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講了三組循環,六個層面的拆解思路,已經顧及到了方方面面,任何病癥都可以依此治療。在和大家溝通當中,我感覺到可能本和標的區分,還需要重點強調一下; 這三組循環六個層面,有些是本,有些是標; 當然這個【本】和【標】的問題,也是結合當今社會大家普遍存在的問題而言的。 我前兩年,給兒子和老母親治病的時候,按書上學來的方劑,幾劑治好了,感覺很好,然后過一段時間,又有了,再吃幾劑,又好了,忙得不亦樂乎; 現實中,如果能找到這樣的中醫醫生,也是幸運了; 但這其實還是治標。 現在,看了盧鑄之的書后,才知道,真正的治本,是不僅要治好你的痛苦,還要把你的身體調養好,好到比這個人沒生病之前,身體體質還要好; 這就是治本。 治本的好處,不僅僅是身體體質會更好; 而且在治療初期,如果病痛不是很嚴重的話,甚至可以不顧表面的癥狀,直接針對身體的根本入手,在身體根本恢復的同時,表面的癥狀,有很多可以置之不顧,不用開藥,身體自己就會恢復大部分,甚至全部自愈。 哪些是治標,我們舉一些列子: 比如,孩子經常感冒,每次感冒我們給他吃點藥,感冒清熱顆粒,他馬上就好了; 比如,寒痰型的哮喘,每次哮喘來臨時,我們吃點中成藥小青龍顆粒,癥狀就好了; 比如,老人關節疼痛,吃點桂枝知母湯,過幾天就不疼了; 比如,早期甲狀腺腫大,吃點逍遙丸,甲狀腺就小了下去; 但其實這些都是在治標。 所謂【治標】,就是身體的本質沒有根本改變,只是暫時解決的病痛;這個葫蘆是按下去了,下次那個瓢還會再起來; 所謂【治本】,就是找到你身上那個核心問題,徹底扭轉它,讓它運行正常,循環正常。 比如,后來我再給孩子治鼻涕噴嚏的時候,我就不考慮感冒風寒了,我只看舌苔脈搏,看他太陰脾和少陰腎了,然后溫腎陽、溫脾經、祛脾濕,根本扭轉了,孩子的感冒自己就好了,而且臉色紅潤起來,后面很長時間手腳都溫熱、都不再鼻涕感冒; 在我自己身上也體現很明顯,睡眠和耳鳴是我多年來的苦惱,幾年來,看了很多書,用了很多方劑,也有不少效果,但是還沒有完全解決; 最近,只針對心腎,按我前面文章看病(2和4)所寫的,安心神、溫腎陽、補腎精,于是睡眠就大幅好轉,基本到晚上8點半9點,感覺身體就很想睡,拖延不睡就感覺很累,困得不行;早上很早就醒,有時5點就醒; 以前每個中午不睡就難受,甚至頭疼,現在已經連續1個月沒有睡午覺了,精神很好;即使早上起得早,中午有一點累,閉目養神十幾分鐘,就恢復了; 當然睡眠還不夠好,還有待于繼續優化; 耳鳴還有,但是感覺很輕,不影響入睡; 所以,治本的方向是很重要、很核心的環節。 所以今天把三個循環六個層面中,關于治本的問題,再重點拎出來梳理一下 一、安心神 溫腎陽這是我們講到的第二組循環,少陰病的內容了,是治本的重點,我們再重復提提 哪些人要考慮這個問題: 1)手腳涼,身上怕冷; 2)經常感冒,早起有噴嚏、有鼻涕; 3)喜歡喝熱的,吃冷的要拉肚子; 4)有水腫,睡一覺眼皮腫的; 5)入睡困難、睡眠輕; 6)有痰、白稀; 7)女性月事常推遲、或輕度痛經、或短期閉經; 8)舌苔水滑、舌苔薄白、薄黃、有齒印; 9)脈搏的尺部按下去空無,或無力。 當今社會90%的人,都符合以上陽虛的特點。 李可老中醫說,陽虛、寒濕之人實占八九,陰虛之人百不見一。 