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也曾讀罷一段文字,眼前卻浮現出清晰的光影?就像白居易寫“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不過十四個字,卻讓千年后的我們仍能看見江面碎金般的波光。文字本是符號的堆砌,卻能在筆尖生長出畫面,秘密全在這兩個技巧里。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讓感官在文字里跳舞汪曾祺寫葡萄,從“葡萄藤舒舒展展,把院子遮得嚴嚴實實”到“摘一顆放進嘴里,甜津津的,帶點酸味兒,冰涼涼的”,視覺里藏著觸覺,味覺里裹著溫度。這便是畫面感的第一個密碼:讓感官交織成網。 不必急著說“她很悲傷”,試試“她垂著眼,睫毛上掛著沒掉的淚,手指把玻璃杯攥出了白印子”。當眼睛看見睫毛的顫動,皮膚感受到玻璃的涼,悲傷便有了形狀。就像李清照寫“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不直言憔悴,卻讓西風里的菊花與瘦影重疊,成了刻在骨子里的畫面。 網絡上常說“細節是魔鬼,也是天使”,深以為然。把“他在笑”換成“他笑的時候,眼角的皺紋會堆起來,像被陽光曬皺的湖面”,文字便有了呼吸。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讓動詞長出翅膀古人寫“兩個黃鸝鳴翠柳”,一個“鳴”字讓柳枝都跟著晃;寫“春風又綠江南岸”,一個“綠”字讓千里江岸有了顏色的流動。動詞,是文字的心跳。 別寫“風吹過麥田”,要寫“風跑過麥田,麥浪追著它的影子,嘩啦啦地笑”。讓動詞帶著情緒奔跑,畫面便有了生命力。就像網友說的“好的文字會跑會跳,會在你眼前翻跟頭”,正是這個道理。 朱自清寫父親的背影,“他用兩手攀著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幾個簡單的動詞,卻讓每個讀者都看見了那個笨拙又厚重的背影。動詞不必華麗,卻要精準得像畫家的筆觸,一筆下去,形神皆備。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文字的溫度,藏在畫面里我們為什么執著于畫面感?因為冰冷的道理會過期,而鮮活的畫面能永遠留在心里。就像“月落烏啼霜滿天”,千年前的霜,至今仍落在我們的窗臺上。 試著用今天的技巧寫一句話吧:是“星子很多”,還是“星子擠在天上,像被打翻的碎銀,閃得人眼睛發疼”?哪一句更讓你心頭一動?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文字的魔力,從來不是辭藻的堆砌,而是讓讀者在字里行間,看見自己的影子。你有過被某段文字擊中的瞬間嗎?評論區聊聊,那些讓你記了很久的畫面,究竟藏著怎樣的秘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