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增廣賢文》有言:'鄰舍好,賽金寶。' 處理好鄰里關系,走好親戚往來,是中國人世代傳承的處世智慧。 但并非所有鄰居都值得深交,也不是所有親戚都要頻繁走動。 老祖宗總結的'鄰有三不比,親有三不走',道盡了與人相處的分寸與界限。 一、鄰有三不比 1. 不比錢財:財不外露是智慧 古人云:'客不離貨,財不露白。' 與鄰居攀比財富,不僅容易招來嫉妒,還可能惹禍上身。真正富有的人,從不炫耀;真正聰明的人,懂得藏富。 錢財是生活的工具,不是攀比的資本。 與其炫耀財富,不如沉淀智慧。 2. 不比孩子:兒孫自有兒孫福 《名賢集》中說:'兒孫自有兒孫福,莫為兒孫作馬牛。' 孩子不是用來比較的工具。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成長節奏,過度比較只會傷害孩子的自尊,破壞鄰里和睦。 夸自己的孩子是本能,不貶低別人的孩子是修養。 讓孩子自然成長,讓鄰里和睦相處。 3. 不比家境:家家有本難念的經 俗語說:'家家有本難念的經。' 表面光鮮的鄰居,可能也有不為人知的難處;看似普通的家庭,也許正享受著最簡單的幸福。攀比家境,只會徒增煩惱。 過好自己的日子,不羨慕別人的生活。 知足常樂,才是最大的富足。 ![]() 二、親有三不走 1. 不走勢利親:富在深山有遠親,窮在鬧市無人問 有些親戚,看你發達了就巴結,見你落魄了就遠離。 這樣的親戚,看重的是利益,而不是親情。與其耗費精力維持,不如保持距離。 記住司馬遷的告誡: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勢利的親戚,不走也罷。 2. 不走是非親:來說是非者,便是是非人 有些親戚,專愛搬弄是非,傳閑話,挑撥關系。 與這樣的親戚走動,只會讓家庭失和,生活不寧。 《弟子規》教導我們: '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說。' 遠離是非之人,清凈自家門戶。 3. 不走無情親:血濃于水,也要有情有義 有些親戚,雖有血緣關系,卻無親情可言。 你遇到困難時,他冷眼旁觀;你需要幫助時,他袖手旁觀。這樣的親戚,有名無實。 古人說得好: '三年不上門,當親也不親。' 親戚之間,要走動才有親情,要互助才有溫暖。 ![]() 三、相處之道:遠親近鄰都要有度 處理好鄰里和親戚關系,要把握三個度: 1. 距離有度 再好的鄰居,也要保持一碗湯的距離;再親的親戚,也要留有呼吸的空間。 不過度打擾,不擅自干涉,是對彼此的尊重。 2. 幫忙有度 鄰里互助是美德,但要有分寸: 力所能及的忙,主動幫 超出能力的忙,謹慎幫 違背原則的忙,堅決不幫 3. 說話有度 與鄰居親戚說話,要把握分寸: 不揭人短處 不炫己長處 不傳人閑話 不說過頭話 ![]() 四、修好自己,自有福緣 想要遇到好鄰居、好親戚,首先要做好自己。 1. 做個好鄰居 遵守公德,不擾鄰 互相幫助,不計較 寬容大度,不結怨 2. 做個好親戚 重情重義,不勢利 雪中送炭,不錦上添花 將心比心,不計較得失 《孟子》說:'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你怎樣對待別人,別人就會怎樣對待你。 擇善而鄰,擇善而親 人生在世,不僅要會擇鄰而居,還要懂得擇親而走。 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與不善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 鄰有好鄰,親有善親 家庭和睦,鄰里和諧 日子越過越順,生活越來越美! 你若喜歡,別忘了點個推薦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