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昨天,我又去醫院了。 去醫院的原因,還要從我的老頑疾腰腿疼說起。 這個暑假,我一直在中西醫結合治療腰腿疼,現在不能說健步如飛,但走3公里是完全沒問題的。 久坐久站后,還有極其細微的不適感,但相較系統治療之前,有很大緩解和改善。 我現在每天都做八段錦、瑜伽,曬太陽、慢走,用溫水泡腳,自己給自己腿部按摩。 就在我感覺自己又滿血復活時,短視頻給我帶來了新的焦慮。 因這段時間我刷了和腰腿疼有關的很多短視頻。 大數據因此透視了我焦慮的內心,就不斷給我推送腰腿疼的兇險疾病。 我因此知道有一種病,叫“腿梗”。 “腿梗”和“腦梗”“心梗”一樣,都是血管堵塞導致血栓形成。 好發于久坐人群。 其早期癥狀簡直我初發病時一模一樣: 一條腿不適,間歇性跛行,小腿常有麻木、冰涼之感,嚴重時疼痛難忍,甚至行動受限。 這都不是最要命的。 要命的是“腿梗”梗住的血栓,是會順著你全身的血管“跑”的。 比如,你為了緩解腿部的疼痛,去泡溫泉,去按摩理療,去艾灸針灸,那隨著血液的快速流動,腿部的栓塞就會“跑”到你身體其他部位。 最可能最兇險的,就是會跑到你的肺里,造成“肺栓塞”。 而肺栓塞極其兇險,死亡率也非常高。 老朋友都知道,我之前因子宮腺肌癥,做過“子宮動脈栓塞術”——雖然當時醫生告訴我手術是一過性的,不會形成血栓,但我現在疼的右腿,恰好是當年做栓塞術時微創切口的那條腿。 加上,我前些天在老家做針灸時,發現小腿內側有個硬結,像是肌肉,也像筋節,中醫師說不排除是“靜脈栓塞”。 于是乎。 前兩天,我刷刷短視頻,看看自己的右腿,再想想死亡率極高的肺栓塞,心跳都變得不那么正常了。 寫字女人狂愛聯想的毛病,中年老母總是焦慮的心理,讓我趕緊掛了三甲醫院的血管外科。 我是高敏感高焦慮體質,為避免過多內耗,漸漸活成了想到什么就立即開干的行動派,寧愿直面殘忍的真相,也不愿把頭埋在沙灘里當視而不見的鴕鳥。 02 檢查的結果,你們大概都能猜出來: 我的下肢,動脈和靜脈都沒有問題。 專門查血栓的血漿“D-二聚體”檢測,我的數據也非常好。 看到這里,不要說你們,就連我都忍不住向自己發出靈魂拷問了: “娜姐,為什么你身體出現不適后,總是這樣草木皆兵、風聲鶴唳呢?你面對自己疾病時的坐臥不安,和你寫文分析別人時的沉著冷靜,完全就是精神分裂癥患者的兩種人格。” 是的,親愛的朋友們。 我們每個人都是“說起別人頭頭是道,輪到自己就語無倫次”的雙面人。 我之如此先后幾次地把自己的就醫經歷坦誠地寫出來,除了向你們袒露我貌似理性沉靜的硬殼下,也有脆弱和凌亂的一面。 而“怕死”幾乎是每個人都無法克服的人性弱點,還有一個隱秘的心理是: 自從當了媽后,我變成了一個越來越膽小的人。 這“膽小”體現在日常中,就是我一想到我的小孩還沒有長大,我的爹媽還需要我陪他們老去,我就不由自主地去放大自己對病患的隱憂,就忍不住采取行動排查一切可能靠近我的疾病。 然后在醫院看到紙質結果還不錯的瞬間,在“我身體沒有什么大礙”的慶幸里,繼續搬磚養家,繼續開心帶娃,繼續孝順爹媽。 也就是說: 我要不斷確認我很健康,然后才有信心和能量,去照顧我生的人,和生我的人。 這中間,還有一個客觀事實是: 這些年,因為我辭職自己做事,還有小孩讀書的問題,我和我的校對助理、我家男人老陳是兩地分居的。 除了節假日,尋常日子里都是我一個人一邊工作,一邊陪小孩生活學習。 雖然我和老陳的感情一直還湊合,但這種兩地分居的生活方式讓原本就容易焦慮的我,漸漸養成了“把任何風險都控制到可控范圍內”的謹小慎微。 我多次察覺出自己的過分小心,但我又不斷向自己發問: “如果我突然發病了,如果這病很急很兇險,我的小孩怎么辦?” 這種“我的小孩怎么辦”的發問,讓我變得無法淡定,也讓我對一個人帶娃的陪讀媽媽和單親媽媽,有了深切的共鳴: 獨自帶娃承受的從來不僅是肉身綿延不絕的勞累,更是精神時刻緊繃的壓力。 這個認知,在我看到溫州28歲單親媽媽的故事后,更加堅韌且悲慟—— 03 昨天,媒體報道了這樣一則消息: 浙江溫州蒼南縣有位28歲的離異媽媽,在家去世數天,無人知曉。 鄰居發現氣味不對后,報警求助。 警察打開門,看見年輕媽媽的尸體旁,還有守在她身邊渾身屎尿的2歲兒子。 警察給孩子換洗后,抱著他到醫院檢查,所幸孩子身體沒有大礙。 給警察叔叔點贊。 
