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思辨性材料作文的核心是 “辨析關系、深化認知”,其材料往往包含對立統一、多元關聯、辯證發展的元素(如 “快與慢”“傳統與現代”“理想與現實”“得與失”),審題立意的關鍵不是簡單選擇某一方,而是精準拆解關系、明確思辨邏輯、提煉深刻觀點。以下分 “4 步審題法” 和 “3 類典型材料破題示例”,幫你實現精準立意: 一、精準審題立意的 “4 步核心流程”思辨性材料的審題,本質是 “從材料中找'關系’,從關系中找'角度’,從角度中找'深度’”,具體步驟如下: 第一步:“剝離元素”—— 拆分材料中的核心概念(明確 “辯什么”)首先通讀材料,圈出所有關鍵概念(話題詞) 和隱含的關系詞,避免漏看材料細節(尤其是材料中的轉折、對比、總結句)。 - 若材料是 “單一話題的辯證”(如 “'內卷’與'躺平’”):拆分出 “對立概念”(內卷、躺平)+ 材料態度(如材料是否否定 “極端內卷”“盲目躺平”,是否暗示 “中間態”);
- 若材料是 “多元話題的關聯”(如 “科技進步、文化傳承、人類精神”):拆分出 “核心話題”(科技、文化、精神)+ 材料中的關聯提示(如 “科技為文化賦能,文化為精神筑基”);
- 若材料是 “現象類辯證”(如 “網紅打卡熱:有人追逐流量,有人堅守本真”):拆分出 “現象”(網紅打卡)+ “對立視角”(追逐流量、堅守本真)+ “材料留白”(是否需探討 “流量與本真的平衡”)。
示例:2023 年新高考 Ⅱ 卷材料(“故事的講述”):“好的故事,可以幫我們更好地表達和溝通,可以觸動心靈、啟迪智慧;好的故事,可以改變一個人的命運,可以展現一個民族的形象…… 故事是有力量的。” - 拆分元素:核心概念 “好的故事”“力量”;隱含關系 “故事的力量體現在哪些層面”(個人溝通、心靈啟迪、命運改變、民族形象)—— 并非對立關系,而是 “多元維度的統一”。
第二步:“辨析關系”—— 界定概念間的邏輯(明確 “怎么辯”)這是思辨性審題的核心。高考思辨性材料中,概念間的關系主要有 3 類,需精準區分,避免 “非此即彼” 的片面認知: | | | |
---|
對立統一 | | | 只肯定一方,否定另一方(如 “只快不好,慢才對”) | 主次從屬 | | | 兩者等同,無主次(如 “科技和人文同樣重要,無需區分”) | 多元協同 | | | 孤立談某一個,忽略關聯(如只談 “個人奮斗”,不提 “時代機遇”) |
操作方法:用 “設問法” 界定關系 —— - 對 “對立統一”:“A 和 B 是否矛盾?有沒有 A 離不開 B、B 需要 A 的情況?”(如 “快是效率,慢是沉淀;無快則難突破,無慢則易浮躁”);
- 對 “主次從屬”:“A 是 B 的什么?沒有 A,B 會怎樣?”(如 “人文關懷是科技創新的'魂’,沒有人文,科技可能淪為'工具’”);
- 對 “多元協同”:“A、B、C 之間如何相互促進?共同指向什么目標?”(如 “個人奮斗依托時代機遇,時代機遇因個人奮斗而更精彩,最終推動國家發展”)。
第三步:“錨定角度”—— 結合材料傾向與自身積累(明確 “寫什么”)思辨性立意不是 “面面俱到”,而是 “選準切口,深化一點”。需結合兩個維度: - 材料的隱性傾向材料是否對某一觀點有 “暗示性肯定 / 否定”?(如材料批判 “盲目內卷”“消極躺平”,則傾向 “理性競爭、積極進取” 的中間視角);
- 自身的積累深度選擇自己有素材、能分析的角度(如談 “傳統與現代”,若你熟悉 “故宮文創”“河南衛視國風節目”,則可從 “現代技術活化傳統” 切入,而非泛談 “兩者要結合”)。
示例:材料圍繞 “'佛系’生活:有人認為是'看淡功利’,有人認為是'逃避責任’”—— - 若選 “對立統一” 角度:可立意為《“佛系” 不是逃避,而是 “輕裝上陣” 的智慧》(肯定 “看淡功利” 的理性,否定 “逃避責任” 的消極,辨析 “佛系” 的真正內涵);
- 若選 “情境限定” 角度:可立意為《面對瑣事 “佛系”,面對責任 “精進”》(區分 “佛系” 的適用場景,體現辯證)。
第四步:“升華立意”—— 關聯 “個人 - 社會 - 時代”(明確 “挖多深”)高考作文重視 “青年視角” 和 “時代價值”,思辨性立意需避免 “就事論事”,要從 “小話題” 上升到 “大意義”: - 個人層面:關聯 “青年成長”“自我認知”(如 “快與慢”→“青年在學習中要'快’求效率,在思考中要'慢’求深度”);
