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嘉慶元年(1796年),剛剛完成新老交替的清朝發生了一場差點“廢帝”的風波,太上皇乾隆帝動了廢了嘉慶帝皇位的心思,還好有著正直大臣董誥勸諫,這件事才是風平浪靜的結束,沒有愈演愈烈。 這件事背后也是極其不簡單,可以說是太上皇乾隆帝與嗣皇帝嘉慶帝的第一次隱性博弈,嘉慶帝完敗,從此是老老實實當無權的嗣皇帝,和珅則是被逼著與嘉慶帝分割,不能再腳踏兩只船,只能依附于乾隆帝,徹底得罪了嘉慶帝,也注定了他之后的死路,大獲全勝的乾隆帝也進一步奠定了他身為太上皇一家獨大的權威,自此是牢牢掌握大權,直到逝世的那一刻。 一、“廢帝”風波的表面 這場差點“廢帝”的風波,在《清史稿·董誥傳》和《清史稿·和珅傳》中有著具體的記載。 乾隆帝在禪位嘉慶帝以后,原計劃召兩廣總督朱珪入京,將其升為大學士進入內閣,朱珪是嘉慶帝最敬重的師傅,因此嘉慶帝寫詩向師傅祝賀。 大學士和珅害怕朱珪進入內閣威脅到自己的地位,因此是“忌其進用,密取仁宗賀詩白高宗,指為市恩”,簡單來說就是向乾隆帝告狀嘉慶帝在收買人心啊,潛意思是嘉慶帝想組建個人班底爭權奪利,最后架空太上皇。 嘉慶帝身為皇帝,自然不甘心當傀儡皇帝,肯定也有以此掌握一部分實權的想法,但是他并非愚蠢自大之人,知道父親乾隆帝不想當無權太上皇,而是想成為依舊牢牢抓住一切的皇帝,禪位成為太上皇只不過是換一個名號罷了,不意味著他想慢慢放手不管。 所以師傅朱珪如果可以順利入閣,這就是一個好的信號,能給他一部分不重要的權力就謝天謝地了,因此寫詩慶祝就是真的慶祝,而不是有什么其他想法,不可能觸及其底線真的去奪權,那樣權奪不到反而會被廢掉。 而且嘉慶帝與師傅朱珪的關系是相當親密,可以說朱珪對于他來說不僅僅是師傅,更承擔了一部分父親的角色,因為乾隆帝這個人是標準的政治機器,為了維護皇權的獨尊,連生母和子嗣都是相當提防,面對母親他是先皇帝角色再兒子角色,面對兒子們,他更是皇帝的一面遠大于父親的一面,而且很是苛刻,甚至可以說是對兒子們都挺小心眼的,這點對嘉慶帝也不例外。 因此在嘉慶帝成長時期,一直用心教導,并且與他長時間朝夕相處的師傅朱珪起到的是亦師亦父的作用,所以等到朱珪被外放到地方為官以后,皇子時期的嘉慶帝與師傅是屢屢通信,根據《清代名人傳略》記載,在朱珪外放期間,嘉慶帝與他通信多達139件。 從這里也可以看出,嘉慶帝向師傅朱珪寫信慶祝是正常操作。 乾隆帝面對和珅的告狀是大怒,因此問軍機大臣董誥:“汝在軍機、刑部久,是于律意云何?”意思是你在軍機處和刑部的時間長,這種情況按照律法該怎么處罰? 董誥身為正直大臣,也一向與和珅不和,所以于公于私都不會配合和珅去攻擊嘉慶帝,而且嘉慶帝再怎么說也是皇帝,人家皇帝收買人心不是很正常的嗎,就是把大清律翻爛,也不可能找到處罰嘉慶帝的律法,所以聰明的董誥是這樣回應的,叩頭說道:“圣主無過言。”意在強調嘉慶帝再怎么說也是皇帝,也是天子,不會出現過失或不當之言,所以寫信慶祝朱珪是很正常的情況,沒有錯的。 乾隆帝的反應是“默然良久”,說道:“汝大臣也,善為朕輔導之。” 還好乾隆帝問的是董誥,如果問的是心術不正的大臣,夸大其詞添油加醋的話,很可能會使得乾隆帝真有“廢帝”的心思。 至于朱珪進京入閣的事情,則是“以他事罷珪之召”,而且還將朱珪降調為安徽巡撫。 至此這場差點“廢帝”的風波,嘉慶帝終是有驚無險的度過。 二、“廢帝”風波的背后 看似嘉慶帝的這場危機是和珅一手造成,實則這背后很是耐人尋味,和珅又不傻,乾隆帝當時已經86歲,而嘉慶帝正是年富力強之時,乾隆帝死后,肯定是嘉慶帝成為帝國真正的主人,他有必要得罪嘉慶帝嗎? 