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圖難道只有一張樣子嗎? 小時候的地理課本,畫的中國地圖形狀像一片秋天的海棠樹葉,不是今天流行的“雄雞昂首”。這葉片,輪廓圓潤,有點東一角西一凸,看著總讓人回憶起曾經(jīng)的年代。很多人心里覺得,只有那樣的秋海棠葉子,才帶著原味的中國。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但說到哪里是中國,元朝疆界的數(shù)字總是比想象中大。元朝疆域,在鼎盛時達到1400多萬平方公里,遠比清朝還要遼闊。不可否認,歷史數(shù)據(jù)看起來硬氣,幾乎亞洲的大片土地,都曾歸元朝管過。 簡直讓人吃驚!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這數(shù)字讓人心生敬畏,卻又帶著些許不真切。蒙古人的騎兵隊伍一掠而過,邊界就不斷擴大,草原、森林、沙漠、雪山被并進地圖里。可是,草原上游牧,東家西家更序,今天歸這個,明天歸那個,能算是完整版圖嗎?歷史記賬,哪能一筆勾清。 再看看清朝,秋海棠葉的形狀成了后來中國人心里的模樣。最興旺的那一百年,清政府好不容易撐住了一片完整的北疆、祁連山、外蒙古、西伯利亞。當年書本上那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在秋海棠的版圖下,才顯得自信滿滿。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可到底什么才是家的證據(jù)?元清兩個朝代,代表著完全不同的人種和政治。蒙古人、滿洲人輪流做主,但誰坐中原王座,誰就成了自己的“家里人”。老祖宗不分姓氏,只認權(quán)柄。朱元璋還把元朝列為“正統(tǒng)”,到了后代,這種權(quán)力的繼承成了大家都不再計較的事情。 “邊界擴大了,心里的安全感也就隨之寬闊” 時代總會帶著現(xiàn)實與理想的差距。秋海棠葉的圖景,那是一種懷念;“雄雞圖”則多了些堅實。過去,國土外延伸的每一寸,仿佛都能帶來民族的底氣。但現(xiàn)實往往殘酷。晚清時,列強一步步蠶食,秋海棠的葉瓣被剪去了好幾塊,剩下大家苦苦守著的那一塊,誰敢輕易松手?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權(quán)威歷史學(xué)家研究后發(fā)現(xiàn):元朝的地理控制并不如數(shù)字那樣嚴密。遼闊疆域之下,真正用行政、軍事把住的地方,其實有限。遠方的草原、高原、森林,時而歸順時而脫離。行省制度下,一層層官員管著,內(nèi)外卻多是勉強拉攏。“地圖上的紅線”,跟實際的家園,總隔著一層模糊。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不少普通百姓心里想著:“能不能有一天,那些曾屬于我們的土地還能回歸?”但歷史難倒回。秋海棠葉是過去的回憶,雄雞圖象征著現(xiàn)實的守護。強盛時邊疆寬,弱時地圖窄,心氣也隨之一緊一松。 可咱們心中的中國,究竟是哪個模樣? “先占原則”、“歷史繼承”,這些道理數(shù)來數(shù)去,都離不開安全感三字。只想著祖宗打下的江山還在,心里總覺得安心。可也明白,現(xiàn)實是實力為主。地圖畫得再寬,不靠本事守住,也只是紙上風景。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歷史的這些大起大落,像極了家里老祖宗傳下的家譜本。一頁一頁翻看,總有些名字格外醒目。有的人叱咤風云,有的人靜默一生。元清輪番更替,秋海棠葉變成雄雞圖,一刀切開,是地理;揉在一起,是中華民族一代又一代的心氣。 “地圖,是安全感的形狀!” 有些人喜歡秋海棠的遼闊,有些人敬畏雄雞的堅實。無論哪一幅,其實講的都是一件事:邊界的厚度,就是大家生活的底氣。歷史不是傳奇,現(xiàn)實才是每日的課題。 未來是不是能再變回秋海棠樣子?如今沒有人敢斷言。地圖是本賬,怎么畫,畫在哪,根本看的是那句老話——“家底子夠不夠厚”。 家,終究是自己的分量。 某日路過地攤,看見小小一幅中國地圖,稚嫩的畫工下,有的畫成了圓潤的海棠葉,有的挺拔如雄雞。哪個更有力量?其實,恰恰是我們對家、對土地的那份執(zhí)著給它加上了重量。 有時,人與地圖之間那道線,其實也是心里的線。想起秋海棠葉,想到的不光是大不大的版圖,更多是一種念想,一段舊情,一點徹底放不下的自信與溫柔。 |
|
來自: 文化學(xué)者 > 《地圖地理地球地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