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位發小,很喜歡探討《西游記》,而我只是最近才對《西游記》中的最后一難產生了濃厚興趣,想抽空與他聊聊這一難,可惜他下鄉了。 為什么會對《西游記》最后一難產生興趣,究其原由是發現“通天河遇黿濕經書”從表面上看是觀音菩薩和如來為了湊齊九九八十一難而增加的,實際卻恰恰相反,這一難是整本書里對佛家修行寓意最多的。 《西游記》大家都很熟悉,也知道最后一難緣起于唐僧曾答應幫他渡河的老黿到了靈山后,替他問一下如來,老黿的年壽之事。 ![]() 事情很簡單,也好辦,師徒三人在經過八十難后到達了靈山,順利見到佛祖,取得經書,不知有意無意,唐僧偏偏沒問這個事。 事也湊巧,如來和觀音菩薩覺得唐僧應該經歷九九八十一難才算圓滿,才能修得正果,所以,才有了老鱉將師徒掀下了河,打濕經書這一難。 這最后一難在整個八十一難中看似最無關緊要,可就是因為這一小小變故,讓已成凈壇使者、金身羅漢、斗戰勝佛、旃檀功德佛的師徒三人在通天河上陰溝里翻船,差點把經歷千辛萬苦生死劫難取到的真經全部毀了,不得不說這一難的嚴重程度。 ![]() 造成這一難表面上看是唐僧忘了替黿問如來,可果真如此嗎?是真忘了,還是他有意不問。另外,看似這一難是觀音菩薩和如來臨時加的,可這一難真只是為了湊齊八十一嗎?無論怎么看,都覺得這一難沒那么簡單,其中隱藏了多少寓意,我看也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禪機頗深。 在我看來,最后一難的主旨是為了測試唐僧成佛后的覺悟程度。唐僧本是金禪子轉世,而金禪子就是因為當初輕師慢教驕傲自滿,自視不凡無求上進,才被如來佛祖貶為凡身到東土重生。所以在這一難字里行間無不都在闡述和寓意著什么是佛家的放下、圓滿、無常和因果報應,什么是普渡眾生。 有人會問,這一難哪里寫了這些東西?疑惑只因你只看到表象,沒能用心從深層剖析這一難背景及隱藏在背后的一萬種可能。 ![]() 如果想看明白這一難的深層寓意,你就得從修行視角去審視每一個故事情節的背景,從佛家角度去思考每個人物的動機,而這最后一難從唐僧師徒到達靈山就開始了。 1、此難隱喻著佛家的放下。 唐僧師徒三人經歷無數磨難到達靈山,來到佛境,第一次為什么會取到無字經書?無字經書寓意著什么?如來為什么會默許阿難、伽葉胡來?說白了,因為他們師徒還沒完全覺悟何為放下。 唐僧三人到達靈山后,已被勝利沖暈了頭腦,以為萬事大吉,對阿難、伽葉所說的話也不過過腦子,拿到經書更是看也不看,直接打包回程,這說明師徒三人的執念太強,沒有達到佛家的淡定看淡。 ![]() 很簡單,無字經書寓意著佛法的空性,萬物的虛無,是在告誡他別著于相。 如來更是看到他們師徒三人的修為還沒達到成佛的境界,所以有意讓他們再磨練磨練。 而阿難、伽葉兩位大成者更是在渡化唐僧,有意點化他,告訴他真經勝過世間一切物欲、金錢都不算什么,言語中不斷用衛國信徒趙長者之事旁敲側擊他,讓他懂得放下。 阿難、伽葉只是在趙長者家舍將真經與他誦了一遍,保他家生者安全,亡者超脫,趙長者就捐了三斗三升米粒黃金??商粕畮熗綆讉€都快成佛了,還在計較于阿難、伽葉所說的人事,不舍身外之物,牽絆于世俗,又何談放下,正悟。 如果當時唐僧誠心誠意地拿出唐王送給他陪伴他14年的紫金缽盂,并答應阿儺、伽葉尊者,回到大唐奏報唐王,廣建寺院供奉,廣傳佛法,也就沒這一難了。 ![]() 2、此難隱喻著佛家的圓滿和無常。 佛家講圓滿,即然未經滿九九八十一難,就說明還沒達到圓滿和修成正果。也就是說,唐僧還沒真正領悟到佛的真諦,也未達到佛的境界,在阿難、迦葉那里取到了無字經書,也就在自然不過了。 如果唐僧達到了圓滿境界,這一難是可以避免,如果未達圓滿,這一難必然發生。唐僧曾經歷九次輪回,都脫不了肉體凡胎,超越不了六道輪回,只能隨著世間事物不斷變化,這就是佛家所說的無常,只不過從觀音菩薩和如來口中說出,顯得有些輕描淡寫罷了。 ![]() 3、此難隱喻著佛家的因果報應。 佛家最講因果,而通天河講的就是因果報應。 從唐僧答應老黿請求那一刻,就是緣起之時,既然因已經種下,就等著結什么果了。 唐僧從雷音寺出來,已被封佛,既然成佛,又取到了真經,難道還看不出老黿的前世今生嗎?渡化這只千年老黿還不是小菜一碟,可結果呢? 這一難的發生,可能是因為唐僧修為還沒達到能看清事物本質變化的境界,也可能是因為唐僧對取經太執著,似乎忘了佛有四萬八千法門,經書只不過是渡人的舟,而老黿更需要他去渡化,這里隱喻著唐僧乎視了普渡眾生才是大乘教義的根本。還有一種可能,老黿也是如來派來渡他成佛的使者,這一難隱喻著唐僧修為還未達到佛境界,受損的經書寓示著因果報應如影隨形。 ![]() 4、此難寓意著普渡眾生的菩提心。 說到普渡眾生,就得說說大乘和小乘。大乘佛教是在隋唐時期盛行的,這一時期,?大乘佛教達到了鼎盛,?這與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發展密切相關。?書里也隱喻著佛教思想從原來的小乘向大乘的發展和轉變。 雖然老黿已經修了千年,卻連個人形還沒修到,這說明他資歷、境界、道行都太淺,渡人之心少些,渡己之心多些,終歸有目地渡人,難渡自己。 唐僧之所以不問如來,可能他到達靈山時的修為,已經能夠看清老黿的前世今生之因果,無需再問如來。他看出老黿修的應該是小乘,大乘小乘的教義有所不同,唐僧也只能讓老黿繼續修行達到正悟。而自覺羞愧只是因為唐僧覺得自己還不能渡化老黿,有道是,若未證得無我空,切不要去辦利他的事。還沒達到覺悟普渡眾生的菩提心,又如何渡己渡人。有道是,“秉證三乘隨出入,丹成九轉任周旋;挑包飛杖通休講,幸喜還元遇老黿!”可見,這一難是一舉兩得!既成全了老黿,又度化了唐僧! ![]() 還有一種可能,就是老黿才不是什么小肚雞腸修行者,好賴也修行了千年,在觀音和如來的授意下,把這師徒三人翻在河水中,最終是讓成了佛的唐僧再體會一下,什么是有求必應、什么是因果報應、什么是普渡眾生,連這點覺悟還沒有,成佛有什么用? 綜合以上幾個觀點,不難看出在這一難中隱寓著各種可能性,也不難看出這一難的必然性,和一個唐僧成佛之路的必須性。 《西游記》這本書,釋家參到了佛,道家悟到了道,儒家看到了思想準繩,而我們理解了何為人生真諦。人生在世,只有見天地,見眾生,見自己,才能完成對自我的救贖。 |
|
來自: liuhuirong > 《解讀西遊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