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智識之禮書齋精選 ![]() 常聽人說: “這人能成事,是學歷高、他混得好,全靠家里背景”。 可翻《鬼谷子》時發現:那些靠一張嘴攪動天下的謀士,沒幾個是“高學歷”:
更沒誰有“硬背景”, 全是從底層摸爬滾打出來的。 可他們偏偏能讓六國君主聽話, 能在亂世里站穩腳跟。 《鬼谷子·謀篇》里寫著答案:
所有謀劃的核心,全在“因”字: 順著人性的規律走,借人性的力量成。 你能走多遠, 靠的不是手里的文憑 背后的靠山,而是兩種能力: 洞悉人性的通透,駕馭人性的智慧。 前者讓你看懂人心里的秤, 后者讓你借這桿秤成事, 兩者缺一不可。 01 洞悉人性 不是算計人心,是看懂對方要什么 有人以為洞悉人性是猜別人的壞心思。 其實不是。 《鬼谷子·揣篇》的核心是揣情度意:
說到底,是看懂對方的真實需求。 他喜什么、怕什么、缺什么,比猜他會不會害你重要得多。 他揣著連橫的方案,一進門就說: “秦國兵力強,該吞并六國”,可秦王剛殺了商鞅,正怕“外來謀士奪權”,聽完直接把他趕了出去。 蘇秦碰了一鼻子灰,才明白:“秦王要的不是怎么擴張,是怎么放心用外人’”。 后來他改走合縱路線,見趙王時先不說“怎么抗秦”, 先聊“趙國現在最怕秦國來打,又怕其他國家不幫忙”。 一句話戳中趙王的“怕”,再遞上六國聯合抗秦的方案,趙王立馬拍板支持。 你說的話、做的事, 得踩在對方的需求點上, 不然學歷再高、方案再好,也是對牛彈琴。
《鬼谷子》說:“言者,事之影也;事者,言之本也”。 意思是:說話是做事的影子,做事得先看對方的本,他的需求是什么。 洞悉人性不是耍心機,是不做無用功: 你看懂了對方要什么, 才能把話說到他心里, 把事做到他需要的地方。 02 駕馭人性 不是控制別人,是順著人性借力 有人覺得駕馭人性是讓別人聽我的。 其實大錯特錯。 《鬼谷子·謀篇》說:
但制人不是強迫,是順勢而為。 順著對方的人性本能, 讓他自己愿意跟著你走,比硬逼管用十倍。 出發前,他故意跟秦始皇要田要宅,還說:“我年紀大了,以后怕沒機會給子孫留產業”。 手下人不解:“您手握60萬大軍,還怕沒錢?” 王翦笑說:“秦王多疑,我帶這么多兵,他肯定怕我造反。 我要田要宅,是告訴他:我沒野心,就圖點小利,他才放心讓我打仗。” 果然,秦始皇不僅給了田宅,還一直支持他,最后王翦順利滅楚。 他沒強迫士兵拼命,是知道士兵想立功回家,每次打仗都先算好退路,讓士兵覺得跟著他安全,還能升官。 這就是駕馭人性的智慧: 不跟人性對著干, 而是借著人性的力, 讓對方覺得“幫你就是幫自己”。 反過來看,那些想控制別人的人,大多栽了跟頭:
《鬼谷子》說:“摩之以其類,焉有不相應者”。意思是:用對方能接受的方式去靠近,哪有不呼應的?
駕馭人性不是當領導,是當擺渡人: 你知道對方想到達哪,也知道該走哪條河, 然后把船劃到他面前,他自然愿意跟你走。 03 兩種能力的底層邏輯: 先觀后動,先予后取 有人問:“怎么才能練出這兩種能力?” 《鬼谷子》里藏著兩個簡單的方法: 回家后妻子罵他:“你要是不讀書游說,哪會受這氣?” 張儀卻問:“你看我舌頭還在嗎?” 妻子說:“在”,張儀笑:“夠了”。 他沒急著辯解“我沒偷”,也沒急著報復,是先看清“令尹家是因為丟了玉璧,急著找人背鍋”。 自己辯解也沒用,不如先忍了,等以后有機會再說。后來張儀成了秦相,也沒找令尹報仇,反而跟楚國合作。 他知道報仇沒用,對秦國有利才重要。 遇到事別著急表態、別著急動手,先看三點:
看清楚了再動,比瞎忙活強一百倍。 第二,先“予”后“取”:想得到什么,先給點什么 蘇秦說:“當年我窮得連飯都吃不上,是他們給我一碗粥、一件舊衣,我才能活到現在。現在我幫他們,不是報恩,是知道想讓人幫你,得先幫人’”。 你想讓別人聽你的,先給點“尊重”; 你想讓別人信你的,先給點“誠意”; 你想讓別人跟著你,先給點“好處”。
先“予”不是“吃虧”,是給人性搭個橋。 你給的東西,會變成對方愿意靠近你的理由; 你付出的真誠,會變成對方愿意幫你的底氣。 最后想說 《鬼谷子》寫了那么多“謀術”。 最核心的從來不是:怎么算計人,而是:怎么看懂人、怎么幫到人。 能幫你進一扇門,但進門后怎么走, 得看你能不能看懂同事、領導的需求; 背景是墊腳石, 能幫你站得高一點,但站得穩不穩, 得看你能不能順著人性借力。
洞悉人性的通透,讓你少走彎路; 駕馭人性的智慧,讓你有人幫襯。 這兩種能力, 比任何學歷背景都管用。 畢竟, 路是靠人走的,事是靠人成的, 懂人性的人,從來走得最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