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給自己看病》123456,寫作的初衷就是為了讓大家對《傷寒論》的框架更容易理解,有些網友已經看明白了,這就是《傷寒論》的六經辯證,就是《傷寒論》背后隱藏的原理,是中醫治病的總體框架; 我們把它進一步總結成了三大循環,在實際中,這三大循環,六個層面,是一次性要通盤考慮的,實踐中我自己也是按這個模式在訓練和思考的,效果非常好;但在這幾個月里,我一直在想如何匯總成一張總圖,更加方便大家全面、順序、沒有遺漏地分析自己或家人的健康細節; 人體循環總圖 今天我們就試著用一張總圖的形式,來綜合地講一講;當然我缺乏美術的訓練和修養,圖還是比較機械化流程化,請大家包容著先看: ![]() 如圖: 其中(2)脾土和(9)胃金,脾胃是一對循環,胃是足陽明胃經,陽明燥金,以涼降為主,我們就寫成胃金; 其中(1)和(6、7),心腎相交是一對循環,包括了(4)太陽表證和(8)肺金,少陰病和太陽病,是一組循環; 其中(3)肝木和(5)膽火,是一組循環,肝木升、膽火降; 三組循環的細節我們在《怎樣給自己看病》123講了很多; 在這份總圖里,我們把能量向上升的,標注為藍色(豎條格子),如圖中1234; 我們把能量向下降的標注為紅色(橫紋格子)和黃色(斜紋格子),如圖中56789; 上焦,是指心口心窩以上的部位,包括了頭部和胸腔; 下焦,是指肚臍以下的部位,包括了膀胱和腎; 中焦,是心窩和肚臍之間的部分,一般指脾經、胃和大小腸; 圖中,我們把(3)肝木,畫得非常粗壯 不是因為肝經從腳底到頭頂的原因,實際上各個經脈都是從頭到腳的,比如腎經、膽經、胃經、膀胱經、脾經,都是從腳底到頭頂的; 考慮到,肝火和上火,確實是大家口頭上說得最多的并且從中醫的角度上來說,肝經既陰升的表現,還有升過頭的表現;而且人體的升發之力,確實非常之強,而下降之力相對較弱;(3)肝木的較強的升發力,向(567)較弱的下降力轉變時,多發生各種各樣的障礙,病癥也非常的多,于是我們把(3)肝木,畫得比較粗壯一些,以示強調之意; 這個肝火又有實火和虛火之分,其實簡單地說,(1)腎經(2)脾經,有寒濕的時候,肝木表現出來的火,就是虛火;虛火要溫腎陽、運脾經,附帶收斂肝木;反之為實火,實火就直接清熱、涼血即可; 人體循環總圖(含舌像、脈搏) 在中醫實際看病過程中,舌像是非常直觀的,雖然拍攝時有點色差,但基本上是可以用照片的形式固定下來的,所以我們的總圖,有必要把舌像加進來; 脈搏是比較難表述的,但是脈搏是至關重要的評估依據,我們也把脈搏的基本圖形加進來,于是成了下面的人體循環總圖: ![]() 水升火降 水升火降,也叫做陰升陽降,各種中醫書提到的先辨陰陽,就是判斷是人體病癥中,主要是水升的問題多一點,還是火降的問題多一點,還是水升和火降同時都有問題; 以上總圖中,左邊的水升火降,跟右邊的舌頭舌苔,以及雙手的脈搏是有對應關系的;我們在分析病癥,或學習方劑的時候,一定要把書上沒有說的,三者的對應關系,都一一梳理清楚,這樣學習才能有勢如破竹、一通百通之感; 實際上我們把傷寒論的各種方劑,以及歷史名醫貢獻的名方,分別拿過來把藥物逐個排列在上面的人體循環總圖的時候,我們會發現大部分方劑,都是既有水升的考慮,也有火降的考慮,這也是本人認為,學習古方劑的一個非常有效的方法,也是讓我自己的中醫學習突飛猛進的好方法,后文我們再詳細舉例。 