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貫煎由北沙參、麥冬、當歸、地黃、杞子、川楝子六味組成,系清魏玉璜所創(chuàng)制,以治療肝陰不足而致胸脅疼痛、吞酸、吐酸、疝瘕等的方劑。在臨床應(yīng)用中,只要加減得宜,不但治療范圍廣泛,而且效果極佳。茲舉治驗案數(shù)則于下,以資佐證。 一、腎性高血壓 許XX,男,39歲。1978年3月診。 患腎小球性腎炎、腎性高血壓已8月余,經(jīng)中西醫(yī)治療,浮腫、腰酸、便溏、畏寒等證已除,唯血壓長期波動于170?190/100~110mmHg,尿蛋白時有時無?,F(xiàn)常覺頭昏目眩,口干舌燥,手足心熱。舌質(zhì)紅、苔薄黃而干,脈弦細。 處方:生地黃、北沙參、杞子、麥冬、當歸,菊花各9克,龜板、牡蠣、牛膝、鉤藤(后下)各12克,決明子、桑寄生各15克。服七劑,自覺癥狀明顯好轉(zhuǎn),血壓降為160/100mmHg。(方子贊!?。?/span> 二診時上方加夏枯草、益母草各15克,再服七劑,血壓降為136/94mmHg。按原意略事加減,共服四十余劑,尿蛋白陰性,血壓穩(wěn)定于140/90mmHg以下,參加體力勞動。追訪三年,血壓正常。 按:患者前服之方,類多真武、五苓,病初原合病機。但久服不免暗耗腎陰,導致水不涵木,虛陽上亢,血壓持續(xù)升高。今以本方滋養(yǎng)肝腎之陰,俾陰復陽潛,則血壓自平。 二、慢性胃炎 馬X,男,54歲,中學教師。 患胃脘痛十余年,每遇冷或勞累后輒發(fā)。曾在某醫(yī)院作胃部X線鋇透攝片提示胃竇炎,纖維胃鏡檢查,提示萎縮性胃炎;胃液分析:提示胃酸減少。近來脘部痛引脅肋,伴嘈雜、口干、納減、心煩、失眠、形體消瘦,苔薄花剝,舌邊尖紅,脈弦虛數(shù),此胃病日久,土虛木賊,氣滯作痛,郁熱傷陰。治擬柔肝養(yǎng)胃,理氣止痛,一貫煎合芍藥甘草湯加減。 處方:生地黃15克、北沙參12克、麥冬9克、太子參15克、石斛12克、川楝子9克、延胡索9克、蒲公英30克,拔葜15克,烏梅6克、川連3克、生白芍12克、炙甘草3克。 上方連服月余,疼痛顯減,口干、舌紅漸除。原方去延胡索加陳皮,易太子參為黨參,續(xù)服一月,疼痛消失,觀察年余未再復發(fā)。二年后胃部鋇餐復查,未見器質(zhì)性病變;胃鏡復查,胃粘膜大致正常,少量紅白相間,提示,淺表性胃炎。 按:此型胃病臨床頗為多見,且據(jù)現(xiàn)代醫(yī)學報導,遷延不愈“有癌變之可能”。而一貫煎加減則是此型胃病的最佳選方。 方中地黃、沙參、麥冬、石斛功能柔肝養(yǎng)胃;川楝、延胡疏肝理氣、散瘀止痛;蒲公英、拔葜、川連清解肝胃之郁熱,以達消炎防癌之目的;入烏梅、白芍、甘草“酸甘化陰”,既增加胃酸,又斂肝氣之橫逆而緩急止痛。筆者經(jīng)驗服用此方只要持之以恒,多有顯效。 三、美尼爾氏綜合征 嚴XX,女,36歲。1977年10月診。 患美尼爾氏綜合征四年余,近因養(yǎng)蠶期工作勞累、睡臥不足,而突然頭暈,視物旋轉(zhuǎn),身如坐舟中,伴耳鳴、干嘔、心煩、口干、面紅,大便三日未解。舌質(zhì)紅,脈細數(shù)。 處方:生熟地、北沙參、麥冬、當歸、杞子,白芍各9克、菊花、白蒺藜、石決明各12克,煅龍牡(各)15克,服2劑,眩暈停止,恢復勞動。 按:中醫(yī)有“無虛不作?!敝?。本例腎陰虧,不足供養(yǎng)腦髓而暈;肝陰虛,不足供養(yǎng)目竅而眩。證屬水不涵木,陰虛陽亢,故以一貫煎加龍、牡之類育陰潛陽,藥中病機而愈。 四、經(jīng)閉 丁X,女,28歲,1978年7月診。 —年前開始經(jīng)汛延期、量少,經(jīng)行時腹痛喜按。 