如上圖,我們進一步做了簡化,我們只看彩色的部分 膀胱是海洋,海底有真陽,真陽鼓動水氣蒸騰起來,心是太陽,陽光要向下照耀,每天晚上太陽下山,就形成水火相濟,心腎相交; 這就是中醫里經常說的,先天之本; 如上圖,心與膀胱的中間部分,向下的紅色箭頭是血,向上的藍色箭頭是水氣; 海底真陽不足,就會水濕泛濫,水濕蒙心,痰濕蒙心;或脾經寒濕,小腸也寒濕;導致太陽下不了山,產生睡眠、怕冷、易感冒、舌苔水嫩薄滑、脈無力、痛經等問題。 基本方劑 安心神:茯苓60克 溫腎陽:炮附片10克 溫脾經:生姜20克 炙甘草20克 白術10克 炮附片要單獨先煎,水煮2小時以上,開蓋大火煮,舌嘗沒有麻感方可; 這個方劑兼顧了少陰病的安心神、溫腎陽,同時也兼顧了太陰脾的寒和濕。 重度的寒涼,附子要加量,我跟老母親治水腫腿筋痛,是用到了30克每劑; 失眠的,加用砂茯神15克、柏子仁15克; 再嚴重的精神不安的,可以用龍骨牡蠣各45克; 曾經過度熬夜的,加補腎精的葫蘆巴、益智仁或沙苑子,各20克輪換混合用。 我有時候為了方便,就單獨煮上100克茯苓水備著,分4次,給孩子吃附子理中丸6-8粒,用茯苓水吞服; 考慮到他有點嗓子有痰的感覺,放了10克石菖蒲,祛心臟周圍的痰濕; 吃了幾次臉色就紅潤起來了,尺脈脈搏有點彈力了,就停藥了。 這個是治本、溫腎陽的基本方劑,大家如能熟練使用,會比較好。 什么人不適合這個方劑呢? 1)脈搏摸上去,有力,按下去彈手指,而且脈搏比較快,一個呼吸超過6次,說明陽氣有余,這樣的人不怕冷,喜歡喝涼的,晚上睡覺身上滾燙,就不能再加溫陽了; 2)舌體干燥,手按上去沒有水感,苔黃燥,同時脈搏有力速度快,大概率也是血虛血熱,要滋陰涼血活血,比如六味地黃丸,不能用溫陽藥; 3)上下竅任何位置無故出血,牙血、鼻血、尿血、即使本身陽虛,也是兼雜著血瘀血虛血熱,不適合直接或單純用溫陽藥; 4)比如瘟疫的患者(非典、新冠),還比如很多癌癥患者的中晚期,很可能瘀堵過于嚴重,變成血瘀血熱了,雖然有很多還是陽虛,也不能單用本方; 5)女士月事提前,嚴重痛經,都是血瘀堵,即使有怕冷的少陰病,也不能單用溫陽藥,要同時考慮祛淤血涼血活血,可以考慮用金匱腎氣丸,我們在看病2里面講到過,涼血活血為主,輔助溫陽,血瘀解決以后,再單純溫陽; 身體變差的通常過程: 0)標準健康人;1)受飲食影響脾經寒濕;2)脾經寒濕,進一步導致腎陽虧損;3)寒濕進一步導致局部瘀血,脾陽腎陽進一步寒涼;4)局部瘀血,發展成局部血瘀、痰瘀、濕瘀,小腫瘤,脾陽腎陽進一步虧損;5)全身血虛血熱,局部重度瘀堵,全身氣血瘀堵,腫瘤晚期,陰血虛腎陽虛同時嚴重;6)陰血最后一點虛脫;7)陽氣最后一點飄散。 前1、2、3階段都只要溫腎陽,治這個本為主,就會好轉;第3階段,西醫體檢才會有一些亞健康的血液指標超標,少量的息肉; 象新冠病毒這種,感染了要發病,前提就是身體已經處于第1階段,脾經寒濕了;要出現重癥難治狀態,這個人身體,本身一定處于第2階段,腎陽有所虧損;如果處于0狀態的,無脾腎寒涼的,即使中了新冠病毒,也是個無癥狀感染者。 4、5階段,既要補陽,又要清熱、祛淤血、祛痰濕;第4階段,西醫會有一些指標顯示,比如良性腫瘤、高血壓、糖尿病等初期病癥;第5階段,西醫指標明顯,惡性腫瘤,多個臟腑出現異常。 