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題呈現】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60分) 世界上只有一種英雄主義,就是看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熱愛它。 ———羅曼·羅蘭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 ——蘇軾 他們朝我扔白菜,我拿白菜炒盤菜;他們朝我扔雞蛋,我拿雞蛋做蛋炒飯;他們朝我扔泥巴,我拿泥巴種荷花;他們朝我扔石頭,我拿石頭砌小樓。 ————2025年網絡流行梗 以上材料引發了你怎樣的聯想和思考?請寫一篇文章。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審題指導】 本題考查寫作能力。 (一)材料解讀 本次作文由材料、寫作任務、寫作要求三部分組成。材料是關于“事物認知與距離的關系”的內容。寫作任務主要是“引發了你怎樣的聯想和思考”。寫作要求:主要從標題、立意、字數等方面做了常規要求。 (二)寫作任務 對于材料中“事物認知與距離的關系”的相關信息必須在行文中有具體的闡釋或分析。考生可以結合材料,扣住“引發了你怎樣的聯想和思考”來寫作。 (三)立意參考 寫作時,要注意分析“事物認知與距離的關系”的相關內容。從“了解事物之美,就要走近這種事物”的角度分析,可以立意為“走近事物,方能發現事物之美”“縮小距離,深刻了解事物的美”“走近事物方能深刻認識事物”等;從“要看到事物的美,那就不要走得太近”的角度分析,可以立意為“欣賞事物之美,要有距離感”“保持距離才會發現美”“用旁觀者的眼光來看待事物”“距離,讓美好的事物更美”“跳出事物方能看到事物的美”等;也可以從二者結合的角度分析,可以立意為“事物之美,關鍵在于要有發現的眼光,不在乎與自己距離的遠近”“認知事物可從不同的角度來進行”等。當然,不管怎樣立意,寫作時要能夠契合材料中的核心內涵。 【佳作展示】 1、化逆為力,向光而行 羅曼·羅蘭曾言,世界上只有一種英雄主義,就是看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熱愛它。這“真相”中,必然包含著穿林打葉的驟雨、迎面而來的泥濘與石塊。而蘇軾的“何妨吟嘯且徐行”,與網絡流行梗中“拿白菜炒盤菜”“用泥巴種荷花”的智慧,恰是這種英雄主義的生動注腳——生活從不缺少風雨與攻擊,但真正的強者,總能在逆境中轉化力量,以熱愛為底色,將阻礙化為前行的階梯。 看清真相,是接納生活的復雜底色 生活的真相從非一帆風順的坦途,而是陽光與風雨交織、鮮花與荊棘并存的立體畫卷。羅曼·羅蘭的“英雄主義”,首先便在于不回避這份復雜,不粉飾生活的艱難。蘇軾一生宦海沉浮,烏臺詩案險些喪命,后半生輾轉黃州、惠州、儋州,卻從未對命運的不公閉目塞聽。他在黃州寫下“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不是對風雨的無視,而是看清了“風雨”本是人生常態后的坦然。接納生活的真相,意味著承認“穿林打葉聲”終會響起,“白菜泥石”或會迎面而來,不怨天尤人,不自暴自棄——這是化逆為力的前提,也是熱愛生活的起點。 若無法看清真相,便容易在困境中陷入兩種極端:或是因一遇挫折便覺得“世界辜負了我”,從此消沉頹廢;或是用虛假的樂觀麻痹自己,拒絕正視問題的本質。唯有如蘇軾般,在風雨中站穩腳跟,承認“人生如逆旅”,才能真正擁有面對困境的勇氣。 轉化逆境,是智慧與韌性的雙重淬煉 看清真相后,如何“依然熱愛”?答案藏在“吟嘯且徐行”的從容里,更藏在“拿白菜炒盤菜”的轉化中。生活的攻擊與阻礙,從非全然無意義的負面能量,關鍵在于我們以何種姿態承接它、轉化它。 網絡流行梗中的“他們朝我扔泥巴,我拿泥巴種荷花”,看似戲謔,實則蘊含著深刻的生存智慧:泥巴本是污濁之物,卻能成為荷花的養分;攻擊本是傷害之舉,卻能轉化為成長的契機。這讓我想起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樊錦詩。她年輕時遠赴大漠,面對黃沙漫天、物資匱乏、信息閉塞的“泥巴”,沒有抱怨,反而將這份艱苦化為守護敦煌的動力。五十七載,她用數字技術讓千年壁畫“永生”,把“泥巴”種成了驚艷世界的“荷花”。正如蘇軾在黃州,政治上的打壓成了他文學創作的沃土,“一蓑煙雨”淬煉出“大江東去”的豪情,“揀盡寒枝不肯棲”的孤獨沉淀為“也無風雨也無晴”的通透。 轉化的過程,是智慧的體現,更是韌性的考驗。它要求我們不被情緒裹挾,不困于當下的困境,而是跳出“受害者”的思維,以“創造者”的姿態重新定義逆境。扔來的白菜,是生活的刁難,也是動手烹飪的食材;擲來的石頭,是惡意的攻擊,也是建造小樓的基石。這種“化廢為寶”“轉危為機”的能力,正是英雄主義的核心——不是消滅風雨,而是在風雨中學會撐傘,甚至利用雨水澆灌心田。 2、熱生活,是穿越黑暗后的向光而行 “依然熱愛生活”,不是一句空洞的口號,而是穿越黑暗后依然選擇相信光明的堅定。這份熱愛,不是對生活美好的片面索取,而是對生活全貌的深情擁抱——擁抱它的春暖花開,也擁抱它的風雨交加;擁抱它的饋贈,也擁抱它的考驗。 史鐵生在《我與地壇》中寫道:“苦難消滅自然也就無可憂悲,但苦難消滅一切也就都滅,在沒滅的范圍內苦難終歸是苦難。”他雙腿癱瘓,后又患尿毒癥,卻從未停止對生命的熱愛。他把身體的“泥巴”轉化為思想的“荷花”,用筆尖照亮了無數人的精神世界。他的熱愛,不是對苦難的美化,而是明知苦難存在,依然選擇“好好活”,活出生命的深度與廣度。這種熱愛,如蘇軾在逆境中“日啖荔枝三百顆”的豁達,如樊錦詩在黃沙中“一生只做一件事”的執著,如每一個普通人在被生活“扔泥巴”時,依然能笑著說“我來種荷花”的樂觀。 生活的真相或許殘酷,但轉化的智慧能讓殘酷開出花;前行的道路或許泥濘,但熱愛的光芒能照亮泥濘中的路。羅曼·羅蘭的英雄主義,蘇軾的徐行智慧,網絡梗的轉化哲學,最終都指向同一種生命姿態:不懼風雨,不畏攻擊,以清醒的頭腦看清真相,以堅韌的意志轉化逆境,以深沉的熱愛擁抱生活。 愿我們都能成為這樣的英雄:被扔泥巴時,記得種荷花;遇穿林雨時,不妨吟嘯行。在生活的真相中,活成自己的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