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記說,唐僧師徒跋山涉水,一路經過九九八十一難,路程十萬八千里,這才抵達西天大雷音寺。 可就在要取經的節骨眼上,阿難迦葉兩位尊者發難,跟唐僧要好處費。唐僧一窮二白,哪里來的錢財,結果取了一堆無字經書。 ![]() 如果不是燃燈古佛知曉因果,派白雄尊者起神威奪了無字經書。唐僧師徒幾人這一趟算是白跑了。 唐僧當場氣哭,說這本是西天極樂,怎么還有妖魔鬼怪騙他。孫悟空伶俐,轉眼明白了前因后果,猜到阿難迦葉尊者搞的鬼。 ![]() 師徒幾人氣沖沖地去找佛祖理論,孫悟空發難,陳述原委,結果佛祖說了一句話,讓人著實感到疑惑。 經不可輕傳,亦不可以空取。以前有人來求經,比丘眾下山誦經,保他全家生者平安,死者超度,只收了他三斗三升米粒黃金,我還嫌收的少,你們如今空手來取,是以傳了白本。 總而言之一句話:白手傳經繼世,后人當餓死。 ![]() 這里說的后人是誰?筆者認為,便是佛法僧三寶中的僧。 佛祖也親自討要好處費,唐僧有什么辦法?只能把吃飯的家伙紫金缽盂送給了阿難迦葉尊者,這才成功取得了真經。 ![]() 佛法不是要普度眾生嗎?為什么還要錢?這是不是帶動佛門不良風氣? 當然,西游記只是小說,可能有揶揄佛教的嫌疑。但實際上,吳承恩這么寫,不是空穴來風。而是有事實依據的。 佛法的確不可輕傳,的確是有深刻原因的。而且不只是佛教,道教也有類似的說法。
![]() 接下來,我們從世俗和佛教兩方面,來理解佛法不可輕傳的意義。 首先,從世俗方面來看。 眾生可比作一個大江湖。而江湖人對于技藝和傳承極為看重,哪怕是小手藝人,都不肯輕易將技法外傳。 原因有三個。 俗話說,教會徒弟,餓死師傅。傳承這種東西關乎飯碗,如果便宜了外人,家人就沒飯吃了。 有些傳承關乎著名聲,一旦傳給了心術不正的人,可能會敗壞行業聲譽。 只有經歷波折、苦難和代價,才知道傳承的重要性,懂得珍惜。 ![]() 連闊如先生寫的《江湖叢談》中提及,江湖人流傳著一套密語——春點。只有能聽懂的,才能在江湖上混口飯吃。三教九流都有,而且絕不輕易外傳。 所以,江湖中有了這樣一句話:寧施十斗金,不傳一口春。 就能很好的用上面三個原因解釋。 江湖人,或是老手藝人的這份固執,迎來了兩個結果。行業的全面衰退,但傳承人一般都具有良好的秉性。 然而,行業衰退跟大形勢有關,并非全賴在記憶傳承的保守態度上。 大漢朝立國時,有一位很著名的謀臣——張良。他從黃石公那里得兵書時,曾遭到三番五次的責難。幫黃石公撿鞋不說,還卑躬屈膝地幫他穿上。 ![]() 要知道,當時的張良過得并不如意,能做到這種程度很不容易。足以說明其秉性和品格。 如此,黃石公才傳他兵法,鑄就青史留名。還比如,慧可大師斷臂求法的故事。 這雖然都是傳說,但也印證了法不可輕傳的道理。 還有,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諸葛亮就熟諳此道,這樣才能顯得才能的珍貴。 ![]() 直到現代社會,人們對于知識產權愈發看重,知識付費已經成為了主流。知識也可以看作是一種法度。 別扯遠了,咱們說回佛教。從佛家理論,來解釋經不可輕傳的深意。 原本,唐僧取經之前,中土佛教只有小乘佛教流傳。度不得世,也救不了鬼,只能求己身解脫。而大乘佛教,則可以彌補這方面的缺憾。 ![]() 然而,佛祖說過,中土眾生,愚迷不悟,傳給你無字經書已經是很夠意思了。 這句話說的是什么意思? 