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房,是心靈與書籍對話的靜謐港灣,一幅好的楹聯(lián),恰似燈塔,能在讀書之路上予人指引與力量。當面對這些飽含深意的讀書楹聯(lián),每一幅都似一扇窗,推開便見不同的讀書境界與故事,也讓書房的讀書氛圍愈發(fā)濃郁。 ![]() “論世每懷千載上,讀書最愛五更初”,這是李丞霖所書。往昔,文人學子為求學問,常于五更天,萬籟俱寂時便捧卷苦讀。那時,窗外可能還掛著殘月,屋內(nèi)一盞孤燈,映著書頁,也映著對千年歷史、先賢智慧的追慕。此聯(lián)喚起的是對讀書勤勉與追思往圣的敬意,掛于書房,仿佛能聽到古往今來讀書人的晨讀聲交織,讓人心生奮進,沉浸于與古人神交的氛圍中。 ![]() “讀書須似食雞跖,作事先從咬菜根”,字體端方厚重。“食雞跖”是品味美食精華,“咬菜根”寓意從艱苦處做起。相傳古人讀書,既要有鉆研精華、汲取養(yǎng)分的細致,又需秉持腳踏實地、從基礎(chǔ)做起的態(tài)度。想象在書房,望著此聯(lián),仿佛能看到先哲們于菜根清苦中,嚼出讀書與做人的真諦,時刻提醒自己讀書要求精,做事要踏實,書房便多了份質(zhì)樸而堅定的氣息。 ![]() 王文治的“幾百年人家無非積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讀書”,書于嘉慶五年。在古代,家族綿延,多以積善為基,而讀書被視為頭等好事。曾有家族,世代行善,亦重讀書,子弟們在書齋中,伴著此聯(lián),將積善與讀書融入血脈,家族文脈與善念相傳久遠。掛此聯(lián)于書房,仿佛能感受到那穿越百年的書香與善意,讓讀書多了份對品德與傳承的思考,氛圍也更顯厚重。 ![]() 譚澤闿的“舊書每讀添新悟,古墨濃磨發(fā)異香”,墨香與書香本就相通。古時文人磨墨,墨塊在硯臺中緩緩轉(zhuǎn)動,研出濃稠墨汁,那香氣便彌散開來。而讀舊書時,每次重溫都有新的領(lǐng)悟,就像磨墨時慢慢感受墨香的浸潤。想象在書房,磨墨展卷,墨香與書香交融,每一次讀書新得,都似墨香又添了幾分韻味,讓書房充滿了思辨與悠然的氣息。 ![]() “與有肝膽人共事,從無字句處讀書”,這是周恩來的楹聯(lián)。革命年代,周恩來與志同道合者并肩,于生活實踐中汲取知識。在書房掛此聯(lián),仿佛能看到先輩們在奮斗中,既與同志攜手,又從社會這本“無字書”里學習。它提醒著,讀書不止于書本,更在生活與交往中,讓書房的讀書氛圍多了份開闊與擔當。 ![]() 趙之謙的“出宰山水縣,讀書松桂林”,書于光緒八年。想象古時縣令,赴山水秀美的縣邑任職,仍不忘于松桂林間讀書。那山間的清風、桂林的秀色,都成了讀書的背景。掛此聯(lián)于書房,仿佛能將山水之靈氣引入,讓讀書時也似置身于清幽自然之中,心境開闊,氛圍也更顯雅致。 ![]() 劉春霖的“品詩益德身合雅,讀書守廉氣自華”,作為末代狀元,劉春霖秉持著讀書與品德修養(yǎng)的統(tǒng)一。在書房,望著此聯(lián),仿佛能感受到他對讀書以養(yǎng)德、守廉以修身的追求,讓讀書不僅是知識的獲取,更是品德的錘煉,書房便多了份清正與儒雅的氛圍。 ![]() 鄧石如的“幸有兩眼明多交益友,苦無十年暇熟讀奇書”,筆力蒼勁。人生苦短,能得益友相伴,可于讀書路上交流切磋;若有十年閑暇,定要飽讀奇書。古時文人渴望益友,也渴望時間研讀珍本,此聯(lián)道盡對讀書與交友的期許。掛在書房,仿佛能看到書友相聚書齋,談書論道,又能想起對那些未及細品的奇書的向往,讓書房充滿對知識與友情的熱望。 ![]() 孫家鼐的“古劍不磨留養(yǎng)氣,舊書重讀當加餐”,“古劍不磨”養(yǎng)的是內(nèi)在之氣,“舊書重讀”如加餐補養(yǎng)精神。想象一把古劍,雖不常出鞘,卻默默涵養(yǎng)著鋒銳之氣;一本舊書,反復(fù)品讀,精神便不斷得到滋養(yǎng)。在書房,此聯(lián)如一位長者,勸人于讀書中涵養(yǎng)氣度、滋養(yǎng)精神,讓書房多了份沉靜與內(nèi)省的氛圍。 ![]() 曾國藩的“讀書要在存心久,力畊不受眾目憐”,強調(diào)讀書要長久用心,努力耕耘不圖他人憐憫。曾國藩自身便是勤勉讀書、刻苦奮進的典范,他在書房中,日復(fù)一日,潛心讀書,不問外界眼光。掛此聯(lián)于書房,仿佛能感受到他那份堅韌的讀書定力,讓自己也能沉下心來,在書房中專注于讀書,氛圍也更顯沉靜執(zhí)著。 每一幅楹聯(lián),都如一顆種子,落入書房的土壤,生根發(fā)芽,綻放出獨特的讀書之花。它們背后的故事,或關(guān)于勤勉、或關(guān)于交友、或關(guān)于修身,讓書房不再只是擺放書籍的房間,而成了一個有故事、有溫度、有精神指引的天地,讀書的氛圍,也因這些楹聯(lián)與故事,變得愈發(fā)濃郁、醇厚,引人沉醉其中,不斷在讀書之路上前行、感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