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場“數字復活”的魔術,正在焊接藝術與科技的一個觸點。 ![]() 集王字《行書道德經》一 一,算法是怎么學會“書圣”筆法的? 三年前,陜西師大的團隊抱著掃描儀鉆進博物館。他們要做一件瘋狂的事:把王羲之散落在世間的2300多個字,《蘭亭序》的“之”、《喪亂帖》的“痛”、《圣教序》的“佛”全拆成了數據。 “你看這個“永“字,起筆時筆鋒角度37度,收筆時墨色濃度降了25%,這些都是能算出來的”。團隊負責人指著屏幕上跳動的曲線,“就像給AI編了本《王羲之字典》,每個筆畫的力度、角度、速度,都有精確到0.01毫米的參數。” 更絕的是“醉酒筆法”。北大團隊翻遍《晉書》,看到“王羲之寫《蘭亭序》,飲酒三斗,興之所至”時,突然有了主意:把“醉“譯成代碼。他們分析馮承素摹本里21個“之〞字的抖動規律,算出“微醺時筆會偏了度,速度忽快忽慢”,再讓AI照著這個“醉酒公式”寫。結果出來,連鑒定專家都愣了:“這晃動的勁兒,和真跡里的“酒意”一模一樣”。 ![]() 集王字《行書道德經》二 去年,日本團隊修復《圣教序》更神。原碑缺了127個字,AI不光補上了,還記住了唐代人寫字的規矩。“民”字要少寫最后一筆,“世”字得減一畫(避諱李世民)。修復稿展出時,有老先生對著補全的字驚嘆:這才是應該有的樣子! 二、爭議:這到底是藝術,還是假古董? 爭議從A1寫出第一個“之”字就沒停過。故宮研究員楊新捧著《行書道德經》,手指劃過紙面說:“你看這字與字的呼應,前一個字收筆輕,后一個字起筆就重,和王羲之真跡的行氣對上了,這就是藝術!〞可轉頭,文物局的專家就潑了冷水:A1太完美了,王羲之寫字哪有這么準?他偶爾也會漏個筆畫,抖一下,那才是活人寫的樣子。 ![]() 集王字《行書道德經》三 更扎心的是版權賬。去年抖音上突然冒出來“AI王羲之”,寫著“恭喜發財”帶貨,粉絲漲百萬。文化部門趕緊下架:王羲之早過世1600年了,誰有資格讓他代言?可轉頭,紐約拍賣行就把一幅混搭王羲之筆法的《原宇宙序》賣了380多萬美元。買家說,這是未來的藝術。 普通人的感受更復雜。紹興有位老先生,練了一輩子王羲之的字,看到A1寫的字比自己好十倍,當場把毛筆扔掉了:練了五十年,不如一串代碼!但也有00后姑娘迷上AI書法:用它生成專屬王羲之的情書,男朋友說比打印的字有人情味。 ![]() AI生成《行書斗方》 三、說到底,我們怕的是什么? 其實,爭論的從來不是AI寫的像不像,而是書法到底是什么。 王羲之的字之所以珍貴,不只是因為美。《蘭亭序》里“死生亦大矣”的沉重,藏在加粗的筆畫里。《喪亂帖》中,“痛貫心肝”的悲憤,滲透在顫抖的墨痕里。那是一個人在特定的時間、特定的心境下,獨一份的表達,這才是書法的根。 AI呢?它能學“形”,卻學不會為什么寫。就像AI能寫出“悲”的筆畫結構,卻不懂王羲之寫“悲”時,是因為祖墳被挖;能模仿“樂“字的筆勢,卻不了解《蘭亭序》的“樂”,是三月初三與友人飲酒暢游時的痛快。 ![]() AI生成《行草扇面》 但換個角度想,技術也在悄悄改變什么。杭州有所小學,用A1書法臺教孩子們寫字,筆鋒歪了,屏幕立刻標紅。力度太輕,會彈出“像王羲之這樣寫”的動畫提示。半年下來,孩子的字進步飛快,更有人迷上了找不同:老師,A1寫的“之”和王羲之的“之”,就差了一點抖,為什么呀? 這或許就是答案:AI可以是最好的“復印機”,卻成不了創造者。它能幫我們更懂王羲之,卻代替不了我們拿起筆,寫下自己的喜怒哀樂。 就像那位扔了毛筆又撿回來的紹興老先生說的:機器寫的再像,也只是王羲之的影子。我寫的再不好,也是我自己的字。 ![]() A1生成《大楷四條屏》 千年書法,從來不只是把字寫好,而是把心寫真。至于AI?它不過是面鏡子,能照出我們到底有多愛…那些帶著心跳的墨跡罷了。 評論區聊聊:你認為AI今后能代替人類的手寫書法嗎? |
|
來自: 獨角戲jlahw6jw > 《AI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