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皇為皇,五帝為帝。以德行仁者王,以力假仁者霸。天子天下之主,諸侯一國之君。官天下乃以位讓賢;家天下是以位傳子。陛下尊稱天子,殿下尊稱宗藩。皇帝即位曰龍飛,人臣覲君曰虎拜。皇帝之言,謂之綸音;皇后之命,乃稱懿旨。椒房是皇后所居,楓宸乃人君所蒞。 【注解】三皇為何稱皇?五帝為何稱帝?有人根據(jù)甲骨文“皇”、“帝”二字的造字結(jié)構(gòu)分析認(rèn)為,上古三皇時(shí)代,人們生活在非常原始的階段,火光或太陽對人們的生活影響極大,因而加以崇拜,將三個(gè)做出重大貢獻(xiàn)的人稱為“皇”。后來進(jìn)入農(nóng)耕社會(huì),農(nóng)耕是靠天吃飯,認(rèn)為祭天可得到上帝恩賜,于是“帝”字出現(xiàn)了。后人把這一段時(shí)期的五個(gè)人稱作五帝。從皇到帝反映出先民從漁獵游牧到農(nóng)耕的變化,也是君權(quán)天授觀點(diǎn)的逐漸形成。由此可見,帝的概念宗教色彩偏濃,而皇的概念世俗色彩偏濃。順便說一句,秦始皇把“皇”、“帝”合用,稱為始皇帝,就是古往今來大天帝,大天神。三皇五帝說法不一,一般三皇指伏羲氏、燧人氏、神農(nóng)氏。五帝前文已多次說過。以德行仁者王,以力假仁者霸:語出《孟子·公孫丑上》“孟子曰:'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國;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意思是依靠武力憑借仁義的名義征伐叫稱霸,稱霸必定有強(qiáng)大的國力來完成。依靠品德教化施行仁義征服叫稱王,稱王不必要依靠強(qiáng)大的國力。官天下,家天下:《漢書·蓋寬饒傳》引《韓氏易傳》“五帝官天下,三王(指夏禹、商湯、周武王及夏商周三個(gè)朝代)家天下。家以傳子,官以傳賢。”官是公有的意思,家是私有的意思。陛下:陛指帝王宮殿的臺(tái)階。陛下本來指的是站在臺(tái)階下的侍者。臣子向天子進(jìn)言時(shí)不能直呼天子,須先呼臺(tái)階下的侍者而告之。后來陛下就代稱與天子面對面的敬稱。宗藩:被分封的皇族。龍飛:《易·乾》“龍飛在天,利見大人。”孔穎達(dá)疏:“若圣人有龍德,飛騰而居天位。”虎拜:《詩經(jīng)·大雅·江漢》“虎拜稽首,對揚(yáng)王休;作召公考,天子萬壽。”這里的虎拜指召公的后代召虎,史稱召穆公。因其名虎,他對周宣王作稽首拜,后人因此稱大臣拜見天子為虎拜。綸音:帝王的詔令。《禮記·緇衣》“王言如絲,其出如綸。”意思是帝王的話就如絲線,它傳播出去就如絲帶。綸指古代官員佩戴的青絲綬帶。椒房:西漢未央宮皇后所居的殿名,亦稱椒室。因用椒和泥涂壁得名。楓宸:宸指北極星所在的地方,借指天帝的宮殿。楓指楓樹,漢時(shí)宮中多植楓樹。楓與宸的意思結(jié)合就代指皇帝常在的地方。 【譯文】三皇被稱作皇,因?yàn)槿藗兂绨莼鸸夂吞枺晃宓鄯Q作帝,因?yàn)槿藗兂绨萏斓鄱髻n。用德行仁政教化而使人臣服稱為王道,用武力假借仁政征伐而臣服稱為霸道。天子是天下的主宰,諸侯是封國的君主。官天下就是把君位讓給賢人,家天下就是把君位傳給子孫。陛下是天子的尊稱,殿下是宗藩的尊稱。皇帝承繼皇位叫龍飛,人臣覲見君王叫虎拜。皇帝的話稱作綸音,皇后的話稱作懿旨。椒房是皇后的居處,楓宸是皇帝的宮殿。 天子尊崇,故稱元首;臣鄰輔翼,故曰股肱。龍之種,麟之角,俱稱宗藩;君之儲(chǔ),國之貳,首稱太子。帝子爰立青宮,帝印乃是玉璽。宗室之派,演于天潢;帝胄之譜,名為玉牒。前星耀彩,共祝太子以千秋;嵩岳效靈,三呼天子以萬歲。 【注解】元首:先秦《書·益稷》“股肱喜哉,元首起哉,百工熙哉。”孔晁注:“元首,君也。”股肱指大腿和胳膊。常用來比喻身邊輔佐的人。國之貳:《國語·晉語一》“夫太子,君之貳也。”