第6階段,用生脈飲;第7階段,用參附湯; 我們大部分人,還處于第2階段,少部分到第3部分,所以絕大部分人,溫腎陽是根本要點。 二、升脾經、降膽火我們把第一和第三組循環,放到一起,我們只看彩色部分 黃色,是脾經,以運輸為主,脾升不是真的升,是把血和水氣,運輸到全身各個臟腑去;如果碰到寒、碰到濕,包括油膩,運輸就會嚴重受阻,就會吃不下、肚子脹、大便細軟,右關脈會比較明顯的血脈跳動,顯示阻礙的感覺,或完全無力; 紅色,是膽火,往下降為主,如果不降,會有痰濕、眼紅、睡覺滾來滾去、嘔吐、噩夢、舌苔厚膩,左關脈會有明顯的血脈跳動,顯示阻礙的感覺,嚴重的會有厥陰病烏梅丸證,我們在看病(3)中講過。 很多書上,說成是降胃,其實也是對的,膽火不降,直接導致胃里面有濕濁不能清理干凈; 按傷寒論的嚴格意義上的區分,陽明胃經不降,是在食物經過的,體內空腔體的部分不下降,胃和腸自己本身是主體; 膽火不降是厥陰病,導致的胃不降,胃是被附帶的,胃腸不是主體,不降的部分是在臟腑在腔體肌肉里面的,在半表半里位置的不降,這里體液津液比較豐富,所以不降就會有很多痰濕、痰濁。 單純的陽明病胃經不降,有,但是不多,比如小孩吃多了便秘了; 單純的肝木不升,抑郁也有,如甲狀腺腫大、甲減、肝囊腫,總體還是少; 而且肝郁和胃不降,這兩個基本上還是標癥,核心還是少陰病和太陰病在先,才會發生。 太陰脾經不升和膽火不降的,現代人就非常多; 所以我們要拎出來的第二個本,就是后天之本,就如上圖彩色部分。 總體有以下癥狀: 1)舌苔水滑、有薄白苔、或薄黃苔,或后膩,舌邊有齒印; 2)痰多,早上咳痰白稀,或大部分白稀; 3)眼睛紅; 4)大便細軟,或易溏泄,或前硬后軟對比明顯。 基本方劑 溫脾經:小茴香10克 炙甘草10 白術10克 祛脾濕:生姜20克、茯苓30克 降痰濁:半夏12克 厚樸15克 陳皮15克 如果脾經寒比較重的,加肉桂10克 花椒5克 如果濕氣比較重的,加澤瀉10克 山藥50克 如果痰濁比較重的,加重降膽火力度,加枳殼桔梗各10克、白寇10克、檳榔10克、制膽南星10克 如果大便難解的,加大腸小腸破瘀散結的枳實10克 如果口渴的,加滋潤脾經的黨參10克 如果嘔吐的,加驅寒降胃的吳茱萸10克 舌苔比較黃的,脈搏比較有力的,加苦寒清熱降胃降膽火的黃芩、黃連 食療方: 黃豆、蓮子、芡實、山藥:溫熱和祛濕的力度有,但都很小 生姜:溫熱和祛濕的力度,都還不錯 蔥白蔥須:溫熱力度小,不祛濕 炒熟薏米:祛濕為主 大蒜、小茴香、花椒、胡椒、八角、桂皮:溫熱力度大,祛濕力度也有一點。 各位做菜的時候,在不影響口味的情況下,建議以上調料可以多放一點; 聽說四川重慶那邊,胃病的病人比較少(沒證實過),大概是多吃溫熱脾經的花椒之類的調料比較多的,脾經不寒的原因吧。 中成藥: 理中丸:溫熱為主,運化脾經 四君子顆粒:運化脾經、微微祛濕 香砂六君丸:運化脾經、輕微祛濕、輕降痰濁,助脾升,讓胃降,輕微循環力度 木香順氣丸:祛濕力度大,降痰濕力度還可以,脾升胃降循環力度較大 以前,我一般理中丸、香砂六君丸、木香順氣丸,三個配合同時用,加上前面的附子理中丸配茯苓。 補充一個中成藥:香砂養胃丸 之前知道,但是寫的時候忘記它了,名字跟香砂六君丸差不多; 昨天仔細看了一下成分: 溫運脾經:白術、木香、砂仁、甘草 祛濕氣:茯苓 降濕濁:廣藿香、豆蔻(去殼)、半夏、陳皮、醋香附,姜厚樸、枳實 也就是說降膽經降痰濁的能力,比香砂六君丸強多了,不僅有升,降的力度也不小,循環起來很不錯; 特此說一下,大家以后可以選用。 