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國際自然保護聯合會( IUCN )稱,過去500年間約有900種生物滅絕。 但可悲的是,這個數字很可能是低估了。 因為這個數字只反映了有確鑿滅絕證據的物種。 實際的滅絕數量會比那個多得多吧。【圖片】17世紀滅絕的渡渡鳥骨骼標本其中受到嚴重打擊的是不會飛的鳥類。 特別是對生活在小島這樣地理上受限制的地區的物種的影響很大。 那個典型的例子就是住在印度洋的毛里求斯島渡渡鳥是。 渡渡鳥在16世紀末人類到來之前,在這個島上繁榮發展。 但是,除了被濫捕之外,新的捕食者被帶入了島上,渡渡鳥的命運決定了。 到17世紀末,這種鳥滅絕了。 也就是說,人類不到一百年就把這個物種從地上完全消失了。 其他,遭遇和渡渡鳥同樣命運的不能飛的鳥包括以下種類。 莫爾(新西蘭)莫爾是生活在新西蘭的大型不會飛的鳥。 身高最大達到了約3.6米。 由于狩獵和棲息地破壞而被迫滅絕,最后的物種在公元1400年左右消失了。 恐怕是因為人類的活動。 黃鸝(北大西洋)黃鸝是生活在北大西洋的不會飛的海鳥。 以黑白羽色和優秀的游泳能力而聞名。 為了尋找羽毛、雞蛋和肉而被過度捕撈,最后一個個體于1844年被殺害。 埃雷法多鳥(馬達加斯加)生活在非洲馬達加斯加島的埃雷法多鳥是有史以來身高約達3米的最大的鳥。 這只不能飛的鳥,被狩獵和棲息地破壞逼得走投無路,恐怕在17世紀就已經滅絕了。 根據基因分析,與渡渡鳥最近的物種是生活在羅德里格斯島的羅德里格斯渡渡鳥,這里也已經滅絕了(羅德里格斯島是距離毛里求斯島向東560km的島嶼)。 另外,在現存的鳥中,作為基因分析結果,被認為是最親近的系統樹的是信鴿屬。 該屬中唯一現存的野鴿,棲息在離印度很近的尼科巴群島等地。 以下介紹他們的故事,說明關于一方幸存,另一方滅絕的理由的生物學考察。 幸存下來的白鴿,現在也因人類的定居和氣候變化導致的棲息地消失,生存受到威脅■正如上文所述,為什么一個滅絕了,另一個幸存了下來,羅德里格斯渡渡鳥是棲息在羅德里格斯島的不會飛的鳥。 是和渡渡鳥同屬鴿科分支群體的近親。 和渡渡鳥一樣,因為在天敵少的環境下進化,所以失去了飛行能力。 因為矮墩墩的身材,又大又重的軀干和小小的翅膀,不能飛行。 是食草性的,以果實和種子等為食物。 遺憾的是,和渡渡鳥一樣,它對人類的警惕性很低,而且因為不能飛行,所以對人類和外來動物的捕食和棲息地的破壞很脆弱。 17世紀歐洲殖民者到來,老鼠、豬、貓等入侵物種被帶入,個體數量急劇減少。 羅德里格斯·渡渡鳥的最后一次目擊案例是在18世紀中期,到那個世紀結束時滅絕了。 入侵物種捕食羅德里格斯渡渡鳥的卵,破壞巢,爭奪食物。 再加上人類活動對棲息地的破壞脆弱性使情況更加惡化了。 這些因素的疊加導致了這種鳥的滅絕。 這是因為在隔絕的環境中進化的物種,阻止了人類和入侵物種的到來契機特別是那樣做了威脅這是一個事例,說明了由于沒有與生俱來的防衛手段,它能多么迅速地消失。 相比之下,現存生物中被認為與渡渡鳥最接近的物種——米諾鴿,是準瀕危物種雖然被指定為,但是一直活到現代。 他們有飛行能力,廣泛地生存著。 它們的飛行能力,作為對捕食者的防衛手段也是不可缺少的,是渡渡鳥和羅德里格斯渡渡鳥所沒有的,是生存的決定性優點。 而且,白鴿的棲息地更加險峻,是其他動物也難以到達的環境。 那件事,在一定程度上保護了自己免受人類活動的影響。 在被視為近親的渡渡鳥瀕臨滅絕的同時,白鴿卻憑借著飛翔的能力、更廣闊的棲息地以及適應性更強的生活方式生存了下來。 但是,他們也因人類的定居和氣候變化導致的棲息地消失而威脅到了生存。 Scott Travers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