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起 ![]() 他是中國近代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出生于19世紀中西文明大交匯的他集榮辱于一身,打敗入侵的西方列強法蘭西,策劃并督建京漢大鐵路,創辦了亞洲最大的鋼鐵,結束了中國延用一千三百多年的科舉制度,成為中國近代教育體系的奠基者,這些是他一生的耀眼功績,但是,他好大喜功、揮霍無度、崇洋媚外、沽名釣譽,這也為他招來了百年的罵名,他就是出生于貴州興義知府官舍的探花郎張之洞。 張之洞(公元1837_1909),字孝達,號香濤。祖籍直隸南皮縣,張之洞從小讀書非常用功,勤于思考,受儒家思想影響很深,先后研習經學、古文學、史學、經濟之學,咸豐二年(1852年)參加順天府鄉試中第一名解元,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參加會試、殿試,中一甲第三名探花,授翰林院編修,科舉之路可謂一路通途。 張之洞、寶廷、張佩倫、黃體勞時稱翰林四諫,號稱清流派。他們擁戴軍機大臣、大學士李鴻章,而張之洞是清流派的中堅。 ![]() 光緒帝七年至十年(公元1881一1884),張之洞出任山西巡撫,就任伊始,張之洞就立下了“身為疆吏,固猶是瞻戀九重之心;職限一方,不敢忘經營八表之略”的宏大志愿。他從革除陋規、整治吏治入手,著力減免各項差役,嚴禁吸食鴉片,設立洋務局,創辦令德書院,擬造通京公路,籌開山西鐵礦。而與此同時,中法戰爭爆發,光緒十年(公元1884年),法國入侵越南,邊疆告急,張之洞被任命為兩廣總督,組織抗法。 ![]() 漢陽鋼鐵廠 因曾身處抗法戰爭前線,張之洞深深地感到修筑鐵路的重要性。光緒十五年(公元1889年),張之洞上奏朝廷,建議修筑一條從盧溝橋到漢口的盧漢鐵路,以貫通南北,方便物資流通,國家征調兵力、糧響運輸。由于修筑鐵路需要大量鋼鐵,張之洞決定先籌建漢陽鋼鐵廠。漢陽鋼鐵廠是近代中國第一個大規模采用機器生產的資本主義鋼鐵工業,也是當時亞洲最大的鋼鐵廠。 光緒年間,深受壓迫的海南黎族人民不斷舉行武裝反抗,張之洞奉命統轄剿匪事宜。 “百日維新”期間,張之洞的態度是矛盾的,因此他對光緒帝的許多諭旨采取了敷衍、搪塞、抗拒、抵制的態度。 “戊戌變法”發生后,張之洞順應慈禧旨意,對兩湖地區的變法運動進行鎮壓,發聲明大肆攻擊維新派。 對于義和團的反帝愛國運動,張之洞則主張堅決鎮壓,保護外國人在華勢力,與人民為敵。 張之洞在這幾個時期的“權變”,或者說是投機,使自己的聲譽受到極大損害,聲名與日俱下。 有過亦有功,張之洞從小接受的是正統的儒家教育,他認為要維護清王朝的統治秩序,就必須注意選拔“端品行、務實學、砥礪名節”的人才,并加以培養和任用。 張之洞在湖北的十余年間,創立了比較完整的、配套的近代教育體系,并編制了《奏定學堂章程》,經清廷批準后,在全國推行,這是中國近代第一個以法令形式公布的學制,時稱“癸卯學制”。 光緒三十一年(公元1905)九月,張之洞奏請停止科參,以興學校,清廷批準其奏請,第二年開始,所有鄉試、會試及各省歲考一律停止,一切士子皆由學堂出身,結束了一千三百多年的科舉制度。張之洞也成為了中國近代教育體系的奠基者。 宣統元年(1909年)六月,張之洞肝病發作,仍強撐病體處理政務,同年十月四日辭世,享年72歲,謚號“文襄”。 是非功過,千人千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