不過總體來說,我還是覺得中成藥配比不可控,條件允許有時間的情況下,我還是麻煩一點自己配藥,反正家里的中藥上百種,絕大部分常用的都有。 三、綜合【治本】基本方綜合上面2個方子合并起來,我們治本的基本方也就出來了 安心神:茯苓60克 溫腎陽:炮附片10克(單獨開蓋先煮2小時以上) 溫脾經:生姜20克 炙甘草20克 白術10克 降膽火痰濁: 陳皮15克 檳榔5克 厚樸10克 疏肝木:韭菜(5根)或柴胡5克,當歸2克 (黃注:當歸助濕氣,最好不用,肝郁不明顯脈搏快的不能用柴胡,白芍寒涼除非肝木缺血明顯,真武湯中有身為振振搖者,例如脈搏超90次/分鐘,有瘀血血熱,否則盡量不要用,四川盧火神真武湯中白芍改為淫羊藿) 解釋一下: 第二組循環:少陰病和太陽病----安心神、溫腎陽 用大劑量茯苓,靜心安神; 用附子溫腎陽。 第一組循環:太陰病和陽明病---脾升胃降 溫升脾經,用生姜、炙甘草、白術、桂皮; 脾濕比較重的人,加茯苓皮 澤瀉 山藥; 多數人沒有陽明病,不用降陽明胃腸; 小孩消化能力差,容易便秘,要注意降陽明胃腸通便,用麻子仁丸; 老年人要注意通便,方便排出身體新陳代謝的毒素,但是一般有太陰少陰二病,不宜用大黃等通泄力量過大的藥物,用大劑量的白術運脾經,用厚樸、枳實,破結通瘀即可。 第三組循環:少陽病和厥陰病---肝木升膽火降 降膽火、降濕濁、降痰濁,用半夏、陳皮、檳榔、厚樸,力度也不小了; 有黃濁苔的、噩夢的,可以加很少量的蒲公英、竹茹; 附帶會降一下前面第一組循環的陽明胃; 再輕輕升發一下肝木,用小劑量的韭菜或柴胡; 心情郁悶的,有喉癢、胸悶、肋痛、口苦、想吐反應的,柴胡力度可以加大一點; 苔黃、舌尖紅的,說明肝木膽火的循環瘀堵比較嚴重,肝血血脈有所損傷,加少量的當歸潤一下血脈。 這樣,三個循環都啟動起來了! 具體個人,根據情況,按前面的加減思路調整。 溫馨提醒一下 春節到來,馬上立春了,肝木要升發,大家吃點韭菜,或有咳嗽、喉癢、胸悶、腹痛的,特別是喜歡在家生悶氣的人,甚至想吐的,可以吃2次小柴胡顆粒,幫助肝木升發一下。 附子半夏的冤案 降痰濕,其實加上半夏會更好,只是藥店不給賣,有的甚至掛上橫幅,說半夏跟附子對沖; 醫圣張仲景是第一個附子半夏合用的; 解放后的神醫盧鑄之更是長期大劑量合用附子半夏; 我自己實驗,在我自己和老母親身上試用,5年了,吃了很多很多次,沒有任何不良反應。 關鍵在于煎煮的時間 比如四季豆、芋頭,你如果沒煮熟、炒熟,吃了也會中毒的,高溫煎煮加上適當的時間,植物的這些物質都會分解; 附子、細辛,開蓋大火先煮2小時以上,才會全部分解; 半夏、麻黃,先煮1小時,去上沫,會全部分解; 生石膏、牡蠣,先煮20分鐘,不然溶解不出來; 紫蘇、砂仁、豆豉、蔥白、薄荷、菊花、桑葉這些比較容易揮發,就只能后下,最后10分鐘煮一下。 治本中成藥基本方 為了方便,我給兒子加強體質也用中成藥搭配 大劑量的茯苓煮水,吞服附子理中丸,溫腎陽安心神 理中丸,溫脾經、運脾經 香砂養胃丸或木香順氣丸,降膽火、降痰濕 以上三者合用 如果有感冒、鼻涕,去掉茯苓,加感冒清熱顆粒,祛太陽表癥的風寒; 有咳嗽加痰,去掉茯苓,加小青龍顆粒,祛風寒同時,加強去痰濕; 有心情郁悶、胸悶、喉癢,去掉茯苓,加小柴胡顆粒,肝木不升,疏肝; 也基本形成三個循環的運轉。 