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病 但每因自然良能的有限,競至不得汗出,乃徒使淺在體表(膚表)的毛細血管或動脈充血,以致體溫高度郁于體表不得外散,而發作一系列的特有征狀: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這就是太陽病的特征。凡病若現此證候時,便命名為太陽病。 二、太陽病的三大類型 中風:凡太陽病,若發熱、自汗出、惡風、脈緩的,統屬此類。 傷寒:凡太陽病,無論發熱與否,若無汗、身疼、腰疼、骨節疼痛、脈緊的,統屬此類。 溫病:凡太陽病,若發熱而渴,不惡寒的,統屬此類。 三、太陽病的治療原則 1.桂枝湯證:頭痛、發熱、汗出、惡風、脈浮緩者,為應用本方的正確適應證。但有以下情形之一時,亦可用本方。 ①病人經常自汗出者; ②病人臟無他病,時發熱自汗出者; ③太陽病下之后氣上沖者; ④汗、吐、下后,仍頭痛或身疼,脈浮者(外不解者)。 方:桂枝三錢,芍藥三錢,炙甘草二錢,生姜三錢,大棗四枚。水煎溫服,服后啜粥,覆以取微汗。 2.麻黃湯證:頭疼、發熱、身疼、腰疼、骨節疼痛,惡風、無汗而喘者,為應用本方的正確適應證。但有以下情形之一時,亦可用本方。 ①太陽陽明合病,喘而胸滿者; ②太陽病,脈浮緊、無汗、發熱身疼痛者;③太陽傷寒脈浮緊、不發汗因致衄者; ④陽明病脈浮無汗而喘者。 方:麻黃三錢,桂枝二錢,杏仁三錢,甘草二錢。水煎,先煮麻黃一二沸,去上沫,再內余藥煎取一杯,溫服,服藥后蓋棉被取微似汗。 3.葛根湯證:項背強急,發熱、無汗、惡風、身疼痛,為應用本方的正確適應證。但下利證而發熱、無汗、惡寒者亦可用本方。方:葛根四錢,麻黃三錢,桂枝二錢,芍藥二錢,生姜三錢,大棗四枚,甘草(炙)二錢。 4.大青龍湯證:發熱、惡寒、脈浮緊、身疼痛、不汗出而煩者,為應用本方的正確適應證(以下簡稱確證)。但水氣郁于體表,而為脈緩、身重、乍有輕時者,亦有應用本方之機會。 方:麻黃六錢,桂枝二錢,杏仁二錢,炙甘草二錢,生姜三錢,大棗四枚,生石膏二至六兩。 5.小青龍湯證:表不解,心下有水氣,而發咳喘者,為本方確證。 方:麻黃、桂枝、芍藥、細辛、干姜、炙甘草各三錢,半夏五錢,五味子五錢。 6.麻杏石甘湯證:汗出而喘或渴者。 方:麻黃四錢,杏仁二錢,石膏二至六兩,甘草(炙)二錢。 7.桂枝麻黃各半湯證:桂枝、麻黃二方證的合并證者,為本方確證。但發熱惡寒如瘧狀,而面色泛赤、無汗、身瘁者,亦可用本方。 方:桂枝一錢七分,芍藥一錢,生姜一錢,大棗二枚,炙甘草一錢,麻黃一錢,杏仁一錢。 8.桂枝二麻黃一湯證:桂枝湯證多,麻黃湯證少的合并證,并具形如瘧,日再發者,可以本方小發汗。 方:桂枝一錢五分,芍藥二錢,生姜二錢,大棗二枚,炙甘草一錢六分,麻黃一錢,杏仁一錢。 9.桂枝二越婢一湯證:發熱、惡寒、熱多寒少、脈微弱者,為本方確證。 方:桂枝一錢,麻黃一錢,芍藥一錢,甘草一錢,生姜一錢半,大棗二枚,生石膏一兩半。 10.有關桂枝湯的加減方證依原方證的癥狀變化,而為藥味或藥量的增減者,均屬之。今諸一述之于下: ①桂枝加桂湯證:此為桂枝湯原方,僅增量桂枝,故以桂枝湯證而上沖更為劇甚者,為應用本方的適應證甚明。 ②桂枝加葛根湯證:考葛根主治項背強直拘急,故本方適應證,當為桂枝湯證而項背發強直拘急者。 ③桂枝加附子湯證:此為桂枝湯原方,加治陰證之附子,治桂枝湯證而有陰證之機轉者。 ④桂枝加厚樸杏子湯證:桂枝湯證而發微喘者。 ⑤桂枝加芍藥、生姜、人參新加湯:就新加藥物觀之,則本方應為桂枝湯證而脈沉遲,心下痞硬,并身疼痛,和嘔較甚者。 ⑥桂枝去芍藥湯證:桂枝湯證而腹氣虛,脈促胸滿者。 ⑦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證:桂枝去芍藥湯證,而更有陰證的機轉者。 ⑧桂枝附子湯證:此即桂枝去芍藥加附子而更增量附子之變局,故治上方證,而轉入陰虛證較甚者甚明。 論中所示身體疼煩,不能自轉側,脈浮虛而澀者,其亦是虛證,而陰陽表里相半之例可知。 ⑨桂枝去芍藥加茯苓白術湯證:主桂枝去芍藥湯證,而小便不利者。 ⑩桂枝去芍藥加蜀漆龍骨牡蠣湯證:就新加藥物考之,則本方證當為桂枝去芍藥湯證,而又胸腹動甚,驚狂不安者。 11.有關葛根湯的加減方證:本方只有加半夏一則如下。葛根加半夏湯證:即為葛根湯證而嘔者。 四、發汗劑的禁用有以下情形之一者,不得發汗: 1.咽喉干燥不可發汗; 2.淋家不可發汗; 3.瘡家雖身疼痛,不可發汗; 4.衄家不可發汗; 5.亡血家不可發汗; 6.汗家不可發汗。 五、表證與里證的關系太陽病失治或誤治,每傳入里而發陽明病亦有表里同時發病,謂太陽陽明合病亦有太陽病未罷,即并于陽明而發二陽并病。 無論合病或并病,見有表證在,必須先解表然后攻里,此為定法,見于本篇的方證,有以下數則。 1.白虎湯證:大煩渴,惡熱不惡寒,脈洪大或浮滑,熱結于里而猶未實者。 方:生石膏三兩,知母六錢,炙甘草二錢,粳米一撮。 2.白虎加人參湯證:為白虎湯證而津液虛,心下痞硬者。 方:即上方加人參三錢。 3.調胃承氣湯證:胃不和,大便硬,而有急迫證者。 方:大黃四錢,炙甘草二錢,芒硝五錢,少少與溫服之。 六、表證與半表半里證的關系太陽病失治或誤治,亦每傳入半表半里而發少陽病,無論太少合并病,只能以太少雙解為治,或治從少陽,不得發汗以攻表。 若陽明少陽合病或并病,亦只能為陽明少陽雙解之治,或竟治從少陽,不得下以攻里。三陽合病或并病,亦宜治從少陽,此為定法。見于本篇的有以下各方證。 1.小柴胡湯證:往來寒熱,胸脅苦滿,默默不欲飲食,心煩喜嘔,但此四證有一即可,不必悉具。 方:柴胡八錢,黃芩三錢,人參三錢,甘草三錢,生姜三錢,大棗四枚,半夏五錢。 2.大柴胡湯證:為小柴胡湯證嘔劇而腹滿痛者,或滿大實疼者(加大黃)。 方:柴胡八錢,黃芩三錢,芍藥三錢,半夏五錢,生姜五錢,枳實四錢,大棗五枚,大黃二錢(一方無大黃)。 3.柴胡加芒硝湯證:為小柴胡湯證而兼有芒硝湯證者。 方:即小柴胡湯加芒硝二錢。 4.柴胡加龍骨牡蠣湯證:為小柴胡湯證,胸腹悸動,煩驚身重,二便不利者。此乃少陽證誤下或燒針,使邪陷于里。 方:柴胡四錢,黃芩一錢半,生姜一錢半,半夏二錢半,人參一錢半,大棗二枚,桂枝一錢半,茯苓一錢半,大黃二錢,鉛丹一錢半,龍骨一錢半,牡蠣一錢半。 5.柴胡桂枝干姜湯證:小柴胡湯證,渴而不嘔,胸腹動煩,而上沖急迫者。 方:柴胡八錢,桂枝三錢,干姜二錢,花粉四錢,黃芩三錢,牡蠣二錢,炙甘草二錢。 6.柴胡桂枝湯證:應為小柴胡湯證和桂枝湯證的合并證。 方:桂枝一錢半,芍藥一錢半,生姜一錢半,大棗二枚,柴胡四錢,黃芩一錢半,人參一錢半,半夏二錢半,炙甘草一錢。 七、表證與停飲的關系太陽病固以發汗為治療原則,但是里有停飲,必須兼逐水,表始得解,如前之小青龍湯證及桂枝去芍藥加苓術證,即屬其例。