更何況之前他為了討好嘉慶帝這個未來的帝國主人,在乾隆六十年(1795年)九月乾隆帝要冊封其為皇太子時,便是提前遞上如意告知嘉慶帝,想要提前巴結好嘉慶帝,想要腳踏兩只船,怎么會推翻之前的示好,去徹底站隊乾隆帝呢? 而且最關鍵的是朱珪即使進京入閣也威脅不到和珅的地位,因為乾隆帝不想當無權的太上皇,至于和珅就是他掌握實權的最大觸角,所以不會給予朱珪大的權力,和珅的地位并不會受到什么影響的,相反如果和珅趁著這個機會,提前與朱珪搞好關系,即使之后失勢,只要有朱珪替他在嘉慶帝面前說幾句話,那也可以保住性命,這點和珅不可能想不到的。 所以和珅完全沒有動機沒有理由去攻擊嘉慶帝和朱珪的,這樣徹底得罪死嘉慶帝,怎么看都是自尋死路,所以最大的可能是乾隆帝在幕后操縱,至于原因很簡單,因為乾隆帝這個人比較糾結。 一方面他想替嘉慶帝鋪路,不想這位嗣皇帝在自己死后沒有班底,接管帝國不太順利,所以召朱珪進京入閣,為嘉慶帝打下基礎。 一方面參考趙武靈王被兒子趙惠文王活活餓死的例子,乾隆帝自然明白,太上皇和皇帝之間,如果想相處的風平浪靜,最好的模式是一方可以占據絕對的優勢壓倒另一方。諸如唐太宗李世民和唐高祖李淵,玄武門之變以后唐太宗李世民對朝政擁有絕對的控制,所以李淵只能老老實實當太上皇。 如果像趙武靈王和趙惠文王那樣父子都有權力,很容易引發禍端,因此乾隆帝的選擇是獨攬大權,不分給嘉慶帝一絲一毫的權力,嘉慶帝表面來看是皇帝,實際上只是一個無權的儲君。 所以乾隆帝在召朱珪進京入閣以后又后悔了,可能是想來想去,覺得朱珪進京入閣可能會釋放錯誤的信號,會讓嘉慶帝乃至天下臣民認為自己會慢慢放權給嗣皇帝,會打破自己苦心營造的絕對壓制平衡,但是政令不能朝令夕改,所以怎么能將朱珪進京入閣的事情作廢,并且敲打一下嘉慶帝,成為一個新的問題。 乾隆帝身為皇權處于極巔時期的皇帝,對于一切威脅到皇權的存在都是相當防范,所以和珅之前對嘉慶帝遞如意的三心二意之舉,他肯定是知道的,至于嘉慶帝向朱珪寫信慶祝的事情,他肯定也知道,如果連嗣皇帝干了什么都摸不清楚,他又怎么能牢牢掌握大權呢? 所以他想出來一招一石二鳥之計,先授意和珅向自己告狀,如此使得和珅與嘉慶帝決裂,并且注定了之后的死路一條,然后又借此敲打嘉慶帝,但是得控制住范圍,避免真的“廢帝”,所以特意挑嘉慶帝不在,正直還與和珅不和的董誥在場時,他開始表演發難,再把如何處罰的難題交給董誥,董誥自然是想辦法維護嘉慶帝,如此一來就有了臺階可下,這件事自然是不了了之。 這件事和珅在場,董誥也在場,所以嘉慶帝事后肯定也會知道,這樣一來敲打目的也達到了。 以此也可以看出乾隆帝的殘酷無情,所有一切不過是他維護皇權的工具罷了,即使是他的第一心腹和珅也不例外,他可以重視的將女兒嫁給和珅的兒子,與和珅結為親家,但只要有需要,或者說當和珅腳踏兩只船的三心二意威脅到他時,他就會將其視為工具,哪怕絕了其之后的活路也在所不惜。 之后的歷史發展也證明乾隆帝成功了,和珅再無退路,只能徹底站隊乾隆帝,是不留余地的幫乾隆帝掌權乃至是監視嘉慶帝。嘉慶帝經此敲打,明白乾隆帝依舊想要獨攬大權,自己是分不到權力,因此選擇了老老實實當傀儡皇帝,要利用自己年輕的優勢熬死乾隆帝。 同時為了應對乾隆帝與和珅的監視,嘉慶帝還偽裝成為懦弱無能之主,乾隆帝笑他便笑,乾隆帝生氣他便生氣,對和珅則是引為心腹,是事事倚重,最終成功麻痹了乾隆帝與和珅,有驚無險的渡過了三年的傀儡皇帝生涯,熬死了乾隆帝,再干掉了和珅,順利親政。 謝謝觀看宋安之獨家原創文章,歡迎吐槽、點贊、關注~ 最后自薦本人新書《大清300年》,感興趣的可以看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