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羅華昌中醫 ![]() 大家好,應網友需求,今天咱們來聊聊頸動脈斑塊這個話題。如今頸動脈斑塊發病率居高不下,不僅治療難度大,還讓患者面臨頭暈、腦供血不足甚至中風的風險,不少朋友都對此憂心忡忡,今天就從中西醫原理、中醫方藥等方面詳細說說。 ![]() 從西醫角度看,頸動脈斑塊本質是頸動脈壁脂質沉積、纖維組織增生及鈣質沉著形成的 “血管垃圾”,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吸煙等都是重要誘因。這些因素會損傷頸動脈內皮,讓低密度脂蛋白等脂質趁機沉積,逐漸形成斑塊,斑塊增大還可能堵塞血管,影響腦部供血,嚴重時會引發腦梗死。 從中醫視角,頸動脈斑塊可歸為 “痰濁”“瘀血” 范疇。中醫認為,人過中年,氣血漸衰,或飲食不節、情志失調,導致脾失健運、痰濕內生,痰濕與氣血搏結,日久凝瘀阻于頸動脈,便形成了斑塊?!鹅`樞?刺節真邪》中記載:“血脈凝澀,不行其常,故曰留著也。”《丹溪心法》也提到:“痰瘀同源,痰瘀互結,痹阻脈絡?!?這都點明了痰瘀互結、脈絡阻滯是此類病癥的核心病機,也為中醫調理提供了理論依據。 針對頸動脈斑塊,我有一個基礎用方,除了水蛭(9~15 克)、丹參(15~30 克)、川芎(15~30 克)、白芥子(9~15 克),黃芪(15~30 克)、當歸(10~15 克)、葛根(15~30 克)、地龍(9~12 克)、桃仁(9~12 克)、紅花(6~10 克),共 10 味。 用藥方法為:將上述藥材加水浸泡 30 分鐘,大火燒開后轉小火煎煮 30 分鐘,取藥液約 200 毫升;加水再煎 20 分鐘,取藥液約 200 毫升,兩次藥液混合,分早晚兩次溫服,每日 1 劑。 為何這些藥能針對頸動脈斑塊起效?水蛭、地龍善于破血逐瘀、通絡散結,能化解頸動脈內瘀滯的血塊與斑塊;丹參、川芎、當歸、桃仁、紅花均為活血養血之品,丹參活血祛瘀、通經止痛,川芎活血行氣、祛風止痛,當歸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桃仁活血祛瘀、潤腸通便,紅花活血通經、散瘀止痛,五者合用,既助瘀血消散,又能滋養血管,避免活血傷正;黃芪補氣行血,氣足則血行通暢,可推動瘀血排出,改善血管動力;葛根能通經活絡、升舉陽氣,幫助改善腦部供血,緩解斑塊導致的頭暈癥狀;白芥子溫化寒痰、散結通絡,針對痰濕凝結的病機,化解斑塊形成的痰濕基礎。 而這些藥對頸椎并無效果,是因為頸椎問題多與經絡痹阻、筋骨失養相關,常涉及風寒濕邪侵襲或肝腎虧虛導致的頸椎關節退變、肌肉勞損,治療需以祛風除濕、補益肝腎、強筋健骨為主。而此方核心在于活血化瘀、化痰散結,針對的是血管內的痰瘀問題,與頸椎病變的病機、病位完全不同,因此無法作用于頸椎。 在方劑加減上,若患者頭暈明顯,可加天麻、鉤藤以平肝息風;若伴有胸悶、心悸,可加瓜蔞、薤白以寬胸理氣;若血脂偏高,可加山楂、決明子,山楂能消食化積、活血化瘀,決明子可清肝明目、潤腸通便,二者合用輔助調節血脂,減少脂質沉積;若有乏力、氣短,可加重黃芪用量,并加黨參以益氣健脾;若斑塊質地較硬,可加三棱、莪術以增強破瘀散結之力;若患者怕冷、痰濕偏重,可加桂枝、茯苓以溫陽化濕。 最后必須強調,“千人千方” 是中醫的核心原則。每個人的體質、病情輕重、伴隨癥狀都不同,比如同樣是頸動脈斑塊,有人偏血瘀,有人偏痰濕,有人還夾雜氣虛、陰虛等情況,用藥自然需要調整。上述基礎方僅為調理思路參考,不能直接套用。若有頸動脈斑塊問題,一定要找專業中醫面診,通過望聞問切四診合參,制定個性化的調理方案,才能確保安全有效,切勿自行用方服用。 親愛的各位網友,感謝大家一直以來對本公眾號的關注。 在交流中,我發現不少朋友面對身體小狀況時,不知如何應對,也不了解自身中醫辯證類型,存在健康困惑。 現向大家說明:歡迎在留言區留下健康問題,我會依據中醫理論和臨床經驗,為大家做辯證分析。 但因網絡交流限制,無法面對面詳細診斷,所以我只能提供辯證思路,不能給出具體用藥指導,望理解。 我會每天挑選并回答 幾個網友的辯證問題,認真對待每一條留言并詳細回復,希望能幫大家了解身體,樹立正確健康觀念。 本文內容原創,如有轉載請標明 “轉自中醫羅華昌公眾號”,侵權必究。最后,希望朋友們再關注《杏仁弘道》及《華康中醫綜合診所》兩個公眾號,里面的內容同樣精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