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紀恒通在線提示:《蒙(méng)求》是唐朝李翰(hàn)編著的以介紹掌故和各科知識為主要內容的兒童識字課本。全書都用四言韻文,每四個字是一個主謂結構的短句,上下兩句成為對偶,各講一個掌故,總計2484字。 【原文】寇恂①借一,何武②去思。 【注釋】①寇恂:字子翼,上谷昌平(今北京市)人。東漢初年著名軍事將領,漢光武帝劉秀時期著名的“云臺二十八將”之一。為人智勇雙全。曾鎮守河內,在治理潁川、汝南等地區,都取得了不俗的政績。 ②何武:字君公,蜀郡郫縣(今四川省郫縣)人。何武是西漢末年大臣,后被王莽誣陷自殺。 【譯文】民眾希望能夠借用寇恂一年的時間,讓他來管理潁川地面;何武性情仁愛寬和,離任后依然受到民眾長久的懷念。 【典故】寇恂借一:典故出自于《后漢書·寇恂傳》。 寇恂是東漢時期著名的軍事將領,當時潁川地區遍地都是盜賊,光武帝劉秀就調遣寇恂擔任潁川太守一職。在他上任時,劉秀親自囑咐他說:“潁川這個地方距離京師非常近,我想來想去也只有你可以平定這里的禍亂。” 寇恂到任后,這一地區的盜賊聽說寇恂來了,一個個嚇得望風而降,但是到了最后,朝廷卻沒有任命寇恂擔任潁川的太守,得知消息的百姓們蜂擁而出,攔住道路說:“希望陛下能夠允許寇恂在我們這里管理一年的時間。” 在潁川地區民眾的努力下,終于將寇恂挽留了下來。 何武去思:典故出自于《漢書·何武王嘉師丹傳第五十六》。 何武是西漢時期著名的大臣,他曾在地方上多次擔任職務,在職期間政寬民和,同時還積極地向朝廷舉薦賢能人士,下屬立了功,也全部是下屬的,因此他深受民眾的喜愛。等到何武離任后,當地的民眾和屬吏們都非常想念他。 【賞析】寇恂和何武人格魅力的共同之處,就在于自身有著崇高的德行,以德服人,以德化人,總能收到潤物無聲的良好效果,因此才得到了民眾的信任和擁護。 ![]() ![]() ![]() 【原文】韓子①孤憤,梁鴻五噫②。 【注釋】①韓子:即韓非,又名韓非子,戰國末期人,我國著名的哲學家、思想家、散文家,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 ②梁鴻五噫:梁鴻,字伯鸞,西漢時期扶風平陵(今陜西咸陽)人。 五噫,即梁鴻所寫《五噫之歌》的縮略。 【譯文】報國無門的韓非子,寫下《孤憤》名篇以宣泄心中的不滿;梁鴻寫成了《五噫之歌》,以表達對當權者的不滿。 【典故】韓子孤憤:典故出自于《史記·韓非子列傳》。 春秋戰國時期法家的重要代表人物韓非子,是一個很有才華的人,他看到當時的韓國積貧積弱,國力一天不如一天,于是就上書給韓王,提出了自己一系列的政策建議,希望韓王能夠聽從他的建議,下定決心變法圖強。 面對韓非子的滿腔熱忱和報國之心,韓王不為所動,依舊碌碌無為,看到這種局面,悲憤之下的韓非子,寫下了《孤憤》《五蠹》等名篇,以寄托自己的偉大理想。 梁鴻五噫:典故出自于《后漢書·逸民列傳》。 梁鴻是東漢時期的著名文士,有一次他路過京師洛陽,看到皇帝沉迷享樂,不顧民眾的死活,此情此景讓梁鴻感慨萬分,于是就揮筆寫下《五噫之歌》,詩歌中表達了詩人對當朝執政者的無情諷刺和批判。 【賞析】韓非子和梁鴻雖然不是同時代的人,但他們對于國家未來發展命運的擔憂卻是息息相通的,他們為國為民的情懷,永遠值得尊敬。 ![]() |
|
來自: 昵稱503199 > 《蒙求解讀+一筆寫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