癥狀的分級 為了有效地區分癥狀,關注核心癥狀,我們上一篇文章重點講了《癥狀的分級》 基礎癥狀:以舌像、脈搏為表現的癥狀 輔助癥狀:以吃、喝、拉、撒、睡等,人體基本活動障礙的癥狀 個性癥狀:每個人表現不同的癥狀,有的人有,有的人沒有 人體循環總圖的分解說明 一、圖中(1)腎水和(2)脾土,往往同時發病,表現為陽虛水濕 基本癥狀: 舌體淡嫩、有齒印、舌面有水滑狀; 舌苔在中部和根部有白、奶白、黃白的苔,或薄、或厚、或舌根厚、或厚膩 脈搏上,關脈和尺脈,是比較弱的,有的按到底才能感覺到,有的表面有但按下去是空無的 輔助癥狀: 身體發冷、手腳冷、雙膝發冷、大便細軟、粘馬桶、易溏 不渴從不想喝水,或喜歡喝熱水 個性癥狀: 有的飯量小,有的便秘,有的難入睡、睡眠淺 有的腹部肝經發疝氣 所以,以上基礎癥狀和輔助癥狀,我們很快就能確定(1)腎經(2)脾土的問題,陽虛水濕; 脾土的問題,我們常用到白術、生姜、干姜、炙甘草、茯苓、吳茱萸、砂仁; 有腎陽不足而怕冷的、手腳冷的、雙膝發冷的,會用的附子、肉桂、淫羊藿、巴戟天; 當然,由于本人學識還有限的原因,本文中的基礎癥狀、輔助癥狀和個性癥狀的羅列,可能或多或地會還有一些缺失,在此說明一下。 二、圖中(4)太陽表證,與(1)腎陽不足(2)脾經寒濕,緊密相連 基本癥狀:脈搏浮緊,或整體脈搏沉弱,但寸、關脈會更明顯點 輔助癥狀:飲食、精神都欠佳,喝水要喝熱水,喝水喝不下多少 個性癥狀:噴嚏、鼻涕、鼻塞、怕冷、發燒、怕風、咳嗽、白稀痰等表現,就是我們常說的風寒感冒; 這種陽虛水濕前提下的感冒,多用溫熱解表的紫蘇、紫菀、麻黃、桂枝白芍等; 如果是濕氣比較重的,用藿香、佩蘭、香薷更多一點; 配上前面溫脾土的生姜、炙甘草、大棗、白術、蒼術等; 有陽虛的再配上附子、肉桂。 三、圖中(3)肝木升發的問題,比較多一點 (一)在小腹部,由于上述陽虛水濕,肝經途徑小腹受寒,容易誘發疝氣,治法也自然就是溫腎陽、祛脾濕,加疏肝即可; (二)肝經升發,容易受到濕氣的阻礙,產生氣郁 基礎癥狀: 在舌苔水滑的基礎上, 舌邊有一圈厚厚的圓鼓鼓的像圍墻,或者舌頭前半部分隆起鼓起; 脈象上,寸脈會比關和尺略微明顯一點,但都是沉的; 脈搏速度不快,因為體內并沒有實熱; 輔助癥狀,仍然保持水濕的胃口差、大便不暢、粘膩的情況; 治療上,多用青皮破除濕氣的氣郁,嚴重的噴嚏不斷的用旋復花,只要1劑,最多2劑,舌體舌邊或舌前部的隆起部分就消退下去了; (三)在肝升發過程中,升發的力量足夠大的,所以升過頭的解決方法,是(5)膽火降的速度加快; 基本癥狀:脈搏做關脈會比較弦,脈搏頂部像一根細繩; 輔助癥狀:食欲差、吃不下飯 個性癥狀:咽干、口苦、胸肋苦滿、腹痛等等 這時我們會用到向上升發,疏通肝木,且微微清熱的的北柴胡; 還會少量用到降膽火的黃芩、半夏,燥濕清熱苦降下氣 