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抗戰紀念特稿1|七律·在沙市刺柱前的深思 文/圖張衛平 劫波歷后睹殘釘,耳畔猶聞屠殺聲。 遍野哀鴻凝血淚,滿城烽火亂旗旌。 八年奮志殲驕虜,四海同心筑太平。 常響警鐘銘往昔,再升國力固長城。 ![]() 【創作手記:以詩為證,銘刻歷史】 血鑄的詩句,不是為了延續仇恨,而是為了守護記憶! 在創作這首詩時,內心深處充滿著沉痛。面對抗日戰爭時期沙市那段慘痛的歷史,我感到有責任用文字將這段記憶永久銘刻。詩中“劫波歷后睹殘釘”的“殘釘”,指向的是沙市中山路巷口那根令人不寒而栗的“刺柱”。日軍占領期間,這根電線竿子成為屠殺的恐怖象征。據史料記載,倭寇在此屠戮百姓,“劈刺時貫肢及柱,柱爛如蜂衙,后以鐵箔蒙之,鐵箔亂穿呈篩狀”。僅1940年6月至1945年8月間,就有2000多人在此遇難。 ![]() “耳畔猶聞屠殺聲”,是詩中最為沉重的一筆。我試圖通過這句詩,讓讀者穿越時空,聽到歷史深處的哀嚎。 “遍野哀鴻凝血淚,滿城烽火亂旗旌”,則描繪了當時沙市的慘狀。沙市淪為日偽殖民統治區域,日軍實行慘無人道的“三光”政策,荊州境內的8個縣市都遭到敵機轟炸,有的地方還同時遭受毒氣彈、燃燒彈的襲擊。 在詩的后半部分,轉折至抗爭與勝利。“八年奮志殲驕虜,四海同心筑太平”,概括了中國人民抗戰的艱苦卓絕和最終取得勝利的偉大歷程。在江漢平原,荊楚兒女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頑強抗戰,與侵略者進行了血與火的較量。 最后,我用“常響警鐘銘往昔,再升國力固長城”,表達了這首詩的核心思想:銘記歷史不是為了延續仇恨,而是為了珍惜和平、開創未來。 沙市抗戰的記憶,是我們民族集體記憶的重要組成部分,當代代相傳。 這首詩是我對沙市抗日戰爭中遇難同胞的深切悼念,也是對不屈不撓的民族精神的崇高致敬。希望通過這首詩,讓更多人了解這段歷史,珍惜來之不易的和平,共同守護國家的安寧與繁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