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四章 膝下盡孝報春暉,此生不負救命恩 莊新民把明德英接到了上海,他的家在一個安靜的小區里,房子不大,卻收拾得干凈整潔。他給明德英安排了一間朝南的房間,陽光能透過窗戶,灑在床鋪上,溫暖而明亮。 莊新民每天都會親自照顧明德英的飲食起居。早上,他會早早起床,給明德英煮小米粥、蒸雞蛋——這些是他特意打聽的,知道是沂蒙老家常吃的早飯,怕她吃不慣上海的甜食。煮好后,他會先嘗一口溫度,不燙了才端到明德英面前,一口口看著她吃完。上午,他會推著輪椅,帶她去小區的花園里散步,指著遠處的高樓、來往的汽車,用沂蒙方言給她講上海的變化:“娘,您看那樓多高,以前咱在老家哪見過這模樣?現在日子好了,您也好好享享福。” 明德英聽不懂上海話,也不認識那些新鮮玩意兒,可只要聽著莊新民的聲音,看著他忙前忙后的身影,就會露出笑容,手里緊緊攥著那個紅繩平安結——那是莊新民特意找出來,重新編了一遍給她的。有時遇到小區里的鄰居,莊新民會驕傲地介紹:“這是俺娘,當年在沂蒙救過俺的命!”鄰居們都夸明德英有福氣,有這么個孝順的“兒子”,明德英聽了,會笑得更開心,用手比劃著,像是在說“是俺有福氣,遇到了新民”。 莊新民知道明德英念著老家,特意托人從沂蒙山區捎來家鄉的小米、花生,還有她愛吃的煎餅。每次做煎餅時,莊新民都會學著老家的做法,在鏊子上慢慢攤,雖然攤得不如老家的地道,可明德英每次都能吃兩大張。有一次,莊新民給她夾了一塊紅燒肉,明德英卻搖了搖頭,把肉夾回他碗里,比劃著讓他吃——她還是像當年一樣,總想著把好東西留給別人。 冬天的時候,上海的冬天又濕又冷,比沂蒙山區還難熬。莊新民怕明德英凍著,早早給她買了羽絨服、棉鞋,還在房間里裝了暖氣。晚上睡覺前,他會先去給明德英暖被窩,等被窩熱了,再扶她躺下,掖好被角,才回自己房間。有一次,明德英夜里發燒,莊新民急得一夜沒睡,每隔半小時就去摸她的額頭,給她喂水、擦身子,直到天亮燒退了,他才松了口氣,眼里布滿了血絲。 明德英的兒子偶爾會來上海看她,每次來,莊新民都會準備一大堆上海的特產讓他帶回去,還反復叮囑:“家里有啥困難,一定要跟俺說,別委屈了自己。”兒子看著母親在上海被照顧得這么好,心里很感激:“莊叔叔,俺娘跟著您,比跟著俺還享福,俺們一家人都謝謝您。”莊新民卻擺擺手:“該謝的是俺,當年要是沒有俺娘和李大叔,就沒有今天的俺。俺照顧俺娘,是應該的。” 日子一天天過去,明德英在上海住了十年,身體一直很硬朗。1995年的秋天,明德英的身體突然差了起來,吃不下飯,也下不了床。莊新民請了最好的醫生,可醫生說,老人年紀大了,身體機能在慢慢衰退,只能好好陪著她。 那段時間,莊新民推掉了所有事,整天守在明德英的床邊,給她喂飯、擦身、按摩,像照顧孩子一樣照顧她。他會坐在床邊,給她講當年在沂蒙的日子,講他后來打仗、工作的經歷,講他有多感謝她當年的救命之恩。明德英雖然說話不清楚,可每次聽到這些,都會緊緊握住莊新民的手,眼里含著淚。 1995年10月的一天,明德英在睡夢中安詳地閉上了眼睛,享年84歲。莊新民抱著她的遺體,哭得像個孩子,嘴里不停地喊著:“娘,您別走,俺還沒好好報答您呢……” 按照明德英的遺愿,莊新民把她的骨灰送回了沂蒙山區,葬在了李開田的身邊。下葬那天,村里的鄉親們都來了,大家都記得這個當年舍乳救傷員的啞婦,記得她的善良和勇敢。莊新民跪在墳前,磕了三個重重的響頭,把那個紅繩平安結放在了墳頭:“娘,李大叔,俺把俺娘送回來陪您了。你們放心,俺會常來看你們的,你們的恩情,俺這輩子都記在心里。” 從那以后,每年清明節,莊新民都會回到沂蒙山區,去給明德英和李開田上墳。他會帶上他們愛吃的煎餅、小米,坐在墳前,跟他們聊聊天,說說家里的事,說說上海的變化。直到他年紀大了,走不動了,還會讓兒子帶著他的心意去上墳,叮囑兒子:“永遠不能忘了沂蒙的爺爺奶奶,是他們救了爺爺的命,這份恩情,咱們家要記一輩子。” 莊新民常對人說,他這輩子最幸運的事,就是當年遇到了明德英和李開田。他們用最樸素的善良,救了他的命;而他用一輩子的時間,踐行了當年的承諾。這份跨越四十四年的恩情,像沂蒙山區的山泉水一樣,清澈而綿長,不僅溫暖了莊新民的一生,也成了一段流傳至今的佳話,告訴人們:善良不會被遺忘,恩情永遠值得銘記。 (撰稿:譚福欣) 小編點評:這段跨越戰火與時代的恩情故事,閃耀著人性最純粹的光輝。明德英夫婦用最樸素的善良詮釋了“軍民一家”的深刻內涵,而莊新民用四十四年的守望踐行了“滴水之恩涌泉相報”的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故事既是沂蒙精神的具體寫照,更構建了一個關于恩情與承諾的永恒價值坐標,讓世人看見戰火中的人性溫度與時間無法磨滅的道義力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