自3月上旬行經(jīng)后,至今已4個月未來潮。自覺頭暈目眩,口干咽燥,腰酸膝軟,兩脅脹痛,心煩易怒,少寐多夢。舌質(zhì)紅、苔薄黃而燥、中有裂痕,脈弦細略數(shù)。 處方:生熟地、北沙參、麥冬、當歸、杞子、川楝子、丹皮,白芍各9克,龜板15克。服七劑經(jīng)行,惟量少。原方略事加減,共服廿七劑,經(jīng)汛應(yīng)期而下。 按:肝腎陰虧,血海不盈,則經(jīng)血不潮。今按“乙癸同源”之理,用一貫煎加減,滋腎涵肝,養(yǎng)血通經(jīng)則經(jīng)期正常而至。 五、帶下 沈XX,女,46歲。1970年1月診。 帶下綿綿,赤白混雜,粘稠易怒,胸脅滿悶,口干喜飲,干咳痰少,手足心微熱。舌紅少苔,脈弦細無力。 處方:北沙參、麥冬、當歸、生地、杞子、川楝子、旱蓮草、白芍、黃柏、山梔、車前子、女貞子各9克。服五劑,帶下止。 二診時去黃柏、山梔、車前子,加龜板15克,再服五劑諸證消失。隨訪二年未復發(fā)。 按:此例帶下遷延日久,脈證合參,屬陰虛木旺使然。治宜柔潤滋清,故以一貫煎加清熱利濕之品,使其滋陰而不留濕,利濕而不傷陰,見效頗速。 六、婦女更年期綜合征 朱X,女,51歲,會計。 經(jīng)水或三月一行,或量多如崩,歷時三年。伴心煩、失眠、易怒,口干渴飲,頭昏頭痛,脅肋撐脹,腰膝痠軟,舌紅少苔,脈細弦數(shù),血壓150/100mmHg。治擬一貫煎合甘麥大棗湯加減。 處方:生地黃15克、甘杞子12克、當歸9克、川楝子9克、知母9克、旱蓮草15克、白芍9克、白蒺藜9克、菊花9克、杜仲12克、炙甘草9克、紅棗6枚、淮小麥30克。 投藥二十余劑,血壓130/90毫米汞柱。諸證若失。 按:女子七七“任脈虛,太沖脈衰少”出現(xiàn)經(jīng)水紊亂、頭昏、心煩、失眠諸證,屬西醫(yī)所稱之婦女更年期綜合征。用一貫煎合甘麥大棗湯加減有極佳療效。方中知母一味,不但能清熱瀉火、滋陰潤燥,且有明顯的鎮(zhèn)靜、安神、止痛作用。 七、遷延型肝炎 劉XX,女,35歲,水泥制品廠工人。 肝痛遷延多年,近來肝區(qū)疼痛較甚,形瘦神疲,眼眶晦暗,納谷不香,時見肌衄、齒衄,午后低熱。面部有“毛擴”現(xiàn)象,左耳后,頸、肩部各有蜘蛛痣一枚,并見“肝掌”,口干,舌紫絳、碎裂,脈細弦。 檢査血常規(guī):紅細胞300萬/立方毫米;白細胞4200/立方毫米;血小板6萬/立方毫米。肝功能,SGPT62u,TTT12u,TFT++,ZnTT32u,白蛋白(A):2.3克,球蛋白(G):3.2克。免疫球蛋白,IgG:1700mg%,IgA:90mg%,IgM:252mg%。HBsAg:1:128。超聲波:肝上界第6肋間,肋下未及,脾肋下2公分,密集微小波、低小波、結(jié)節(jié)波,腹水(-)。 處方:生地黃、北沙參、太子參各15克,甘杞子、白芍各12克,旱蓮草30克,川楝子、丹皮、參、柴、延胡各9克,炙甘草6克。 服藥一月后,低熱凈,衄血止,肝痛減,舌干絳好轉(zhuǎn),但仍感乏力,腰膝酸軟。 肝功能復查:SGPT正常,TTT9u,TFT+,ZnTT25u,A/G:2.8/3.2。 前方去丹皮、柴、延胡,酌加健脾軟堅之品,續(xù)服兩月,精神佳,食欲增,肝掌隱退,已參加輕工作。肝功能復查:SGPT正常,TTT7u,TFT+,ZnTT21u,A/G為3.5/3.3,HBsAg1:32。 按:乙型肝炎遷延不愈,往往發(fā)展為肝硬化。筆者從診治中發(fā)現(xiàn),慢活肝一肝硬化,多呈肝腎兩虛型,以一貫煎加減守方調(diào)治??墒盏綕M意效果。 摘自江蘇中醫(yī)雜志1982年第6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