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朱自清簡介 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原名自華,號秋實,后改名自清,字佩弦。中國近代散文家、詩人、學者、民主戰士。 朱自清的詩,盡管數量不多,卻在思想和藝術上呈現出一種純正樸實的新鮮作風。其中如《光明》《新年》《煤》《送韓伯畫往俄國》《群羊》《小艙中的現代》等,或熱切地追求光明,憧憬未來,或有力地抨擊黑暗的世界,揭露血淚的人生,洋溢著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精神,是初期新詩中難得的作品。 二、朱自清的代表作及賞析 1、煤 你在地下睡著, 好腌臜,黑暗! 看著的人 怎樣地憎你,怕你! 他們說: “誰也不要靠近他呵!……” 一會你在火園中跳舞起來, 黑裸裸的身體里, 一陣陣透出赤和熱 啊!全是赤和熱了, 美麗而光明! 他們忘記剛才的事, 都大張著笑口, 唱贊美你的歌; 又顛簸身子, 湊合你跳舞的節。 1920年1月9日,北京。 【詩歌賞析】 《煤》這首詩分為三節。?第一節,煤在黑暗的地下睡著,外表腌臢,看到它的人都討厭和怕它,不愿靠近。?第二節,煤在火團中燃燒,黑裸的身體里透出赤和熱,使世界變得美麗而光明。?第三節,人們改變了對煤的認識,以歌聲贊美煤,并隨同它的節拍跳舞。 詩中煤象征意義豐富,既象征默默奉獻精神,也象征光明與希望。詩通過煤在地下和燃燒時對比,突出其從被嫌棄到被贊美的轉變,增強表現力。朱自清《煤》用托物言志手法,形象表達煤的獻身精神和愛國愛民的崇高境界。此詩當時影響廣泛,至今仍是表達奉獻精神的經典之作。 2、送韓伯畫往俄國 天光還早, 火一般紅云露出了樹梢, 不住地燃燒,不住地流動; 黑漆漆的大路, 照得閃閃爍爍的,有些分明了。 立著一個繪畫的學徒, 通身凝滯了的血都沸了; 他手舞足蹈地唱起來了r: “紅云呵 鮮明美麗的云呵! 你給了我一個新生命! 你是宇宙神經的一節; 你是火的繪畫—— 誰畫的呢? 我愿意放下我所曾有的, 跟著你走; 提著真心跟著你!” 他果然赤裸裸的從大路上向紅云跑 去了!祝福你繪畫的學徒! 你將在紅云里, 偷著宇宙的密意, 放在你的畫里; 可知我們都等著哩! 【詩歌賞析】 《送韓伯畫往俄國》是朱自清1921年創作的現代詩。詩描繪天亮前黑暗未去、光明將臨的景色,以紅云“火一般”“不住燃燒、流動”,象征新生的紅色蘇聯,預示光明到來及光明與黑暗的最后較量。 詩歌分三層:1、寫景:天未亮,大路漆黑,紅云露出樹梢,既描繪黎明前景色,又象征紅色蘇聯及光明與黑暗的較量。2、寫人:詩中“他”象征尋找光明的熱血青年,他們北上蘇聯莫斯科,象征中國希望。3、祝福與期望:詩人期望韓伯畫學成歸來后畫風積極變化,如太陽照亮神州,使黑暗消遁、光明降臨,人民成國家主人。 全詩用象征寫法,將深意藏于自然景色與人物形象中,以繪畫為主線,把紅云與友人、自然繪畫與人類美好未來、學畫與學習革命聯系起來,構思精巧致密。 3、小艙中的現代 “洋糖百合稀飯, 三個銅板一碗, 那個吃的?” “竹耳扒,破費你老人家一個板; 只當空手要的!” “吃面吧,那個吃餃面吧?” “潮糕要吧?開船早哩!” “行好的大先生,你可憐可憐我們娘兒倆啵—— 肚子餓了好兩天羅!” “梨子,一角錢五個,不甜不要錢!” “到揚州住那一家? 照顧我們吧; 有小房間,二角八分一天!” “看份報銷消遣?” “花生,高粱酒吧?” “銅鎖要把?帶一把家去送送人!” “郭郭郭郭”,一疊春畫兒閃過我的眼前; 賣者眼里的聲音,“要吧!” “快開頭了,賤賣啦。 梨子,一角錢八個,那個要哩?” 擁擁擠擠堆堆疊疊間, 只剩了尺來寬的道兒; 在溷濁而緊張的空氣里, 一個個畸異的人形 憧憧地趕過了—— 梯子上下來, 梯子上上去。 上去,上去! 下來,下來! 