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紀恒通在線提示:《蒙(méng)求》是唐朝李翰(hàn)編著的以介紹掌故和各科知識為主要內容的兒童識字課本。全書都用四言韻文,每四個字是一個主謂結構的短句,上下兩句成為對偶,各講一個掌故,總計2484字。 【原文】張堪①折轅,周鎮②漏船。 【注釋】①張堪:字君游,河南南陽人,東漢時期官員,科學家張衡的祖父。 ②周鎮:東晉時期官員。 【譯文】張堪為官清廉,乘坐車子的車轅都殘破得快要折斷了;周鎮兩袖清風,回京路上,船只遇到風雨四處漏水。 【典故】張堪折轅:典故出自于《后漢書·郭杜孔張廉王蘇羊賈陸列傳》。 張堪是東漢初年人,他在擔任蜀郡太守時,為官清正,在他的治理下,蜀郡地區的社會經濟得到了很大的發展。 有一次,漢光武帝將全國各地郡城的屬吏召集到京城匯報工作,工作結束后,光武帝特地召喚這些郡城的屬吏,詢問他們各自郡守的工作成績。其中蜀郡一地的屬吏向他匯報說:“上一任太守張堪在職期間,對民眾寬厚慈愛,對待那些為非作歹的人,也能夠以有效的手段將他們制服。后來張堪在平定公孫述叛亂的時候,繳獲了一大批金銀珠寶,這些金銀珠寶只要張堪隨意拿走一些,就可以使子孫后代衣食無憂。但是張堪分毫未動,全部上繳到國庫中,等到他離任的時候,乘坐車子的車轅都破舊得快要折斷了,隨身被子和包裹等物品,也都是粗布做成,堪稱清正廉明啊!” 周鎮漏船:典故出自于《世說新語·德行》。 東晉時期的周鎮,從臨川太守職位上卸任,然后回京復命。周鎮在回程途中,突然遭遇暴雨的襲擊,由于他所乘坐的船只很小,加上船篷的上面也有很多的漏洞,因此導致整個船只四處漏雨,幾乎沒有可供安坐的地方。 正好這個時候,丞相王導親自去看望他,看到他如此清廉,不由感嘆萬分,于是立即調周鎮去擔任吳興郡的太守。 【賞析】張堪和周鎮兩人清正廉潔,他們能夠面對無數金銀珠寶不動心,手握大權從不以權謀私,都可以堪稱廉吏的代表人物,其品行和操守令人敬仰。 ![]() 【原文】郭伋竹馬①,劉寬②蒲鞭。 【注釋】①郭伋竹馬:郭伋,字細侯,扶風茂陵人(今陜西興平)人。東漢初年官員,為人講究信義,受人愛戴。 竹馬,兒童的一種玩具,騎在胯下當馬兒的一種竹竿。 ②劉寬:字文繞,東漢時期官員,漢高祖劉邦第十五世孫,在漢靈帝時期擔任太尉一職。 【譯文】郭伋即使是面對騎著竹馬的孩童,依然講求誠信;劉寬責打犯了錯誤的仆人時,往往使用蒲草所編織成的鞭子。 【典故】郭伋竹馬:典故出自于《后漢書·郭伋傳》。 東漢人郭伋擔任并州刺史時,前往所管轄的區域視察,走到西河美稷這個地方,看到有數百幼兒,每個人都騎著竹馬在路邊迎侯自己。 郭伋就詢問這些孩童為什么要從那么遠的地方前來迎接他,這些孩童回答說:“我們聽聞大人前來,內心極為高興,因此才刻意走這么遠前來迎接您。” 深受感動的郭伋對這些孩童表示了感謝。 等到公事處理完畢后,這些孩童又前來送別郭伋一直到郊外,還詢問郭伋說:“不知道大人什么時候可以回來?” 郭伋合算了一下就把返回的日期告訴給了他們。但是后來等他返回時,比約定回來的日期早了一天,郭伋擔心提前一天回去,會在這些孩童面前丟失誠信,于是就在郊外隨便找了一個地方住下來,等到第二天才踏上返程的道路。他的行為使得這些孩童又感動又高興。 劉寬蒲鞭:典故出自于《漢書·卷四十四淮南衡山濟北王傳第十四》。 劉寬是東漢時期的官員,他在地方執政的時候,為人寬和仁厚,常常能夠與人為善。一旦有下屬犯了相應的錯誤,劉寬并沒有對他們疾言厲色,而是輕輕放下。 有些犯了嚴重過錯,確實需要使用鞭刑處罰的時候,劉寬也只是命人將蒲草編織成鞭子,象征性地抽打對方一番,他這樣做得目的,就是希望這個犯了錯誤的人能夠在不受傷的情況下,認識到自己行為上的錯誤。 【賞析】從文中郭伋的行為可以看出,他是一個非常講究誠信的人,誠信如同潔白無暇的玉石一樣,代表著人們身上最為寶貴的人格操守,一個人唯有秉持誠信之風,才能夠贏得別人的尊敬和好感。 劉寬待人以寬,他善于利用寬和這一種柔性的力量,往往能夠直擊人心最為柔弱的地方,促使對方改過自新。 ![]() |
|
來自: 昵稱503199 > 《蒙求解讀+一筆寫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