假如不兼逐水,或汗或下,不但病不去,且每因激動里水發生諸多病變。見于本篇的方證有以下數則: 1.苓桂術甘湯證:心下逆滿、氣上沖胸、頭眩心悸、小便不利或頻數者。 方:茯苓四錢,桂枝三錢,白術二錢,炙甘草二錢。 2.苓桂棗甘湯證:臍下悸、攣急上沖、欲作奔豚者。 方:茯苓八錢,桂枝四錢,炙甘草二錢,大棗五枚。 3.苓桂姜甘湯(即茯苓甘草湯證)證:為心下悸、上沖而嘔者。 方:茯苓二錢,桂枝二錢,炙甘草一錢,生姜三錢。 4.五苓散證:表不解、煩渴、小便不利、或飲水則吐者。 方:豬苓三錢,白術三錢,茯苓三錢,澤瀉五錢,桂枝二錢。 5.真武湯證:心下悸、頭眩、身啁動、振振欲僻地、腹疼、小便不利、或下利、或嘔咳者。 6.茯苓四逆湯證:心下悸而煩、小便不利、厥逆惡寒、汗出不止、或下利者。 方:茯苓四錢,人參一錢,生附子一錢半,甘草二錢,干姜一錢半。 八、表證與虛寒的關系其人素虛多寒,患太陽病時,常使表證為候不備,且每為陰陽表里互見之證,治宜隨證先扶其虛,再治其表,但亦有救里解表合治一方者,并表證誤治失治,亦每使轉為陰虛證,見于本篇此類的方證有以下數則。 1.桂枝甘草湯證:本方的適應證,為心下悸、上沖急迫、欲得按者。 方:桂枝一兩二錢,炙甘草六錢。 2.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證:為桂枝甘草湯證而胸腹有動或煩驚者。 方:桂枝一錢,炙甘草二錢,牡蠣二錢,龍骨二錢。 3.小建中湯證:主治里急(腹部拘急)、腹急疼、或心中悸而煩者。 方:桂枝三錢,炙甘草二錢,大棗四枚,芍藥六錢,生姜三錢,飴糖一兩。 4.芍藥甘草湯證:主治拘攣、急迫者。方:芍藥六錢,炙甘草六錢。 5.芍藥甘草附子湯證:應為芍藥甘草湯證而兼有附子證者。 方:芍藥三錢,炙甘草三錢,附子一錢半。 6.厚樸生姜半夏甘草人參湯證:主治胸腹滿而嘔者(氣滿氣脹)。 方:厚樸八錢,生姜八錢,半夏五錢,炙甘草二錢,人參一錢。 7.炙甘草湯證:主治脈結代、心動悸而為陽虛證者。 方:炙甘草四錢,生姜三錢,人參二錢,生地一兩六錢,桂枝三錢,阿膠二錢,麥門冬五錢,麻仁五錢,大棗十枚。 8.甘草干姜湯證:主治煩躁吐逆而厥者,或多涎唾、眩而小便不禁者。 方:炙甘草六錢,干姜三錢。 9.四逆湯證:主治四肢厥逆、下利、惡寒、身體疼、口中和、脈微弱者。 方:炙甘草二三錢,干姜二錢半,附子二錢。 九、表證與瘀血的關系其人有潛在的血毒,由于患太陽病,常發作瘀血證,如表證猶在,必先解表方得下其瘀血。此亦治病定法,見于太陽篇的,有以下各方證。
方:桃仁二錢半,大黃四錢,桂枝二錢,炙甘草二錢,芒硝二錢。
①少腹硬滿、小便自利、發狂者。 ②善忘、少腹雖硬、大便反易而色黑者。 ③脈數、善饑、不大便者。 方:水蛭十個,虻蟲十個,桃仁七個(碎),大黃三錢。
方:水蛭二十個,虻蟲二十個,桃仁二十五個,大黃九錢。分四丸,每付煮一丸,連渣服。
方:梔子二錢半,香豉六錢。
方:梔子二錢半,炙甘草三錢,香豉六錢。
方:梔子二錢半,生姜八錢,香豉六錢。
方:梔子二錢半,厚樸六錢,枳實四錢。
方:梔子二錢半,干姜三錢。
方:葛根一兩二錢,黃芩四錢,黃連四錢,炙甘草三錢。
方:桂枝四錢,炙甘草四錢,白術三錢,人參三錢,干姜三錢。
方:赤石脂、禹余糧各一兩六錢。
方:大黃四錢,芒硝三錢,甘遂末三分。先入大黃,后芒硝,后甘遂,得快利,勿再服。
