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內科和我們腎科醫生,總是在一個蹺蹺板上掙扎:一邊是水腫的心衰患者,急需利尿消腫;另一邊是隨著利尿劑劑量加大而不斷攀升的肌酐。我們總是在問自己:為了讓心臟舒服一點,把腎功能「犧牲」到什么程度是可以接受的? 利尿導致的腎功能惡化(WRF),到底是真的腎損傷,還是僅僅是血流動力學改變帶來的「假象」?這個爭論持續了幾十年,但一直缺乏一個可以量化的答案。 這篇發表在CJASN上的研究,就是對這個問題的一次回答。 研究者們利用了大型臨床試驗EVEREST的數據,做了一次事后分析。他們沒有簡單地把患者分成「腎功能變好」和「變差」兩組,而是根據出院后充血狀態(改善/惡化)和eGFR下降程度(0%, 1-20%, 21-40%, >40%)分成了8個動態變化的組別。 結果一目了然,與那些充血惡化且腎功能穩定的患者相比,只要充血狀態得到改善,即便eGFR下降了20%,甚至40%,患者的死亡風險依然是更低的。 只有當eGFR下降超過40%這個「閾值」時,死亡風險的曲線才掉頭向上,超過了糾正充血帶來的獲益。 這項研究告訴我們,在心衰的戰場上,充血是比腎功能波動更致命的敵人。它給了我們一個明確的「許可」:在追求「干體重」的路上,不要因為肌酐的輕中度上升就輕易「踩剎車」。 這改變了我們的臨床思維。我們不再需要對每一次肌酐升高都感到恐慌,而是有了一個基于證據的、可以量化的「安全預算」。我們的目標,是在這個40%的預算范圍內,盡可能地為患者改善充血。 ??Paper: http:///CJASN076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