典型的藥方就是傷寒論中的小柴胡湯,柴胡、黃芩、半夏、黨參、生姜、大棗、炙甘草,其中的黨參生姜大棗炙甘草,都是溫運脾經的,顯然這種肝木升發的障礙,最大起因還是脾經的寒濕 (四)肝木升發產生的熱,如果肺氣不夠涼降,會誘發肺部的肺熱和咳嗽、喉癢、有痰,有的會叫風熱感冒、風熱咳嗽之類的 基礎癥狀: 脈象上,寸脈會比較浮而有力,熱瘀在上焦了嘛 舌苔面上,會有一些黃苔 輔助癥狀:受肺熱影響,大腸和肺相表里,可能有大便干燥、或拉黃水 個性癥狀:喉嚨癢痛、咳嗽、有濃痰、或黃痰 治療方法,以涼肺、散肺熱為主,選用比如桑葉、菊花、炒枳殼、桔梗、杏仁、百部、前胡等;脾經寒濕仍然是主要的起因,所以一般少不了生姜、黨參、大棗、茯苓、白術等; (五)肝經的瘀堵,如果在血的層面,就牽涉到(7)心包相火了 四、圖中(7)心包相火--血熱 基本癥狀: 舌體不再是淡紅色,變得微紅、大紅、暗紅,甚至是醬紫色,代表血瘀堵、有血熱了,顏色越深越嚴重; 舌苔上有明顯的黃苔,有的集中在舌中部和根部的中線位置,代表瘀熱在心口; 脈搏上,尺脈會比較明顯,關脈尺脈都比較有力,脈數比較快(90次/分鐘),脈管可能比較細; 輔助癥狀:飯量可能比較大,喝水多、好喝涼飲、大便易干燥、尿黃尿刺痛等等 個性癥狀:頭暈、頭痛、耳鳴、眼花、怕光、脾氣易暴躁、長期好酒好辣 治法,以涼血活血為主,用桃紅四物,桃仁、紅花、當歸、川芎 、生地、赤芍; 有舌體發紅、暗紅、苔黃的,即可首先想到使用這個桃紅四物湯; 有肝郁的加柴胡,有肺熱咳嗽的加炒枳殼、桔梗,有頭暈的加懷牛膝引血下行; 陰虛血熱(7)和陽虛水濕(1)(2)同時出現 這個情況也相當常見,起因還是因為(1)(2)的陽虛水濕,導致(5678)下降都困難,形成了輕度的陰虛虛熱 基本癥狀: 舌體是微紅的、大紅的,但舌苔面是水滑的,苔白、黃白膩,舌根更厚膩 脈有關尺沉弱,也有關尺弦細數 輔助癥狀: 口干不欲飲,或飲不多,好腹瀉有青黑、又有黃水;入睡困難、睡眠淺、易醒; 個性癥狀: 耳鳴、眼花、腦鳴、怕光、又怕風怕冷 治法以引火湯化裁,用大劑量的熟地黃90克以上,配1/20的肉桂1.5-2.5克引熱下行,加少量的五味子、山萸肉收斂肝木肺金,熱重汗多的加麥冬、天冬; 腎陽虧損重的,手腳冷雙膝冷的加巴戟天,更嚴重的寒證加少量附子; 以此恢復火降水升的大循環。 五、圖中(6)心火君火的下降問題,多與神志有關 個性癥狀:發狂、神志恍惚 治法多選用,龍骨牡蠣各30克,寒涼收斂神志;瘀血的加白芍柔肝血; 睡眠嚴重困難的加朱砂茯神、柏子仁、琥珀等; 同時伴有(1)(2)陽虛水濕的,還需要附子、干姜、黨參、桂枝等; 生命垂危的,手腳冰涼,但冷汗淋漓,脈搏微弱的,多考慮已故老中醫的破格救心湯,制附子30~100~200g,干姜60g,炙甘草60g,高麗參(另燉)10~30g,生山茱萸60~120g,生龍牡、活磁石各30g,麝香(分沖)0.5g。 