- 社會層面:關聯 “社會現象”“公共價值”(如 “流量與本真”→“網紅經濟需以'本真’為根基,才能避免'曇花一現’,塑造健康的社會審美”);
- 時代層面:關聯 “國家發展”“民族未來”(如 “科技與人文”→“科技賦能人文,人文引領科技,方能實現'科技強國’與'文化自信’的同頻共振”)。
注意:升華不是 “強行拔高”,而是 “自然延伸”—— 從 “是什么 - 為什么 - 怎么做” 的邏輯中,自然關聯更高維度的價值(如談 “故事的力量”,先分析 “故事如何啟迪個人”,再延伸 “民族故事如何增強文化認同,助力文化出海”)。 二、3 類典型思辨性材料的審題立意示例結合高考高頻題型,拆解具體審題過程,幫你理解 “方法落地”: 類型 1:對立統一型材料(A 與 B 看似對立,實則統一)材料示例:有人說,“走得快,才能搶占先機,贏得成功”;也有人說,“走得慢,才能沉淀思考,行穩致遠”。 - 第一步(拆元素):關鍵概念 “快”(搶占先機)、“慢”(沉淀思考);關系提示 “有人說…… 也有人說……”(對立視角)。
- 第二步(辯關系):“快” 與 “慢” 不是 “非此即彼”—— 快是 “突破的速度”,慢是 “扎根的深度”;無快則難 “破局”,無慢則易 “失向”,二者相輔相成。
- 第三步(選角度):可從 “青年成長” 切入(避免泛談 “社會”),聚焦 “學習 / 奮斗中的快與慢”。
- 第四步(升立意):立意為《快以破局,慢以扎根 —— 青年當善用 “快慢辯證法”》(既肯定 “快” 的價值,也強調 “慢” 的必要,關聯青年成長的 “速度與深度”)。
類型 2:主次從屬型材料(A 是核心,B 是補充)材料示例:近年來,“國潮” 興起,有人認為 “國潮” 的核心是 “形式創新”(如設計、包裝),有人認為核心是 “文化內核”(如傳統精神、價值觀)。 - 第一步(拆元素):關鍵概念 “國潮”“形式創新”“文化內核”;關系提示 “核心是……”(主次爭議)。
- 第二步(辯關系):“形式創新” 是 “表”,“文化內核” 是 “里”;形式是吸引大眾的 “敲門磚”,內核是留住大眾的 “根本”—— 無內核的形式是 “空殼”,無形式的內核難 “傳播”,但內核是核心。
- 第三步(選角度):結合 “故宮文創”“李寧國潮” 等素材,分析 “內核如何通過形式落地”。
- 第四步(升立意):立意為《國潮之 “潮” 在形式,“魂” 在文化 —— 以創新為舟,載文化遠航》(明確 “內核為主、形式為輔”,升華到 “文化自信的傳播路徑”)。
類型 3:多元協同型材料(A、B、C 共同作用)材料示例:人生路上,我們會遇到 “機遇”,也需要 “奮斗”,還需有 “面對挫折的勇氣”。三者交織,方能成就人生。 - 第一步(拆元素):關鍵概念 “機遇”“奮斗”“面對挫折的勇氣”;關系提示 “三者交織,方能成就人生”(多元協同)。
- 第二步(辯關系):機遇是 “外部條件”,奮斗是 “內在行動”,勇氣是 “保障”—— 無機遇,奮斗可能 “事倍功半”;無奮斗,機遇可能 “擦肩而過”;無勇氣,挫折會 “阻斷前行”,三者缺一不可。
- 第三步(選角度):聚焦 “青年如何把握機遇、踐行奮斗、錘煉勇氣”,避免平均用力(可側重 “奮斗是核心,機遇是助力,勇氣是支撐”)。
- 第四步(升立意):立意為《以奮斗為基,攜機遇同行,懷勇氣破局 —— 青年的人生答卷當如此書寫》(明確三者協同關系,關聯 “青年書寫人生” 的時代主題)。
三、審題立意的 “2 個避坑指南”- 避免 “片面化”不做 “選擇題”,做 “分析題”—— 如材料談 “傳統與現代”,不能只寫 “傳統好” 或 “現代好”,而要寫 “傳統如何滋養現代,現代如何活化傳統”;
- 避免 “空泛化”不做 “概念堆砌”,做 “具體闡釋”—— 如立意為《科技與人文相輔相成》,需進一步明確 “科技如何助力人文(如數字博物館),人文如何規范科技(如 AI 倫理)”,讓觀點有落地支撐。
通過 “拆元素 - 辯關系 - 選角度 - 升立意” 四步,既能精準抓住材料核心,又能體現辯證思維與深度認知,讓思辨性作文的立意既 “扣題” 又 “深刻”,為高分打下基礎。 文章轉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