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才是真正能讓敵人聞風喪膽、能讓脊背發涼的“軍神”?這事兒,身邊人吵了幾十年,總有各自的理。你問問長輩,他說“粟裕算盤打得響”;老兵拍著大腿道“林彪那年頭,叫一聲神童不虧”;考據黨舉劉伯承的戰爭曲線圖,人云亦云一大堆。真論第一,《水滸》有宋江,歷史上卻沒一個絕對的“戰場教父”。這事兒,說到底,沒法蓋棺定論。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說來真有意思,打仗這事,不比猜燈謎。刀槍過處,哪有閑工夫講什么“軍神”浪漫?可偏人都有好奇心,總想知道,若是把那些身披塵土、拿命賭未來的開國老將拉到棋盤上,能不會有個誰贏誰輸的局。真刀真槍面前,情分、名分都得靠邊兒——只論成敗。 先說粟裕吧,這名字,在南方的小巷子里叫起來,帶著股稻谷香氣,又不乏鐵銹味。事實上,粟大將是真的“家里沒怎么富過”,湖南那地方瘦山瘦水,出了那么多將軍,他是獨特的一個。十九歲,許多人還想著爺娘煮的那碗臘肉粑粑,他卻已經跟著隊伍扛槍、埋頭鉆戰壕了。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粟大將這人,心里會算著“一把米,一場仗”。他在南昌起義當班長,可沒見他滿嘴講“主義”,更多的是盯著自己帶的兵別掉隊。隨后的湘南起義、爬進井岡山,他都是沖得前的。紅軍初建時,人少槍爛,誰都怕過不去,但他嘴上不說,轉頭就去挖地瓜。——后來打仗,這股不張揚的狠勁兒最吃香。 最出名是抗戰那幾年。日軍那陣,吹牛自己個“無敵鐵軍”,可到了華中碰著粟裕,栽得還真不輕。他不是那種“一聲令下,萬馬奔騰”的將軍。粟裕打仗喜歡細算賬:哪邊有包圍,哪里能一招制敵,兵要怎么藏、火力怎么配。你說他勇?更準的是謀。后來解放戰爭,淮海一役,他那支野戰軍直接咬掉44萬敵兵的硬骨頭,你讓現在的人想,差不多相當于一個中型城市人口了。毛主席掀開地圖一頓夸,逢人便說:這回頭功頭等!但你看那淘米水里泡大的粟裕,笑起來還像個鄉下大伯,沒什么將相風范。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軍功赫赫,卻沒當上元帥”,有人覺得遺憾,有人覺得斯文。“是不是因為他太沉得住氣,不會搶風頭?”我有時候會這么琢磨。可有些人天生就是沉默的石頭,又恰恰最能砸開局。 劉伯承,比粟裕長了十四歲。川中出了名“忍得住疼,扛得住餓”。看過他年輕時的照片,身板削瘦,眼里有火。軍隊里,傳說他中槍不打麻藥自己割彈頭,聽起來像評書,可身邊人都說“先生耐得性子”。他年紀輕輕進了共產黨,那時候跟隨賀龍、周恩來——左一場右一場,跟打游擊似的閃進閃出。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說他是“兵法迷”,不為過。紅軍長征,從江西到陜北,地理書都寫不過那重山疊水。他琢磨對手,盯陣形、算補給,腦子里像是有架算盤沒停過。那陣兵荒馬亂,“情報”說今天敵人在東,明兒又跑到西,他能憑兩句空話拼湊出個逆轉招,硬是帶著人突圍出來。 后來到了抗日那年,他管著的129師,讓鬼子見了就頭疼。打游擊、設埋伏,他摸透了日軍那點套路。懂點歷史的人都清楚,劉伯承的本事不是嘴上工夫,而是那種“看不見,摸得著”——你指望他在會議上吵翻天,沒戲,可真上了前線,這人就像變了個臉。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大別山那段更是傳成佳話。二十多天的奔襲,全靠劉鄧兩人輪流盯著地圖熬夜,像打麻將一樣“死盯一門”。老百姓還都記得那句話:大別山,是劉伯承“鉆”出來的。外頭人以為這師部隊是鋼鐵俠,其實糧食快斷了,子彈也省著打。就這么硬挺下去,才把中央戰略地圖推向新一頁。后來劉伯承還專門學了外軍,想著“炮火時代”里中國人要有自己的打法。頑強是硬道理,轉身就能變新招,才是能“活下去”的本事。 要說少壯派,林彪肯定拔尖。他可是黃埔出來的,一口湖北口音,讀書那年就有名氣——老師點名表揚的那種天才。說他小時候武藝好,后來證明打仗更厲害。其實任何大風大浪都逃不過歲月這關,林彪25歲就能當紅一軍的指揮,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個中驚險別提了。當時多少老同志都勸:“娃兒,別蠻干!”他偏要把路子踩硬,“趟過去,才算贏”。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年紀輕輕,干大事。但你問問老兵,有些人當時就覺得他心思深、性子冷,帶隊不愛講話,事事緊繃。但正因為這股勁兒,部隊也像繃緊的弦,毫不松懈。有種說法,指揮官的影子就是隊伍的氣場。這些年外界議論林彪,多了許多補丁。前半生的風光足夠裝進歷史冊,后半生的結局卻叫人唏噓。可打仗這茬,沒得洗,沒得黑,林彪的本事在老一輩軍人口里是“干靠得住”的。 至于徐向前,這個人和北方許多老兵一樣,臉上溝壑深、身體單薄,卻有一身韌勁。“鄂豫皖三省交界”的硬仗,別人打十年都不敢碰,他愣是帶著一隊散兵爛將啃下來。不同于中樞“走出去、打側翼”的練法,徐向前擅長“等大魚上鉤”,專門誘敵深入,敵人累得靠不住,他突然一個反撲,常打得對手找不到北。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講個八卦,有一年大別山,主力部隊調走,留下的基本是“湊數的”,總共不到六萬人,對上閻錫山三十萬,怎么看都算要輸的棋。中央本來也沒指望能贏,只希望他別讓敵人趁虛進山。可徐向前偏不服,帶著這幫“剛會持槍”的小兵,愣生生把三十萬敵軍打崩。很多年后,再翻那場仗的成敗,老兵都拍大腿:這才叫咬住不放的狠勁兒。雖然后來因為身體原因沒再直接領兵,但當年這“封神一役”,流傳至今,軍中人個個心服口服。 這些人,有人張揚,有人沉默;有人“算計在心”,有人“拼命在先”。他們背后都是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家庭,也是父母養大的孩子,可一入戰場,便成了改變天命的人。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今兒我們說他們,大多站在和平日子里,喝著茶、談著兵。可是你要真放自己到那年月,夜里聽見遠方槍聲,天明還要給部隊送菜的人家,每一句誰更牛、誰更神,里頭都藏著血與淚。甚至有些答案,根本沒人能給,卻總有人愿意爭一爭。 與其細細數名頭,不如記住,每一位“將神”其實都是一段路的開拓者,他們靠自己的韌勁,把“活下去”的機會留給了后面的人。誰是第一?或許永遠爭不出結果。可故事講到這里,剩下的,就是時間和眾生決定了。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你說,咱們在自己小日子里,到底要怎么感謝這幫人?也許下次你覺得生活不易,想想他們,心里那點苦就都能咽下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