方:大黃三兩,芒硝二兩,杏仁二兩,葶藶子二兩。搗為丸,如彈子大,每用一丸,甘遂末三分,白蜜半匙,水一杯,煮半杯,溫服,一宿乃下,如不下更服,以下為度。
方:芫花、甘遂、大戟各等份。各別搗為散,先煮大棗十枚,去渣納藥末,強人服八九分,贏人服五六分,平旦溫服,若下少病不除,明日更服,加三分,利后糜粥自養。
方:桔梗三錢,巴豆一錢,貝母三錢。為細末。以白飲和服八分,贏者減之,病在膈上者必吐,在膈下者必利,若下多不止,飲冷水一杯即止。
方:黃連二錢,半夏五錢,栝樓仁七錢。
方:大黃三錢,黃連一錢半。以沸水漬之,少時去滓,溫服。 此方加黃芩一錢半,名瀉心湯或三黃湯,治略同。
方:大黃三錢,黃連一錢半,黃芩一錢半,附子一錢半。以沸水漬三黃,少時去滓,另煮附子取汁,合溫服。
方:半夏六錢,黃芩三錢,黃連一錢,人參三錢,大棗四枚,干姜三錢,炙甘草三錢。
方:即半夏瀉心湯增重甘草用量至四錢。
方:即半夏瀉心湯干姜減量成一錢,而加生姜四錢。
方:旋覆花三錢,代赭石二錢,人參二錢,半夏六錢,生姜五錢,大棗四枚,炙甘草三錢。 7.黃連湯證:主為心煩、心下痞硬、腹中痛、欲嘔吐者。 方:黃連三錢,半夏六錢,人參二錢,桂枝三錢,干姜三錢,大棗四枚,甘草三錢。
方:瓜蒂、赤小豆各等份。為細末,混合之,另煮香豉,作稀粥去渣,取藥末五六分,合粥服之,不吐者少少加,得快吐乃止。
方:白術四錢,炮附子三錢,生姜三錢,炙甘草二錢,大棗四枚。水煎溫服,初服其人身如痹,半日許復服之,三服盡,其人如冒狀,勿怪,此以附子、白術游走皮中,逐水氣未清除,故使之耳。
主:雖為骨節疼煩,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則痛劇,汗出短氣,小便不利,惡風不欲去衣,或身微腫者,但必另有上沖、心悸證可知。 方:炙甘草二錢,附子二錢,白術二錢,桂枝四錢。水煎服,得微汗則解。 ①腹證,為胃家實。 ②外證,為身熱,汗出,不惡寒,反惡熱。就是說,凡診得胃家實、或若身熱、汗自出、不惡寒、反惡熱時,便稱為陽明病。 若能食者名中風, 不能食者名中寒, 此即陽明病的兩大類別。 四、陽明病的治療原則由于以上病理的說明,機體欲自大便排除病毒,反在病毒與機體二者問相互作用下,促成熱亢津虛的里實證,中醫以利熱、存津、瀉下劑以治本病,正適應機體的自然要求,而達成全面的原因療法,有關此類方劑,計有以下數例:
以厚樸、枳實寬脹去滿, 大黃功能催大便, 故就藥物的配合解之, 本方證的適應證當為:腹脹滿,而大便不通者。 方:大黃六錢,厚樸三錢,枳實三錢。水煎溫服。
于小承氣湯內又加化結峻下的芒硝, 并于厚樸、枳實又增大其量,不但寬脹去滿較有力,而攻堅破銳亦非前方所能及, 故其主治當為:腹堅滿、大便結硬、或滯下臭惡者。 方:大黃六錢,厚樸一兩二錢,枳實七錢五分,芒硝四錢。
方:麻子仁六兩,芍藥二兩四錢,枳實二兩四錢,厚樸二兩四錢,大黃二兩八錢。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丸,日三服,漸加,以知為度。
方:豬苓、茯苓、澤瀉、阿膠、滑石(碎)各三錢。 方:吳茱萸五錢,人參三錢,生姜六錢,大棗四枚。 少陽病亦不在里,故不可吐下。 少陽病本多熱,故不可施溫針,因只有清火和和解之道,并順應病機,配合利尿、發散各藥物,使病毒由小便、皮膚逐出于體外,而達成機體要求之原因療法。 不過少陽病位于半表半里,病欲出則偏于表,病欲入則偏于里,此于太陽、陽明兩章所以多見少陽之為證也。 尤以位于該部之臟器很多,病變之范圍亦大,因而少陽之方劑,為數即夥,為用更廣,仲景為論述方便,散見于上兩章,茲為匯集類述于下,以便研究。 七、有關以心下痞為應用目的的方劑: 太陰病