灰與汗涂著張張黃面孔, 炯炯的有饑餓的眼光; 笑的兩頰, 叫的口 檢點的手, 更都有著異樣的展開的曲線, 顯出努來的痕跡; 就像餓了的野獸們本能地想攫著些鮮血和肉一般, 他們也被什么驅迫著似的, 想攫著些黯淡的銅板,白亮的角子! 在他們眼里, 艙里擁擠著的堆疊著的, 正是些銅元和角子!—— 只飾著人形罷了, 只飾著人形罷了。 可是他們試試攫取的時候, 人形們也居然反抗了; 于是開始了那一番戰斗! 小艙變了戰場, 他們變了戰士, 我們是被看做了敵人! 從他們的叫囂里, 我聽出殺殺的喊呼; 從他們的顧盼里, 我覺出索索的顫抖; 從他們的招徠里, 我看出他們受傷似地掙扎; 而掠奪的貪婪, 對待的殘酷, 隱約在他們間, 也正和在沙場士兵們間一樣! 這也是大戰了哩。 我,參戰的一員, 從小艙的一切里, 這樣,這樣, 悄然認識了那窒著息似的現代了。 【詩歌賞析】 ?《小艙中的現代》?是近代詩人朱自清于1922年7月30日創作的一首新詩。 全詩四節,通過記錄小艙中擁擠的商販們的喧囂聲,展現了社會的一角。第一節描繪了小艙中的速寫,第二節寫這些人實際都是城市貧民,第三節寫作者的觀感,第四節畫龍點睛,作者說自己也是參戰的一員,并從這小艙的一幕,認識了窒息的現代。 這首詩通過細膩的觀察和生動的描寫,展現了當時社會的真實面貌。朱自清運用現代口語,使得詩歌更加貼近生活,通俗易懂。詩中通過對小艙中商販們的喧囂聲的描繪,反映了當時社會的擁擠和喧囂,同時也揭示了城市貧民的生活狀態。這種現實主義的描寫方式,使得詩歌具有較高的文學價值和社會意義。? 4、細雨 東風里, 掠過我臉邊, 星呀星的細雨, 是春天的絨毛呢。 【詩歌賞析】 《細雨》以細膩的筆觸描繪了春天的細雨,通過比喻和暗示的手法,展現了春天的生機與詩人對自然的熱愛。 詩中,朱自清用“星呀星的細雨”來形容雨滴的細小,再用“春天的絨毛”來比喻細雨的感覺,這不僅形象地描繪了春雨的輕盈與細膩,也傳達了詩人對春天的喜愛和欣賞。 整首詩意境清新、輕盈,結構凝練,通過暗示的手法,勾勒出東風化雨、生意盎然的春風細雨圖,渲染出一種清新輕盈的意境,真切地表達了詩人對春之來臨的喜悅心情。 5、不足之感他是太陽, 我像一枝燭光; 他是海,浩浩蕩蕩的 , 我像他的細流 ; 他是鎖著的摩云塔 , 我像塔下徘徊者 。 他像鳥兒,有美麗的歌聲, 在天空里自在飛著; 又像花兒,有鮮艷的顏色 , 在樂園里盛開著; 我不曾有什么, 只好暗地里待著了。 【詩歌賞析】 ?《不足之感》是現代文學家朱自清于1920年10月3日創作的一首現代詩?。這首詩共兩節,通過一系列的比喻和對比,表達了詩人對自我不足的深刻認識和對光明的追求。 ?詩歌采用了對稱式比喻的排比結構?,第一節中,詩人將自己比作燭光、細流和塔下的徘徊者,與太陽、大海和摩云塔進行對比,表達了自己的渺小和不足?。第二節中,詩人將“他”比作鳥兒和花兒,贊美“他”的美好,而自己則默默努力,期待與“他”達到同一高度?。 ?《不足之感》雖然只有短短的十二行?,但卻凝聚了深沉的情思,折射出民族苦難和時代啟蒙在詩人心境中的投影。這首詩不僅展示了朱自清對自我不足的深刻認識,也反映了五四運動時期知識分子對光明和民主的追求。? 6、羊群 如銀的月光里, 一張碧油油的氈上, 羊群靜靜地睡了。 他們雪也似的毛和月掩映著, 啊!美麗和聰明! 狼們悄悄從山上下來, 羊兒夢中驚醒: 瑟瑟地渾身亂顫; 腿軟了, 不能立起,只得跪著了; 眼里含著滿眶亮晶晶的淚; 口中不住地咩咩哀鳴。 如死的沉寂給叫破了; 月已暗澹, 像是被咩咩聲嚇著似的! 狼們終于張開雪盆般的口, 不幸的羊兒宛轉鋼刀下! 羊兒宛轉, 狼們享樂, 他們喉嚨里時時透出來 可怕的勝利的笑聲! 他們呼嘯著去了。 碧油油的氈上 新添了斑斑的鮮紅血跡。 羊們縱橫躺著, 一樣地痙攣般掙扎著, 有幾個長眠了! 他們如雪的毛上, 都涂滿泥和血; 啊!怎樣地可怕! 這時月又羞又怒又怯, 掩著面躲入一片黑云里去了! 【詩歌賞析】 《羊群》是一首反映社會現實和人性弱點的現代詩,通過對比月光寧靜與現實殘酷,揭示弱肉強食現象。 