成與發展的重要病機。 如果你常常感到右脅肋部脹悶不舒、情緒焦慮易怒、身體沉重乏力、舌質暗淡或有瘀點,這很可能就是身體在提醒你:肝經氣血瘀滯,痰濕內阻,該盡快調理了!! 給大家分享3個能疏肝理氣、化痰祛瘀的關鍵穴位,再配合3種日常疏肝化瘀的食物,幫助你改善肝臟的微環境,控制囊腫發展。 1. 太沖穴:疏肝解郁,調暢氣機 太沖是肝經的原穴和輸穴,是疏解肝氣、平息肝火、調和氣血的“消氣穴”。按揉它能有效緩解因肝氣郁結導致的脅肋脹痛和情緒煩躁,從氣滯的源頭解決問題。 【取穴方法】:在足背,第1、2腳趾骨結合部前方凹陷中。 【按摩方法】:用拇指指腹向腳趾方向稍用力掐按,以有明顯酸、脹、痛感為宜,每次按揉3-5分鐘,雙腳交替進行。 ![]() 2. 期門穴:理氣活血,化痰散結 期門是肝的募穴,是肝氣直接匯聚于胸腹的部位。刺激此穴能直接疏利肝膽氣血,緩解肝區不適,促進氣機運行,有助于化解痰瘀。 【取穴方法】:在胸部,乳頭直下,第6肋間隙(從下往上數)。 【按摩方法】:用中指指腹輕輕點揉,力度不宜過重,感到輕微酸脹即可,每次按揉3-5分鐘。 3. 豐隆穴:健脾化痰,通絡除濕 豐隆是胃經的絡穴,是公認的“化痰第一要穴”。肝囊腫與痰濕內停密切相關,按揉豐隆能強健脾胃,祛除體內痰濕,切斷囊腫的“補給”。 【按摩方法】:用拇指或中指指腹垂直按壓,力度稍重,產生酸脹感后揉動,每次按揉3-5分鐘。 ![]() 除了穴位按摩,日常飲食中加入疏肝理氣、活血化瘀的食物,能由內而外改善體質。 1. 山楂:消食化積,行氣散瘀 山楂不僅能消肉食積滯,其行氣散瘀的功效對于肝氣郁結、血行不暢導致的脅脹、悶痛有很好緩解作用。可用干山楂片泡水代茶飲,或與粳米同煮為粥。 2. 玫瑰花:疏肝和胃,活血止痛 玫瑰花香氣宜人,功擅疏肝解郁、和血散瘀,尤其適合情緒波動大、肝氣不舒的女性。平時用幾朵干玫瑰花泡水喝,能舒緩情緒,改善氣色。 3. 陳皮:理氣健脾,燥濕化痰 陳皮能理肝氣、健脾肺、燥濕化痰,非常適合肝郁脾虛、痰濕體質的肝囊腫患者。在燉湯、煮粥時放幾片陳皮,不僅能增香,更能幫助化痰除濕。 總結而言,對于肝囊腫,我們不必過度焦慮。每天花10分鐘左右按摩這三個穴位,再搭配適當的疏肝化瘀飲食,堅持一段時間,你可能會發現脅肋脹痛減輕、心情更舒暢、身體不再沉重。 更重要的是,通過這種調理改善了肝內痰瘀互結的環境,為控制囊腫發展、促進身體全面健康打下了堅實基礎。 |
|
來自: 雅博學苑 > 《穴位集萃,國醫精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