大乘佛教中的經義在于普世救人,與人們自私自利和君臣觀念相沖突的。如果輕傳,可能引起一系列的負面作用。 比如,在唐王李世民魂游地府,還陽之后,讓太史丞傅奕選舉高僧,修建佛事。而傅奕說過這樣一句話:佛法是西域的法度,沒有君臣父子,以六道輪回哄騙愚蠢之人,三皇五帝時就沒有什么佛法,但君明臣忠,所以臣以為佛法不可信。 ![]() 深受老子化胡為佛的影響。 這句話充分概括,中土佛教對于大乘佛教的認識。當時的態度就是白給都不要,更不用說去求取。如果不讓你受點波折苦難,你還當我是送上門的? 白給的東西人都不懂得珍惜,斗米是恩,升米成仇,這是千古至理。這也是經不可輕傳的道理之一。 其二,只有在渴求的時候,才明白真法的可貴。 觀世音菩薩帶著錦斕袈裟和九環錫杖,在大唐顯圣。面對忠臣如是說,我大乘佛教可以普度世人,也可以超度眾鬼,可保唐朝穩固基業。 ![]() 就算大臣們不信,李世民不可能不信。他是游過地府的,也見識過受苦的眾鬼。所以,對于大乘佛教才會那般渴求。 后來,唐王聽說唐僧一路艱險,更懂得大乘佛教的珍貴。 話說回來,佛家收香火錢和超度法事的錢,到底應不應該? 佛家講萬事皆空,錢財本是身外之物。取來何用? 這里要說起佛法普及的問題。信徒供養三寶,便是佛法僧。而供養僧的目的,就是為了讓僧去傳播佛法。如果他們都餓死了,法便終止了。 ![]() 有很多高僧收取金錢,并不是為了自己私利。而是將財物歸納起來,建立寺院,傳播佛法。這樣的人,你能說他中飽私囊? 反之,佛門中的確有些不規矩的。以寺院之事大謀私利,但佛祖說過,在他滅度之后,魔王波旬的徒子徒孫就會出來誹謗佛法,而那些人實際并非是真佛子,而是隱藏在眾生中的魔,這一點恐怕連他們自己都不知道。 ![]() 所以,一葉知秋是一條道理,但不能以一片葉子落下,直接判斷秋天的到來。 最后再說最后一點,佛雖無量,卻有三不能。 這非常符合辯證觀點。 佛是無量壽、無量德行、無量光明的覺者。但依然做不到三點。 不能滅定業者。意思是說,佛雖然偉大,但只能判斷惡業,并不能幫眾生免除惡業,修行只告訴你方法,卻不能左右你的結果。 不能度無緣眾生。佛能教化眾生,卻度不得跟佛教無緣的人。即你不信,也不實踐,就是無緣。 不能盡生者界。佛能度化眾生,卻度不盡諸界眾生。因為罪是可以根據輪回流轉的,而且還有很多無緣之人,想度也度不了。 ![]() 其中的第二點,也印證了經不能輕傳的道理。如果你連身外之物都不肯付出,怎么能說跟佛門有緣呢? 唐僧身無長物,還是把吃飯的家伙——紫金缽盂送了出去。所以說,錢財不在多,哪怕是一分一厘也好,這是你打心里肯與佛家結緣。當然,誰也不會為此強求。 ![]() 很多人信道不信佛,或是偏向道教。 筆者在最后,用老子《道德經》中的一句話,來示警諸位。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 這句話是什么意思呢? 道家也把認識規律和自然的人分為三類。 ![]() 上士當然是根源最厚的,也是最有見識的,他們聽說了道,便會直接參與其中,努力踐行;中士就是普通的眾生,他們似信非信;而下士便是最頑劣的一種人,他們剛接觸道,就百般挑刺,大聲嘲笑。 殊不知,即使不信也不誹謗,才是素位而行的真諦。萬事萬物,存在即合理,即使不能理解,也不想理解,也切勿不要放棄敬畏之心。 |
|
來自: liuhuirong > 《解讀西遊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