帝子爰立青宮:帝子即皇帝的兒子(通常指嫡長子)。爰立:冊封。青宮:太子居住的宮殿,即東宮,因東方屬木,其色青,故東宮亦稱青宮。天潢:皇室的后裔。帝胄:皇族。玉牒:皇族的譜系。前星耀彩:《漢書·五行志下之下》“心,大星,天王也。其前星,太子;后星,庶子也。”。南朝梁沈約《胤雅》“前星比耀,克隆萬壽。”嵩岳效靈,三呼天子以萬歲:據(jù)《漢書·武帝紀(jì)》,元封元年春,武帝登上太室山(即嵩山),跟隨的大臣聽到山中隱隱傳來三聲高呼萬歲的聲音,武帝把這當(dāng)做祥瑞寫在詔書里,下令建太室神祠,改太室山為嵩高山,簡稱嵩山。將聽到萬歲呼聲的山峰封為萬歲峰。此后,歷代的統(tǒng)治者就把“三呼萬歲”定為臣子朝見皇帝的特定儀式。稱之謂“山呼”或“嵩呼”。據(jù)《元史·禮樂志》,山呼的具體儀式是——朝見皇帝的人跪左膝,司儀官高喊“山呼”,朝見人叩頭并回應(yīng)喊“萬歲”;司儀官再喊“山呼”,朝見人再叩頭喊“萬歲”,司儀官喊“再山呼”,朝見人再叩頭喊“萬萬歲”,這種朝見大禮叫山呼萬歲。 【譯文】天子至尊崇高,所以稱作元首;近臣輔佐帝王,所以稱作股肱。龍種、麟角都是宗藩的稱謂,君儲(chǔ)、國貳都是太子的代稱。帝子冊封太子就居住在青宮,皇帝的印章就稱作玉璽。宗室派系是皇室后裔的演變,帝胄的譜系被稱作玉牒。前星閃耀光彩,共同祝愿太子為千秋;嵩岳顯露靈氣,三次呼喚天子為萬歲。 神器大寶,皆言帝位;妃嬪媵嬙,總是宮娥。姜后脫簪而待罪,世稱哲后;馬后練服以鳴儉,共仰賢妃。唐放勛德配昊天,遂動(dòng)華封之三祝;漢太子恩覃少海,乃興樂府之四歌。 【注解】姜后脫簪:姜后即周宣王的皇后。源自漢劉向《烈女傳·周宣姜后》:“周宣姜后者,齊侯之女也。賢而有德,事非禮不言,行非禮不動(dòng)。宣王常早臥晏起,后夫人不出房,姜后脫簪珥,待罪于永巷,使其傅母通言于王曰:'妾之不才,妾之淫心見矣,致使君王失禮而晏朝,以見君王樂色而忘德也……敢請婢子之罪。’王曰:'寡人不德,實(shí)自有過,非夫人之罪也。’遂復(fù)姜后,而勤于政事。”馬后練服:馬后,即東漢的明德馬皇后,伏波將軍馬援的小女兒,漢明帝劉莊的皇后。馬皇后被選入太子宮時(shí)只有十三歲。馬皇后一生以儉樸自奉、不信巫祝、待人和善、約束外戚著稱。死后謚號(hào)明德。她是中國第一位女史學(xué)家,著有《顯宗起居注》一書,開創(chuàng)了“起居注”這一史書體例之先聲。《后漢書·皇后紀(jì)上》“既正位宮闈,愈自謙肅……常衣大練,裙不加緣。朔望諸姬主朝請,望見后袍衣簄粗(看見馬后穿著漁網(wǎng)線粗的絲織成的袍子),反以為綺穀(反而認(rèn)為是綺麗的榖樹絲織成的),就視,乃笑。后辭曰:'此繒(雜色的帛)特宜染色,故用之耳。’六宮莫不嘆息。”大練,即大帛,粗絲織成的厚帛。唐放勛:即唐堯,名放勛。昊天:即天帝,至高上帝。華封之三祝:即華封三祝,堯帝巡視至華地,華地封人祝頌堯多壽、多富、多男子,故說三祝。源自《莊子·天地》“堯觀乎華。華封人曰:'嘻,圣人!請祝圣人,使圣人壽!’堯曰:'辭。’'使圣人富!’堯曰:'辭。’使圣人多男子!堯曰:'辭。’”漢太子:即漢明帝劉莊,前文馬后的夫君。恩覃:即恩深。少海:即渤海。興樂府之四歌:即樂府四歌。源自晉崔豹《古今注》卷中《音樂》“明帝(漢明帝)為太子,樂人作歌四章,以贊太子之德。其一曰《日重光》,其二曰《月重輪》,其三曰《星重輝》,其四曰《海重潤》。舊說云,天子之德,光明如日,……太子皆比德焉,故云重爾。” 【譯文】神器,大寶皆代稱帝位,妃嬪、媵嬙都是宮女。姜后脫下簪珥等待懲處,后世稱贊她是智慧的皇后;馬后穿粗布衣裳倡導(dǎo)節(jié)儉,后世敬仰她是賢明的皇后。唐堯放勛德行可比至高上帝,因此得到華地封人多壽、多富、多男子的三個(gè)祝福。漢太子劉莊恩澤深似渤海,因此時(shí)人用比興創(chuàng)作了樂府日重光、月重輪、星重輝、海重潤四首贊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