六、圖中(9)胃經陽明證主要是兩個類型 白虎湯證 基本癥狀:舌苔黃、脈搏洪大有力 輔助癥狀:大熱、汗出、大量喝水,喜歡喝涼水 用生石膏透出邪熱、知母清涼滋陰潤燥,粳米保護脾經,并增加生石膏溶解度 三承氣湯 基本癥狀:尺脈略沉,但有力,快速;舌苔多黃燥 輔助癥狀:大便不通,腹部拒按 個性癥狀:有頭腦發熱、發狂的可能 案例一、 濕證、濕熱證(濕重熱輕)在循環總圖中的分析 濕氣彌漫全身 基本癥狀:舌苔水滑、脈搏濡弱無力,緩慢,可能有舌體鼓脹的肝氣郁結; 輔助癥狀:食欲不佳、不渴不飲,或只喝少量熱水,大便細軟難通,尿黃有泡,多有稀痰 個性癥狀:精神不佳,四肢困倦,起床頭暈沉沉,直立半小時后好轉,起床眼皮水腫,可能汗多,怕熱 濕熱證,按總圖中順序分析 (1)可能有腎陽不足,手腳怕冷,也可能沒有; (2)脾經水濕,舌苔水滑,有白苔、白膩苔、或黃白膩苔,用白術、砂仁; (3)肝木,可能有氣郁,舌邊或舌體鼓起,用青皮; (4)太陽表證,有怕風、怕冷、汗出,用藿香、佩蘭; (5)膽火不降,可能有濃痰痰、多夢,用半夏、陳皮,或加少量竹茹; (6)心火不降一般沒有; (7)心包相火的血虛熱,可能有,也可能沒有,看舌體顯紅色、大紅、暗紅,就有; (8)肺金的收斂尚可,不出現肺熱現象;祛濕少不了尿的排出,跟肺有直接的關聯,加少量的滑石; (9)胃經不降,腹部脹,大便多粘膩不爽,用厚樸、大腹皮、枳實; 這樣順序羅列下來,濕證的可能方劑就出來了: 藿香、白術、砂仁、青皮、半夏、陳皮、厚樸、大腹皮、滑石。 案例二: 烏梅丸在循環總圖中的分析 我們拿傷寒論中的烏梅丸,來用循環總圖做一個分析,以作學習的案例; 烏梅丸的組成是:烏梅480克、細辛180克、干姜300克、黃連480克、當歸120克、附子180克、蜀椒120克、桂枝180克、人參180克、黃柏180克 (1)腎陽:附子180克 (2)脾經:干姜300克、細辛180克、蜀椒120克、人參180克 (3)肝木:烏梅480克(酸收肝木,清肝熱) 當歸120克(潤肝木血脈)、桂枝180克(疏肝木血脈) (5)膽火:黃連480克 (9)胃經:黃柏180克(清下焦熱) 如上分析,我們可以看出,烏梅丸證的特征,首先是腎陽不足、加上嚴重的脾經寒涼水濕; 其次是,膽火和胃經的不降,造成的瘀熱,所以偏胸口心里用黃連,偏下焦用黃柏; 使得肝木升發的瘀熱也非常明顯,于是用烏梅清肝熱、斂肝木,當歸潤肝木,桂枝疏肝木; 一個病患,如果與以上癥狀略有不同是正常的,必要的化裁是肯定的,一般不能照抄原方;所以以上烏梅丸方劑中,實際有好幾個小的組合,我們也應當熟記,以便自己遇到類似情況,可以靈活選用。 總結一下:循環總圖的分析步驟 面對一個病患,正如前面的濕證,我們按總圖的分析步驟,總結如下 第一步,區分基礎癥狀的舌苔脈搏,輔助癥狀的吃喝拉撒睡,個性癥狀,我們分開來羅列; 第二步,我們按總圖的順序,把上面的癥狀歸類到1---9不同的項目里; 第三步,選擇《傷寒論》中,或其他名方,較為接近的一個,并根據1-9的分析加減化裁。 好了,循環總圖講完了,不知道有沒有講清楚,我自己每次按這個步驟去,一步步分析后,選擇用藥,大方向都挺好,效果都還不錯;也算是一個檢查清單吧,在此分享給大家。 今天就講到這里。 |
|
來自: 瀟湘江畔 > 《怎樣給自己看病(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