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和朋友一起去吃火鍋,隔壁桌坐了一對母女,女兒看上去十幾歲的樣子,蹦蹦跳跳的,神情非常雀躍。 可是坐下之后,媽媽就開始抱怨:“火鍋有什么好吃的,我吃火鍋從來沒吃飽過!” 女孩的笑容一下子就消失了很多,她說:“那我們可以多點一些吃的呀。” 媽媽立馬疾言厲色:“哪來的錢?你以為錢是風刮來的?” 等菜上齊了,女孩想先吃羊肉卷,媽媽又開始數落:“天天就惦記著吃肉,嘴巴那么饞!好像我平時沒給你吃飽一樣。” 然后非常強硬地先將幾盤素菜下進鍋里,逼著女孩把這些青菜土豆先吃完才準吃肉。 這個時候女孩臉上的表情已經從高興變為委屈、不解了。 等到把所有的菜全都吃完,兩個人都覺得還沒吃飽,女孩怯生生建議媽媽再點一份手工面,媽媽不同意,說: “好不容易出來吃頓好的,面條在哪不能吃?” 可嘴上這么說,她也不肯再點些其他的,最后干脆拿了一堆餐臺上的免費小零食和西瓜,讓自己的女兒“趕緊放開肚皮吃”。 最后,這頓飯在媽媽“不是你吵著要來吃火鍋嗎?怎么又拉著個臉,有什么好東西帶你吃都白瞎了”的責罵聲中宣告結束。 我和朋友嘆為觀止,頭一次見到這樣對待自己孩子的家長。 ![]() 可若是在社交平臺稍微留心,我們就會發現,喜歡在家庭內部展現自己超強控制欲的案例還真不少; 總有人以家庭成員的“聽話”、“懂事”、“好脾氣”為傲。 可殊不知,在一個家庭里,如果有人總是用自己的標準去要求、命令別人,強迫家人照著做,這么這個家庭不僅很難興旺,還會很快分崩離析。 精神斷哺 刷到一篇帖子叫做“家長的控制欲能有多強?”在這里,我們能夠看到各種各樣扭曲的教育方式。 ![]() “我不喜歡吃別人吃過的東西,我媽媽就什么東西都要讓我的家里人咬一口再給我,說一定要治治我這不愛吃別人口水的毛病。” “小時候是左撇子,每次吃飯都要挨罵、挨打,拿打火機燒我的手,讓我跪在地上說五十遍:我要用右手吃飯。” “不知道用了多久把我變成右撇子,至今記憶深刻。” “我討厭吃韭菜,我媽就罰我吃一整碗炒韭菜拌飯,我邊吃邊吐,吐了就挨打,打完還得接著吃,現在看見韭菜就惡心、干嘔。” 當家庭里出現了一個“權威領導者”卻不自知,這個領導者就和其他家庭成員建立了一種“精神哺乳關系”; 不是領導者哺育其他成員,而是其他成員用自己的資源、精力和情緒情感去哺育領導者。 這個領導者無法從其他地方獲得恰當的自我價值感,ta的尊嚴、自主性和控制感全都來源于家庭內部的一畝三分地。 他們只能通過“控制”來抵消生活的無意義感,通過“控制”獲得自己和其他家庭成員的鏈接。 如果不能“精神斷哺”,那么所有圍繞在領導者身邊的成員們,都將會在沒有盡頭的控制欲之下,將自己完全消耗在這個家庭里。 絕對化思維 在日常生活中,你是否也經常能夠聽到父母或者伴侶這樣說: “這件事聽我的,保準沒錯。” “你應該這樣做,要不然就會……” “要跟著長輩走,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 這樣的人有沒有真正的能力用來解決問題暫且不說,但他們一定處于較高的認知僵化狀態; 只有自己堅持的標準才是最正確的,其他的辯證思維、靈活變通都被視為了歪門邪道。 這就是心理學中的“絕對化思維”,也即一種不合理的思維方式,個體會以極端化、絕對化的認知看待事物; 常常使用“永遠”、“必然”、“肯定是”等等詞句,將復雜的情境簡化為非黑即白的二元對立。 擁有這種思維方式的人,會長久陷入過度自我膨脹的狀態中,還會伴隨著對于他人的長期指責和貶低。 當一個家庭中長期有人對其他成員施加壓力,不允許差異和個性存在; 那么家庭成員就會被消磨掉好奇心和創造力,尤其是對于正值成長期的孩子來說,這樣的影響是終身性的。 心理共鳴缺失 或許每一個曾經或正生活在控制欲超強的家庭中的人們,都會無可避免地產生一種想法: ta為什么執著于用這樣無理的要求約束我、控制我?難道是ta對我有著什么惡意? ![]() 而與此同時,控制者也同樣在心里感到困惑: “為什么他們不按我說的做?”、“這么簡單的事他們為什么不懂?”、“我的方法是最優解,他們看不出來嗎?” 這就是那些控制者最可怕的地方,他們根本意識不到別人也會有獨立的思想、與自己背道而馳的興趣愛好、以及完全不同的認知和思維方式。 舉個例子,我們提出一個問題:“天空為什么這么藍?”普通人都知道,這是因為太陽光在空氣里發生了散射。 而一個小孩子會回答:“因為天上有仙女,用畫筆把天空畫成藍色。” 我們聽完這個答案會心一笑,因為我們知道小孩子的思維方式是什么樣子的; 青少年的思維方式是什么樣子的,不同環境中出來的人思維方式都是不一樣的。 這就是“心理化”,指的是人類能夠理解自己與他人的心理狀態(情感、觀念、愿望、意圖等等)的能力。 擁有了這種能力,我們才能從“心”的角度理解他人的行為。 然而某一些人,他們卻是沒有這樣的能力的。當他們看到小孩子的回答,只會認為是孩子笨、不可理喻,卻全然忽視了孩子的認知能力。 他們以自己作為標準,認為他人應該全部向自己平齊,而不是以心換心,去理解他人。 家庭的幸福不能建立在“一言堂”之上,而是需要每一個成員相互理解、尊重、平等溝通。 我們需要用心去傾聽他人的聲音,用包容去接納彼此的差異,用尊重去守護彼此的自由,而不是用規則和命令將自己的家人越推越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