這個媽媽到底是怎么意外去世的,我們無從得知。 千萬網友從警察帶2歲小男孩就醫的視頻里,看到那么小小的一只,乖巧懂事地坐在急診室的椅子上。 他幼小、安靜、沉默又孤獨的背影,讓人忍不住落淚。 他才2歲,卻再也沒有媽媽了。 他媽媽走時,只有他陪在身邊。 多么令人悲傷的和平年代的傷逝。 其實。 這個新聞帶來的最殘忍的拷問是: 單親媽媽,要如何自救,才能避免遭遇危險時,孤立無援? 準確地說: 獨居或獨自帶娃的人,要如何擴大自己的社會支持系統,才能避免在危急關頭孤立無援? 04 真正的強大,不是一個人活成一支隊伍,而是一個人擁有一支隊伍。 怎么擁有一支隊伍? 擴大你的社會支持系統。 不管你是帶著幼小孩子的單親媽媽,還是獨居一個人,都要想盡一切辦法去借人、借勢、借智地去構建自己的社會支持系統網絡,讓周圍一切為我所用。 ★第一,擁有至少一名緊急聯系人。 我和我對門鄰居關系很好,她是位常年在家的退休大姐。 我告訴我兒子,如果我有緊急疾病,他直接找對門阿姨,比給他爸打電話哭訴有用。 有個單親媽媽的朋友,把小區里兩個關系要好的閨蜜,設為緊急聯系人。 還在征得同意后,把這兩個閨蜜的電話留給她的同事和家人:“聯系不上我,就讓她們來家里看看我和孩子是不是出了事。” 遠親不如近鄰,近鄰可救命。 ★第二,建立有效的平安簽到機制。 我每天晚上8點準時和我爸媽打電話。 前兩天我治療腿疼,怕他們擔心,又不愿撒謊,就沒有給他們打電話,他們馬上就給我打了過來:“你生病了嗎?” 我和我家男人也每天互報平安——他血壓有點高,我也擔心他。 我有個獨居的朋友,每天都發一條朋友圈或更新一條短視頻。 她這樣做的目的,就是讓周圍人知道她健康如昨。 如果她突然停更了,我們一定要打她電話,看她是否安好。 有些人發社交平臺不是閑得慌,而是他們在固定時間里以簽到的方式報平安,也建立自己的求助渠道。 ★第三,利用科技時代的福利。 我有個離婚獨居的男性朋友,在客廳里安裝了攝像頭。 他每月給他妹妹發200塊錢的紅包,只有一個要求: “每天下班回放一下哥哥家的視頻,看你哥是否安好。” 妹妹不要紅包,他一定要給,因為給了就形成了契約勞務關系。 現在很多智能手表、音響都有一鍵呼求功能,提前設置,也能救命。 高科技時代,要學會把一切人事物,為我所用。 ★第四,建立同頻互助小分隊。 有個孩子上大學后獨居的女朋友說,她每天有兩個群是必須打卡的。 一個是她和爸媽的家人群,一個是她和4個離異獨居老閨蜜的互助群。 群規就是,每天早上每個人都要說早安,晚上每個人都要說晚安。 前幾天她有個老閨蜜扭傷了髖,她們四個人輪流排班去照顧,省得閨蜜在英國的兒子來回跑。 “我要是有個急病,我閨女在學校回不來,她們也會照顧我。”她很是驕傲對我說。 有一種養老,是同城同道同頻的我們,一起在互助中變老。 最后,我想對因種種原因不得不獨居或獨自帶娃的朋友說: 你從來不是一個人,你的父母、朋友、同事、鄰居、物業人員、包片民警、社區醫生、門口保安、孩子同學的家長、家中電子設備,都是你的社會支持系統。 請關鍵時候請記得向他們求救。 你的社會支持系統越強韌,你遇到險境時幸存的概率就越高。 勇敢向別人求助,不是懦弱,而是因為愛和信賴。 沒有誰能獨自流浪地球,我們必須抱團求生。 周二安好。 感謝你讀到最后。 點個“贊”+“在看”,并“分享”給更多人看。 點擊領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