《羊群》共五節:第一節描繪如銀月光下,羊群在草原靜靜安眠,一片和平美好;第二節寫狼悄悄襲來,羊群驚醒顫后戰栗、哭泣、哀鳴,月色澹黯淡,死寂降臨;第三節寫狼猙獰地張開大口,用鋼刃般牙齒咬噬羊群,羊群痛苦宛轉,狼發出獰笑;第四節寫狼飽餐后呼嘯離去,詩人描繪羊群被殘殺后的凄慘景象;第五節寫月羞怒怯懼,掩面躲入黑云。詩歌結構緊湊、語言生動,朱自清運用對比和象征手法,將月光寧靜與現實殘酷鮮明對比,增強藝術效果。詩中“銀色月光”“碧油油草原”營造寧靜氛圍,“狼悄悄襲來”“猙獰張大口”展現殘酷現實。這首詩在文學和社會批判方面均具重要價值。 7、贈A.S. 你的手像火把, 你的眼像波濤, 你的言語如石頭, 怎能使我忘記呢? 你飛渡洞庭湖, 你飛渡揚子江; 你要建紅色的天國在地上! 地上是荊棘呀, 地上是狐兔呀, 地上是行尸呀; 你將為一把快刀, 披荊斬棘的快刀! 你將為一聲獅子吼, 狐兔們被靡奔走! 你將為春雷一震, 讓行尸們驚醒! 我愛看你的騎馬, 在塵土里馳騁—— 一會兒,不見蹤影! 我愛看你的手杖, 那鐵的鐵的手杖; 它有顏色,有斤兩, 有錚錚的聲響! 我想你是一陣飛沙 走石的狂風, 要吹倒那不能搖憾的黃金的王宮! 那黃金的王宮! 嗚——吹呀! 去年一個夏天大早我見著你: 你何其憔悴呢? 你的眼還澀著, 你的發太長了! 但你的血的熱加倍地熏灼著! 在灰泥里輾轉的我, 仿佛被焙炙著一般!—— 你如郁烈的雪茄煙, 你如釅釅的白蘭地, 你如通紅通紅的辣椒, 我怎能忘記你呢? 1924年4月15日寧波作 【詩歌賞析】 《贈A.S.》是朱自清創作的一首詩歌,全詩氣勢磅礴,描寫形象具體,真實反映知識分子在革命斗爭中的覺醒與準備。詩歌內容豐富、情感真摯,體現詩人對革命事業的熱情與對未來的堅定信念。《贈A.S.》藝術特色在于氣勢磅礴的描寫與生動的形象塑造,通過富有感染力的語言和深刻情感表達,展現革命家和詩人在觀念與感情上的密切聯系。此外,詩歌結構和語言富有節奏感與韻律美,增強了整體感染力和表現力。 8、光明 風雨沉沉的也夜里, 【詩歌賞析】 朱自清《光明》是創作于1919年底的現代詩,表達了詩人對光明社會的憧憬和對新人生道路的向往。它通過假設與“上帝”對話,運用象征和對比,將哲理融入形象,親切活潑。《光明》共三節,第一節描述風雨交加的夜晚,詩人身處荒郊野外,前路茫茫,表達對光明的渴望與內心迷茫;第二節,詩人在黑暗中面對歧路萬千,內心矛盾彷徨;第三節,通過與“上帝”對話,強調光明需自己創造,展現詩人不畏艱難、獨立自主追求光明的決心。此詩描繪風雨交加的夜晚,展現人在黑暗中對光明的渴望,運用對比和象征手法,將自然環境與意象結合,營造迷茫無助氛圍。詩中“我”在黑暗中呼喊,上帝卻讓“我”自己去造光明,這反映了詩人對人類自我救贖的信念,啟示讀者面對困難不應依賴外界,而要依靠自身力量解決問題。《光明》不僅表達對光明的向往,更是鼓勵人們在困境中依靠自身努力創造光明的勵志詩篇。 9、獨自 白云漫了太陽; 青山環擁著正睡的時候, 牛乳般霧露遮遮掩掩, 像輕紗似的, 冪了新嫁娘的面。 默然在窗兒口, 上不見只鳥兒, 下不見個影兒, 只剩飄飄的清風, 只剩悠悠的遠鐘。 眼底是靡人間了, 耳根是靡人間了; 故鄉的她,獨靈跡似的, 猛猛然涌上我的心頭來了! 【詩歌賞析】 朱自清的《獨自》是描繪孤獨與自然美景的詩歌,借景物描寫表達對故鄉和親人的思念。詩中描繪自然景象營造寧靜孤獨氛圍,如“白云漫了太陽,青山環擁”“牛乳般霧露遮遮掩掩”等,“上不見只鳥兒,下不見個影兒”將孤獨感推向高潮。詩歌運用對比手法,“眼底是人間了,耳根是人間了”與“故鄉的她,獨靈跡似的,猛猛然涌上我的心頭來了”對比,突出內心孤獨,豐富情感層次。朱自清詩歌風格純正樸實,《獨自》是典型代表。 |
|
來自: 漫游e的書館 > 《精美的詩歌(中國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