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頭痛獨家治療經(jīng)驗 作者貟修遠,中醫(yī)碩士,筆名西湖蟲二 1. 針刺 1.1 一針刺下,效果立顯: 此法常用于接診之初,當病人看病時,如果頭部疼痛,當場扎針,頭痛就能緩解一部分。既減輕痛苦,又能增加病人的信任。有一部分人甚至能只靠扎針就能治好。 1.2 絲竹率谷,玉龍真言: 古人玉龍歌言:偏正頭風最難醫(yī),絲竹進針亦可施,沿皮透刺向率谷,一針兩穴世間稀。因此,選穴以絲竹空、率谷為主。筆者不用透刺,而是在絲竹空與率谷各扎一針,然后在其兩穴連線處扎針。其旁邊大穴如百會、頭維也常輔助針刺。此為首要方法。 1.3 遠端取穴,以痛為俞: 除了近端取穴,還需遠端協(xié)助。此時注重尋經(jīng)點按,以痛為俞,找反應點。尤其是手足少陽經(jīng),手足厥陰經(jīng)的大穴是找反應點的關(guān)鍵地方。 1.4 辯證論治,審查陰陽: 若是有陰虛火旺,則加太溪。若是肝火勝,則用太沖,三陰交。若是怕風,選風池,風府。若是脾虛風動,選足三里。 ![]() 2. 中藥辯證 2.1 以散偏湯為主,不忘辯證論治。 《辨證錄》中散偏湯為治療偏頭痛之有效方,以活血祛風柔肝為主。根據(jù)王付教授經(jīng)驗,如果是太陽頭痛,合用麻黃湯或桂枝湯;如果是少陰頭痛,合用麻黃附子細辛湯;如果是少陽頭痛,合用小柴胡湯;如果是陽明頭痛,合用白虎湯或葛根湯;如果是厥陰頭痛,合用吳茱萸湯。 2.2 方劑組成,重用川芎 散偏湯常用量:川芎(30g)白芍(15g)白芷(10g)白芥子(10g)柴胡(10g)制香附(10g)郁李仁(6g)生甘草(3g)。 眾所周知,頭痛必須用川芎。此方的關(guān)鍵在于川芎量大,必須用到30g以上。量小則效必不佳。偏頭痛難治之疾,需膽大心細。 2.3 祥查病機,有時不用散偏湯 本方適用于氣滯血瘀,風邪外擾。若是辯證不是散偏湯證,則不能用。如病人為氣血虛弱的頭疼,則要補益氣血。若是陰虛火旺,則要滋陰清火。若是肝陽上亢,則要滋陰潛陽。種種如是。 ![]() 3. 病案舉例: 3.1 中藥:覆杯即愈,散偏湯經(jīng)驗 一朋友母親,53歲,在蘇州打工,因勞累,左側(cè)顳部疼痛1月余,為搏動性頭痛,每晚幾乎徹夜不眠,嚴重影響工作,先后在2家蘇州三甲醫(yī)院診斷為偏頭痛,服用西藥中藥,效果不佳,頭痛逐漸加重,近幾夜因疼痛徹夜未眠。朋友計無所出,便打電話請我?guī)兔Α?/span> 刻診:左側(cè)顳部疼痛難忍,稍有見風加重,平時出汗非常少,出汗后覺暢快,口淡不渴,徹夜未眠,煩躁異常,二便飲食可,舌邊暗紅有淤點苔薄白(拍照),脈象未知,余無其他特殊不適。 我給她以散偏湯加減。 川芎40 生白芍20 郁李仁10 柴胡10 白芷15 香附15 生甘草10 蔓荊子15 薄荷6 麻黃9 杭菊12 當晚急買藥來煎,服下后,自覺頭痛減輕大半,當晚即能安睡。第二天神清氣爽,稍有輕微頭痛,患者喜不自勝向我報喜。囑咐她服用完剩下的藥,多休息,多喝綠茶。 1周后隨訪,頭痛已愈。四月后隨訪,偏頭痛未發(fā)。 ![]() 3.2 針刺:頭部自覺風吹案 一護士,女,26歲,2017年12月29日來診。兩年前因精神緊張及勞累,導致左側(cè)頭痛,時輕時重,未行診治。頭痛逐漸加重,一年前又出現(xiàn)一怪毛病,即每夜入睡之時,自覺左頭部顳側(cè)寒風陣陣,難以成眠。然門窗緊閉,蒙頭大睡,風從何來?直令人奇怪不已。每因疲勞緊張或夜班之時,頭部寒風凜冽,無休無止。甚為苦惱,又覺此病奇怪,似無法治療,所以一年來并未診治。 刻診:左側(cè)頭痛,夜間頭部風吹感,舌質(zhì)淡,苔薄白,脈浮弦偏弱,余無特殊。 病因病機:體質(zhì)虛弱,感受風邪,邪客少陽。 治療:遂針刺左手三里下一指(手少陽三焦經(jīng)壓痛處),左側(cè)絲竹透率谷。針感明顯,留針30分。當晚睡覺風吹感及頭痛全部消失。 三天后因汗蒸,毛孔大開,感受風邪,其病復發(fā),治療同上。囑其多食羊肉等滋補之品,避風寒、慎起居,暢情志。 數(shù)載怪病,至今未發(fā)。 西湖蟲二按: 1. 風邪客于少陽,經(jīng)絡(luò)郁滯,則有半邊頭痛,《玉龍歌》說:“偏正頭風最難醫(yī),絲竹金針亦可用,沿皮透刺到率谷,一針兩穴世間稀。”故選以絲竹空透率谷。根據(jù)《靈樞》以痛為腧,故針刺手少陽經(jīng)壓痛點。 2. 陳士鐸《辨證錄·頭痛門》:“……遇拂抑之事而更加之風寒之天,則大痛而不能出戶。”故囑其避風寒,暢情志。脈偏弱,且素體虛弱,故囑多食羊肉等。 ⊙注:本文內(nèi)容僅為普及中醫(yī)常識或學習參考,如有需要請在醫(yī)生的指導下操作使用。本平臺不承擔由此產(chǎn)生的任何責任!本文來作者貟修遠,中醫(yī)碩士,行醫(yī)杭州,筆名西湖蟲二,首發(fā)于蟲二醫(yī)案,轉(zhuǎn)載請注明出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