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封建王朝在培養(yǎng)皇太子時,力圖把他們變得文武雙全、多才多藝,于是當世大儒、頂級藝術(shù)家便被請進宮廷,由他們親自教導并選定“教材”。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命李善長、劉基、宋濂等親自教導太子朱標和太孫朱允炆。 ![]() ![]() 為了提升皇子的書法水平,李、宋等人進獻了一部草書真跡,作為御用字帖臨摹,它便是邊武的《草書千字文》,邊武此人也因此名垂千古。此作有三大珍貴之處,其一是內(nèi)容完整,一字不缺,墨色鮮活、細節(jié)纖毫畢現(xiàn),這是碑刻拓本遠遠不及的。 ![]() 其二,邊武是元末明初最具盛名的草書大家,還培養(yǎng)出宋克等一流大師,他將二王、張旭、懷素、米芾、鮮于樞、康里巎巎諸家筆法精髓融為一爐,實現(xiàn)了筆筆有來處,而且他沒有拘泥于成法,而是有所突破,筆畫更為靈活,絕塵俗之氣,這才是古人的標準寫法,每一字都登峰造極。 ![]() 其三,相較于晉唐草書大師的作品,邊武的這幅草書保留其形神,又將過于繁瑣或夸張的筆法進行改良,更便于上手,既能學到草法規(guī)范,又不會出現(xiàn)“囫圇吞棗”的情況,對于草書的初學者和進階者,均非常適合。 ![]() 《草書千字文》為紙本冊頁,共35頁,每頁縱34.4厘米,橫23.5厘米,字徑較大,在4至7厘米之間,筆路、細節(jié)處理更加清晰易辨。此帖順鋒起筆,時藏時露,收筆回鋒蓄力或順勢挑出,全帖極少連綿,單字基本獨立成勢,筆畫間斷而意連,通過起收筆的方向呼應形成氣脈,區(qū)別于唐代狂草的一筆數(shù)字。 ![]() 長筆畫行筆時手腕內(nèi)轉(zhuǎn),中部略提,形成立體感,類似王羲之《十七帖》的圓勁筆法,轉(zhuǎn)折處多“方圓兼濟”,圓轉(zhuǎn)含筋,避免板滯。提按變化隱含韻律,起筆輕提、行至中段漸按、收筆重頓。邊武用硬毫筆,筆尖彈性在細節(jié)處盡顯,如“花”等字的草字頭,側(cè)鋒切入后迅速轉(zhuǎn)為中鋒,邊緣略現(xiàn)飛白,增強銳利感。 ![]() 結(jié)字因字賦形、欹正相生,通過左右寬窄對比形成張力。墨色枯潤相生,濃淡層次分明,與孫過庭《書譜》所說的“帶燥方潤,將濃遂枯”吻合。枯筆處纖維清晰可見,細而不弱,內(nèi)含力感。 ![]() 楊維楨稱贊邊武此作:“得張長史神髓,不失漢魏矩度”,近代學者鄧之誠言:“邊武此卷,上接皇象,下啟祝允明,元代草書之脈絡(luò),賴此得明。”如果我們想領(lǐng)略正宗的草書筆法,糾正不規(guī)范、江湖氣等弊病,不妨將此作臨摹通透。 ![]() |
|
來自: 墨品書法網(wǎng)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