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嗎?要不是在云南麗江那拐了個180度的大彎,長江早就沖出國門,流去東南亞了。地圖上看著是條河,其實是條命脈。 這一彎,攔住了長江,留下了水源,穩住了中國的脊梁。拐對了,才有咱們今天的萬里長江。 誰把長江“拽”了回來?一彎,拯救了中國金沙江從青藏高原出發,起點在唐古拉山脈腳下,海拔5000米以上,方向直直朝南。如果沒有在云南麗江石鼓鎮拐那一彎,它就會順著怒江、瀾滄江一起,直接流出國境,跑去東南亞。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金沙江、瀾滄江、怒江并排南下,從西藏流入云南,被稱為“三江并流”區域。 地理結構復雜,山高谷深,三條大江水量巨大,但互不交匯。直到金沙江抵達云南省麗江市玉龍納西族自治縣石鼓鎮,才突然轉了個180度的大彎,從向南變成向東北流。這個位置就是石鼓灣,被稱作“長江第一灣”。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2023年9月8日,“沿著長江讀懂中國——萬里長江行”調研團走進石鼓灣現場探訪。當天,江水開闊,江灣宛如一條綢帶,180度的急轉彎清晰可見,岸邊綠柳成行。 副館長張學文說得很直白:“這一灣,灣育中華。”他的身份是麗江市紅軍長征過麗江紀念館的講解員,從小在石鼓灣邊長大,對這一灣的形成爛熟于心。 張學文講得清楚:金沙江與瀾滄江、怒江的分流點,就是這個大彎。 拐了這個彎,金沙江才沒有像另外兩條江一樣流出國境,而是改向東北,繼續在中國境內奔騰三千公里,穿過四川盆地、湖北中部、長江中下游平原,最后注入東海。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這樣,才有了從頭到尾、全線中國的萬里長江。 沒有這個轉身,長江流域養不活今天的3億人口。 這一灣,不止“轉了水”,也“定了局”。從空間上講,它構建了中國東西橫貫的水運大動脈,從地質上講,它確立了“長江不出境”的自然格局。 從國家命運上講,它決定了中華文明內部一體的地理基礎。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2023年9月8日航拍畫面顯示,石鼓灣的江面在山腳之間拉出一個大弧線,折轉角度接近180度,江流從南面折回東北。 從高空俯瞰,江流仿佛在此被一只無形之手硬拽回來。從流出國門變成留在中國,這一灣,是整個國家水系結構的“分水嶺”。 下游的武漢、南京、上海,都是這條“回頭江”的受益者。 爭了五十年,還在問:這個彎,是天生的嗎?從1970年代開始,地質學界就開始研究這個問題:金沙江為什么會拐這道彎?到底是地形自然形成,還是被地殼運動“拐”過來的? 云南地處青藏高原東南緣,是全球地質活動最活躍的區域之一。根據《長江第一灣附近構造作用下的河流地貌演化》研究成果,這一區域斷裂密布、構造頻繁、地貌劇烈起伏,屬于“強制性地形控制河流”的典型地質區域。 先說“先天派”的說法。他們認為:金沙江原本就是向東北流,這道彎是順著斷層“自然彎”的。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在他們眼里,地質構造線就是一張天然的“河道草圖”,水流沿著斷裂走向推進,走著走著遇到阻力,自然就拐了。這個觀點被稱為“構造控制學派”。 但另一派,叫“襲奪派”。他們提出:金沙江原本是向南流的,類似于怒江、瀾滄江,但因為后期地殼抬升、云嶺山脈隆起,南下通道被堵死,只好繞個大彎,北上投奔長江主流。 這就叫“水系襲奪”。這一派的證據主要來自沉積物、河床剖面和鋯石分析。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根據研究人員陶亞玲與常宏的測算:在更新世早期,即距今約140萬年前,金沙江因山地隆起、地表斷陷,開始向東北改道,而石鼓灣正是改道發生的位置。這個時間點,在地質演化史上算是“中生階段”,屬于地貌格局定型的重要窗口期。 換句話說,不管是被“拐”的,還是自己拐的,這個彎都是在140萬年前定下的局。 研究人員還指出:在石鼓灣段,河床剖面突然下切達幾十米,寬谷段急劇變窄,表明該地段曾遭遇強烈構造干擾,屬于“非穩定型河道過渡段”。這一結論,進一步支持了“后天拐彎”說法。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爭議還在繼續,但研究成果在不斷推進。最新的地貌模型模擬顯示:如果沒有這道彎,今天的長江主干道極可能由瀾滄江占據。金沙江則流入紅河谷地,匯入越南。 這一推演沒有偏見,只有數據。這些數據的含義也很清楚:我們今天所說的“長江經濟帶”,是這道彎“搶”回來的。 下一節,要講這道彎背后帶來的,不是地質,而是文化。 別光拍照,這一灣還拽回來了文明的“根”文化,不是靠想象,是有地理基礎的。 2023年9月8日調研團現場,還有一位特邀專家,湖北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鄭曉云。他站在石鼓灣邊上,看著對岸山體起伏、江水如練,做了個判斷:長江第一灣是中華文明的“回流節點”。 金沙江在這里轉頭之后,進入四川、穿過重慶、流經三峽,匯集岷江、嘉陵江、烏江等支流,構建出巴蜀文化核心區。而后再東流,經荊楚、入吳越,串聯起整個長江文化帶。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張學文說:“這一灣之后,才有從巴山蜀水到江南水鄉的千年文脈。” 數據也有說明:長江流域分布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872處,國家歷史文化名城52座,國家級非遺項目852項,世界遺產超過20項。這些分布,都是圍繞“長江主干道”延展開來的,沒有石鼓灣這個節點,這條“文化長廊”就不成立。 再說現實層面。2023年,國家啟動“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推動“長江文化保護傳承弘揚規劃”,其中第一重點工程,就是對石鼓灣段進行系統性展示改造。這是從國家層面對這道彎“重新定位”。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一灣之下,三千年文化歸流。從金沙江頭到東海之濱,一條水脈,一條文脈。 2022年7月28日,調研團還探訪了另一個“轉折點”——湖北巴東縣巫峽口,長江在這里再次拐出90度的大彎。 從云南石鼓灣到湖北巫峽口,兩次轉折,長江徹底從西南山地,轉入東部平原。這是中華民族空間結構從“地理封閉”到“縱橫交錯”的路徑重構,是中華文化從局部走向統一的地理根基。 文化要走得遠,水先走得穩。石鼓灣,是長江的拐點,也是中國地圖上的“文化開關”。 參考資料:陶亞玲, 常宏. 長江第一灣附近構造作用下的河流地貌演化.地球科學進展.2017. 談談長江文化的歷史底蘊和時代價值.求是網.2024-11-16 發掘弘揚長江文化豐富內涵與時代價值.中國共產黨新聞網.2024-02-07 '長江第一灣'如何形成?云大科研人員有新說.手機新浪網.2020-10-20 探訪'長江第一灣':彎彎轉轉是中華文明的生生不息綿延不絕.長江報.2023-09-1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