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中華文化的目的是什么?其實就是兩個字:和與合。但如果說中華文化的精妙是什么?其實就是一個字:中。 什么是中呢?為什么我們叫做中國?為什么叫做中華民族? 據《尚書·虞書·大禹謨》記載: 堯當年傳給舜的治國心法:人心惟危。后來舜又傳給禹,又加了三句話: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 這十六個字被稱為中華文化十六字心傳。 王陽明說:圣人的學問其實就是關于“心”的學問。心學的源頭就是這十六字心傳。
其實,我們學習陽明心學,只要明白這十六個字,就徹底明白了: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 一、人心為什么危險?首先,我們看什么是人心?什么是道心? 人心道心是一體的,道心如果有人為的因素就是人心,人心是正的時候就是道心。
這種解釋倒是說明了人心和道心的一體性。 但是沒有從根本上說明人心為什么危險? 第一,人心是偏的,行為也自然是偏的,結果當然也是偏的。 人心為什么偏?因為沒有標準,這個標準就是中,不了解這個中,你自然會偏,或多或少都會偏。 這個中我們后面會談到。 第二,人心是溺的,行為也自然是溺的,結果肯定也是分裂的。 什么是溺? 就是當你偏到一定程度,你就會的深陷其中,反而覺得是合理的,就像抽煙,你有這種習慣之后,你不抽你覺得不對勁,甚至感覺身體不舒服。 這就是溺。 還有當你溺愛你小孩的時候,外面的人都看得出來,但是你覺得這不是溺愛,是正常的。 第三,人心是多樣的,行為自然是分散的,結果自然不能專一 人心為什么危險?因為人心有很多個。 就像各種各樣的零食,總有一款能抓住你的心。 但是真正對你有利的食補,或許只有少數幾個菜。 再比如,面對同一個人,假設和你有一定關系,你可以有很多人心:自卑、自傲、占有、占便宜、貪婪、躲避等等,但是很難做到真正的“仁”。 二、道心為什么微弱?程頤說人心反應的是私欲,所以很危險;道心,反映的是天理,所以很精微,所以要滅私欲才能明天理。
這些話都是沒有問題的,但是好像和王陽明說的也是一樣,還是不夠具體和清晰。 道心為什么微弱呢? 因為人會著相,局限于當時的現象,很難時時刻刻感受到整體的本質。 眼耳口鼻這些欲望,很多人能清晰感受到,而且也很羨慕。 但是仁義禮智信這些東西,很多人很難真正理解,更不用說去踐行,很多人會覺得現在社會談這個很虛偽,不如法律實在。 我們舉個例子:為什么高速上要求最低時速?60公里/小時嗎?按道理為了安全,應該越低越好,但是你不要忘了,高速可不是只是為了安全。 高速上為什么特別注重宣傳安全駕駛,也不僅僅是因為你個人的安全。 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因素:整體效率,高速不僅僅是通行的,也是運輸的,還包括國家經濟發展的效率。 所以,基于整體的安全之下的效率,才是道心。 但是,這個誰會在乎呢?一般人不會考慮! 但是一個真正有責任感的人而言,在高速上是會非常謹慎的,因為即便他不從自己出發,也會覺得這樣會給大家帶來大的麻煩,甚至往大一點說,影響了國家經濟效率。 這個就是道心,但這個道心很弱。 相比較人心就很強,我要快速回家,我要安全到達,我要超過這個人。 所以,治國最重要的是什么?你能不能一直秉持真正對大多數人好的心! 這說起來好像沒什么,但正如曾仕強教授說我們經常碰到兩難的情況,那怎么辦呢? 他給了六個字:兩難、兼顧、合理。 這是在給我們普通人講“中”的道理。如果我們繼續深化,我們就需要繼續問:什么才叫合理? ![]() 三、惟精惟一是什么意思?什么是惟精惟一呢?王陽明用篩米打比方,要讓米潔白,就要不斷過濾掉那些米糠。 所以“一”是目的,“精”是手段。
如果放到社會管理角度而言,精就是不斷去除害群之馬,一就是推出愛國典范。 “一”其實就是整體,就是國家,精,就是法制教育、道德教育,尤其是愛國主義教育。 通俗而言,惟精惟一就是懲惡揚善。《中庸》就提到了舜的治國思路:
它這里的隱惡揚善,不是說不要懲罰惡,而是說惡的細節不要公布,否則很容易激發人心中的惡,這與我們現在的媒體做派不一樣,現在不好的細節全部給你摳出來,完全是為了流量。 作為我們現在年輕人而言,愛國主義教育最重要的就是歷史教育。 知道現在我們為什么那么重視歷史嗎? 高考的3+1+2,3就是語數外,這個都要考,1就是歷史和物理選一科,文科必選歷史,理科必選物理;其他政治、地理、化學、生物,四門選2科。 從這里你可以看出歷史和物理的重要性。理科的物理自不必說,科技的基礎學科。但為什么文科的歷史那么受重視呢?不應該是政治嗎? 事實上,歷史就是愛國主義教育的根本,如果沒有歷史,不注重歷史教育,壓根談不上愛國。 精,就是篩選和教化,將敵人搞得少少的,朋友搞得多多的,形成更多愛國的氛圍和統一的意識。這也正是統一戰線的價值。 四、如何做到允執厥中?本來惟精惟一已經說完了,為什么還來允執厥中這樣一句話呢? 前面我們說了惟精惟一是愛國主義教育,但這個標準是什么?你認為這樣說、這樣做是愛國,我認為那樣說、那樣做是愛國。 所以,就有了一個標準:中。 允執厥中,就是真誠把握中道。 這個中是什么呢? 對于古代農業社會而言,這個中就是天文觀測,甲骨文和金文的中,是上下還有一面或兩面飄帶。 其實中就是圭表,中間一豎是木桿,中間的口是圭盤,上面的飄帶是旗幟,觀測風向,下面的飄帶也是旗幟,觀測日影的長短和方向。 從農業角度,陽光、氣溫和風向最重要,決定了光照、氣溫和降雨量。 我們繼續問,這個古代的天文觀測以什么為中心? 其實是北極星,北極星是地球自轉軸的延伸線,由北極星看到其他天體以北極星為中心進行圓周運動。 所以論語講: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 說到底,這個中就是一個核心的意思,告訴我們不要偏,而要照顧到絕大多數。 從另一個角度而言,就是國家只有一個核心,其他人各司其職。 這個中與中庸的中有什么關系呢?中庸的中是修行而言,而允執厥中的中是從治國角度。 當然,兩者要打通,這是最理想的,因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統一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