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理說內需是尿素行情的主要矛盾,目前國內最大的季節性需求——小麥肥卻不是大家討論的重點,大家紛紛將注意力放在了印標身上,出口這個次要矛盾反客為主,在極大地影響著業內情緒。 為啥小麥肥指望不上? 我總結如下: ①歷史經驗 去年8月后,在沒有出口的情況下,尿素價格跌跌不休,已經證明了小麥肥抵不住18萬噸以上的日產。 ②小麥肥組成結構 小麥肥與玉米肥對尿素的需求不一樣。玉米肥國內主流肥種均為高氮低磷低鉀,例如(氮-磷-鉀)28-6-6、30-5-5。而小麥肥則呈現高磷特征,例如18-22-5、20-20-5,甚至許多地方一直沿用著二銨做底肥的傳統。 玉米肥普遍25個氮含量以上,必須用大量尿素做原料,而小麥肥(豫南等除外)則普遍氮含量在20個以內,使用氯化銨做氮源則更有性價比和可行性。 ③玉米肥(水稻肥),施用時間集中在6月份,生產期集中在3-5月份。而小麥肥則分散在10-12月的漫長時間中陸續施用,生產期集中在8-11月份。小麥肥施用不集中,生產周期相對寬松,這導致上游復合肥廠家有足夠時間準備原料,對尿素的需求也就相對不那么集中了。 ④用肥習慣在變化。【小范圍有跡象,大范圍尚待核實】 由于包括玉米密植技術在內的種種原因推動下,最近兩年玉米底肥、追肥均有增加跡象。反觀小麥肥,復合肥的比例有退化的跡象,二銨更被農民所青睞。 這一增一減,從農業季節性上看,上半年(第二季度)用尿素量比下半年(第三季度)更多了。 不當之處還請諸位老師指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