當然這只適合身體基本接近健康的人,有明顯病癥的,因為中成藥不方便調配。 治本基本方,哪些人可以吃呢? 1)只要有如上少陰病太陰病,不管其他還有什么病癥,包括各種找不出原因的病癥,都可以吃,吃了各種病癥都會自己好轉; 2)感覺自己身體不舒暢的,有苔水滑趨勢的,就可以吃; 3)沒有生病,想加強體質的,也可以吃3-5劑; 4)只要不是前文提到的陰血虛、大熱、陽過剩的人,90%的人都可以吃; 有些人擔心上火 有些人看到附子生姜,就擔心上火,我以前也這樣想; 后來我發現,只要配上了茯苓、半夏、陳皮這些負責下雨,負責降膽火、降胃經的藥物以后,身體就循環起來了; 我后來加大附子、加大生姜幾倍的量,仍然沒有問題; 所以,上火的原因,是沒有做到一升一降的循環; 我們自己天天清火,才是把身體弄壞的最大誤區! 部分服藥反應: 少陰和太陰的寒涼往外驅趕的時候,身體會有一些反應,這些都是邪氣外出的好事: 1)有噴嚏產生; 2)有少量的疹子出現; 3)有輕度唇舌微微刺痛,但是沒有潰瘍; 4)開始1-2天有大便通泄的現象,污濁的排出,慢慢減少后,大便通暢、粗、金黃; 前兩種,自動消失的不用管它,不消失的加點解表的麻黃、或紫蘇即可; 第3種停藥2天,自動消失就好,不消失的原方加黃芩,增加下降膽火和胃經的力量。 健康的標準: 1)脈搏(尤其是第三指的兩手尺脈),按下去按到骨頭,有明顯彈力;同時,脈搏速度不快,自己一個呼吸少于5次; 2)舌苔薄而透明,不干燥,也不濕滑,沒有齒印,舌下兩筋細白紅不瘀黑; 上面兩點,是中醫判斷健康的基本標準。 3)睡眠,早睡睡得著,早起起得來,很舒服; 4)臉色,微紅,不是很紅,白里透紅; 5)食欲好,葷素都愛吃; 6)大便,通暢、速度快、粗、金黃; 7)小便,量大,不起夜; 8)心情舒暢; 9)中午不需要睡,也精力充沛; 10)手腳冬天都溫熱。 按此思路調理后,我小孩和小孩奶奶,離這個標準比較接近了; 我自己還有一些差距,但改善比較明顯; 我老婆不愛喝湯藥,不給太多機會調整,吃中成藥不好配,離這個標準也還有點差距。 當然,我們不是不重視【治標】 如果服藥期間,噴嚏明顯的標癥,還是加解表散寒的藥,比如麻黃、紫蘇、感冒清熱顆粒等; 如果肝木不升,肝郁心情不舒暢,口苦,還要加重柴胡、韭菜等疏肝,當歸柔肝; 如果腳痛,還是要加麻黃杏仁桂枝,散風寒; 如果手腳抽搐不伸,還是要加白芍之類活血潤肝經的藥,或天麻鉤藤等祛肝風的藥。 小結這就是我們今天要講的【治本】 治本,就是以三組循環為基本框架 三組循環,就是三個向上,三個向下,六個層面 任何一個循環不順利,我們就去調整它,用中成藥、食療、方藥都可以實現 多數人的治本策略 第二組循環,安心神、溫腎陽 第一組循環,升脾為主,干燥脾、溫暖脾,老人小孩注意降胃 第三組循環,降膽火為主,升肝木為輔,少數人加強肝木升發 【治本為先,治標為輔】,這是中醫治療的基本原則; 多數人,李可老中醫說90%的人都陽虛寒濕,不僅僅是生病的人,包括亞健康的人,包括身體沒有明顯毛病的人,也都可以按這個思路進一步加強自己的體質。 今天就講到這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