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社交媒體看到兩條對比鮮明的帖子: “氣吐血!女兒蠢成豬!不得不承認孩子智商蠢成豬,生出來覺得是天才,上幼兒園起碼985、211;” “上一年級時覺得只能上普通本科,直到我陪寫數學作業,頓感不如豬!蠢如豬!氣得我血壓直飚,干啥不好玩,居然生孩子玩?” 從滿屏的感嘆號里,就能體會到這位致力于內卷的媽媽的崩潰。而另一條帖子則畫風突變,滿滿都是溫馨。 “多上兩天學孩子就能上清華嗎?我娃一年級,因為寒暑假人太多,所以3月份我倆都請假一個星期去了迪士尼;” “他開心得要命,我覺得這一個星期比他在學校更有價值。” 這兩段內容截然不同的文字,反映出的不僅僅是父母的認知和教育方式,還有他們的孩子未來可能會抵達的結局。 都說:“父母的認知決定了子女未來發展的上限?!?/span> 一個孩子最初接觸到的“小社會”就是家庭,他們的價值觀和行為全都是模仿父母得來。 心理學家告訴你,你的認知決定了你自己的命運,還決定著你兒女的命運。 作為父母,你永遠不要低估自己說的每一句話、做的每一件事在孩子心中可能產生的影響。 如果要知道一對父母的教育是否成功,不需要看孩子的成績、也不需要看孩子取得的什么成就; 只需要看這個孩子長大之后,是否有正常的去愛一個人的能力,只要孩子得到過愛,ta就一定學會了給予愛。 能夠給予愛的人,不論在普世意義上有沒有所謂“成就”,都存在著無限的價值、潛力、以及最美好的人生意義。 心理暗示的影響 也許有人認為,父母給孩子帶來的最大的影響是基因的延續,而我要告訴你的是,父母投射心理的力量,要遠遠大于遺傳的影響。 “投射”,其實就是個體將自己內心產生的情緒、觀念、特質、動機或者無法消化的負面情緒,轉移到他人或者外部環境上的一種心理防御機制。 ![]() 這些父母擁有著災難化的思維。 他們深知自己無力改變自己的前程和結局,這輩子已然定性,所以就將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又不可避免地擔心孩子走自己的老路。 于是,他們一邊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一邊忍不住為自己的孩子貼上一個個負面標簽: 不懂變通、不會人情世故、別扭、性格差、學習不好、蠢笨、沒有主見…… 這就是投射帶來的影響,而孩子身處認知發展階段,他們還不能分辨自身的客觀狀態; 只能被父母帶著走,將這些心理暗示內化為自己真正的特質。 于是,轉變從這里發生,標簽真的變成了現實,而孩子也確實走上了父母的老路。 ![]() 每個孩子的成長軌跡不同、需要達到的人生目標也不同。 家長們何必如此焦慮,就算孩子以后成為一個賣烤紅薯的小販,那也是憑著自己的雙手生活。 只要是靠自己的雙手生活,又怎么能說是“失敗”、“無能”呢? 情緒傳染 曾經有一位老師在開家長會的時候說了這樣一句話:“父母讓孩子好好學習,自己卻坐在旁邊玩手機、打游戲,你的孩子能靜下心來嗎?” 這并不是父母對待孩子和自己有著“雙重標準”的問題,而是家庭內部情緒傳染與共鳴的問題。 換言之,父母心情焦躁、興奮、快樂等等,孩子的情緒也會被喚醒;而父母壓抑、悲傷、消沉時,孩子的情緒同樣也會低迷。 你自己處于高喚醒的狀態,卻要孩子壓抑心情、安靜學習;你自己精神萎靡不振,卻要孩子活潑快樂,若是位置互換,父母們能夠做到嗎? 除此之外,情緒傳染同樣有著另一重的意義。 ![]() 當家庭環境長期處于高壓緊張的狀態,父母們大腦所釋放的激素和情緒信號,就會通過日常互動“傳遞”給孩子、影響孩子的大腦發育。 他們身處這樣的環境,打碎一個碗、寫錯一個字就要引來父母的責罵,長期以往,孩子們的抗壓能力就會急速下降。 畢竟,摔碎一個碗都算是大事,那么日后遇到更大的挫折或者挑戰,孩子自然會本能地產生恐懼心理,而后在挑戰面前退縮。 他們不能從這些挑戰中獲取價值感、尊嚴感和自主性,相應地人生就會產生無意義感。 所以,不要把你的情緒帶給孩子,讓一個現階段無法承擔任何責任、分擔任何壓力的孩子; 去被迫承受你的情緒,因為這不僅無濟于事,還會給你孩子的大腦帶來永久性的損傷。 兒童發展的“支架” 曾看過一個網友的分享:“我在抖音上看見過一個小孩彈電吉他,孩子看上去10來歲,彈得特別好。 評論區里就有一個大哥說:看看人家家的孩子,再看看我那個每天只會玩手機的孩子,我忍不住上去就是兩巴掌。 評論區眾人紛紛附和,大哥也是一一回復,只除了一條評論他沒回復。 那條評論是: “琴是xx牌子的,音響設備是xx牌子的,一整套下來大概25萬,請老師的錢先不說,你給你孩子先安排一套,他彈不出來你再打不遲。” 這并不是在說,每一個家長都需要掏空家底為孩子準備優渥的物質條件,而是在說; 我們對自己的孩子處于什么樣的水平、將來會走上什么樣的道路,應該有一個清醒而客觀的認知。 如果家底厚、未來需要出入高端場所,學琴就是必要的。如果是普通人,家里沒什么資源,未來就是打工的,那就別羨慕人家富二代了。 蘇聯心理學家維果茨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認為; 兒童獨立解決問題的客觀水平與成人幫助下能達到的潛在發展水平之間有一個區間,這個區間叫做“最近發展區”。 成人的幫助應該是兒童成長發展的“支架”,很多家長看不到孩子的潛在發展空間; 他們自有一套歪曲的評價標準,不肯以客觀的角度看待自己的孩子。 于是,“支架”就變成了孩子成長道路上的一個大坑,非但繞不過去,還得在坑里摔一跤,費勁爬上來一看,早已被別人甩在身后了。 父母的每一個選擇、每一次努力、脫口而出的每一句話語,都不止是自己命運的轉折點,更是你的孩子成長發展的關鍵。 很多人敬畏生命、敬畏愛與責任,卻很少有人敬畏傳遞。 孩子是一個能被父母輕易改寫命運的個體,所以我們在人生道路上每走一步,都要謹小慎微、深思熟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