方證:心下痞硬,嘔吐下利,或胸痹者。(按:本方證太陽篇論及,但未列方,故此補之)。 方:人參、干姜、甘草、白術各三錢。水煎溫服。又為細末為丸,日三服。但丸方不如煎劑有捷效。
方:桂枝三錢,芍藥六錢,炙甘草二錢,生姜三錢,大棗四枚。
方:即前方加大黃二錢。 陽盛陰虛者,原可壯水以制火,于陽證可用此法,用于陰陽俱虛的少陰證,則反促其死。陰雖虛,亦只有生陽復陰之一道,故生者只有一法。 六、少陰病的方劑 方:炮附子二錢,茯苓三錢,人參二錢,白術四錢,芍藥三錢。
方:炙甘草三錢,生附子二錢,干姜四錢五分。
方:蔥白四莖,干姜一錢半,附子一錢半。
方:即上方加豬膽汁一錢五分,人尿七錢五分。原藥水煎,去渣加豬膽汁、人尿和合相得,溫服。
方:赤石脂八錢,干姜一錢,粳米一兩。水煎,另調赤石脂末四錢,頓服,若一服愈,余勿服。 若陰證的里證已顯,而陽證的表證甚輕,如身疼痛、下利清谷之例,此急當救里,宜四逆湯,此已于太陽篇解之。 但陽證的表證甚顯,而陰證的里證未著時,亦可微發汗,使病自表解,前已講過的桂枝加附子湯證、及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證等,均屬其例。 見于本篇者,尚有以下各方證,然前屬于桂枝劑之范疇,此則屬于麻黃劑之范疇,又不得不知。
方:麻黃(去節)二兩,炙甘草二兩,附子(炮)一錢。
方:麻黃(去節)二錢,附子炮一錢,細辛二錢。
方:黃連四錢,黃芩二錢,芍藥二錢,雞子黃二枚,阿膠三錢。先煮三物,去渣,內膠烊化盡,少冷,內雞子黃,攪令相得,溫服。
方:甘草三錢。水煎溫服。
方:桔梗一錢半,甘草三錢。
方:半夏(洗,破如棗核)十四枚,雞子一枚(去黃,內上苦酒,著雞子殼中)。上二味,內半夏著苦酒中,以雞子殼置刀環中,安火上,令三沸,去渣,少少含咽之,不差,更作三劑。
方:半夏(洗)、桂枝(去皮)、甘草各等份。作散和服,方寸匕。若湯服,先煮水沸,內散方寸匕,更煮三沸,去火令少冷,少少咽之。 方:甘草、枳實、柴胡、芍藥各等份。為散,白飲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增其量亦可煎湯服。 則少陰為虛之極, 而厥陰為寒之極,寒極似陽,故反有熱候。
方:烏梅三百枚,細辛一兩八錢,干姜三兩,黃連四兩八錢,當歸一兩二錢,附子一兩八錢,蜀椒一兩二錢,桂枝一兩八錢,人參一兩八錢,黃柏一兩八錢。上為丸(蜜制),梧桐子大,初服十丸,稍加至二十丸,日三服。
方:當歸三錢,桂枝三錢,芍藥三錢,細辛三錢,炙甘草二錢,通草二錢,大棗八枚。
方:即當歸四逆湯加吳茱萸一兩、生姜八錢。
方:麻黃三錢七分五厘,升麻三錢七分五厘,當歸三錢七分五厘,知母二錢二分五厘,黃芩二錢七分五厘,萎蕤二錢二分五厘,芍藥七分五厘,天冬七分五厘,桂枝七分五厘,茯苓七分五厘,甘草七分五厘,石膏七分五厘,白術七分五厘,干姜七分五厘。先煮麻黃一二沸,去上沫,內諸藥,煮取汁,去渣,分三服,于二三時內續服荊。
方:白頭翁四錢五分,黃柏四錢五分,黃連四錢五分,秦皮四錢五分。
方:干姜、黃芩、黃連、人參各四錢五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