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自律,你會想到什么? 是手機里定好的鬧鐘,提醒自己該喝水、該運動、該放下手機? 還是列得滿滿當當的計劃表,每一項都要打勾,漏了一項就整夜心慌? 亦或是連吃飯都要算好熱量,多吃一口都覺得破了規矩? …… 我們總被“自律才會優秀”的雞湯蒙了心,覺得應該把日子過成精準到分鐘的程序,連呼吸都要有個標準。 ![]() 可偏偏有個愛好,把這些“自律法則”全推翻了。它不按計劃來,不追求完美,甚至越“不自律”,反而越讓人踏實、越讓人開心,越讓人深陷其中,無法自拔。 這就是種菜,一個反自律的愛好。 正如陶淵明在《歸園田居》中所寫:“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他不執著于豆苗的整齊,不糾結于雜草的侵擾,反而在這份隨性中找到了真正的自在。 你以為種菜要像打卡一樣,每天固定時間澆水?根本不是。 早上來到菜園看菜葉長得精神,土也沒干,那就不用澆;傍晚發現太陽曬得葉子蔫了,再拎著水壺慢慢澆。 ![]() 我們不用因為“到點沒澆水”而焦慮,也不用因為“今天多澆了一次”而自責。我們不用管是不是“按時完成任務”,只看菜的需求缺水了就澆,不缺就等。 不像工作里的KPI,到點沒完成就扣分;也不像健身計劃,少練一天就怕前功盡棄。 種菜的“隨性”,反而讓人覺得,不用逼自己按規矩來,原來這么輕松。 蘇軾在《定風波》中說:“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種菜時的這份從容,不正是對生活最好的回應? 你以為種菜要追求“完美產量”,葉子不能有蟲眼,果子要長得周正?這么想未免太天真了。 ![]() 剛長出的小白菜,葉子上難免會長蟲;番茄的果實,總會大小青紅不一;辣椒明明種在一塊地,有的紅得早,有的遲遲不變色,更不要說南瓜、絲瓜這些了。 要是換做別的事,你早就急著找解決辦法,噴藥除蟲、調整施肥,非要把“不完美”掰成“完美”。 可種菜時,你會慢慢發現,有蟲眼的菜,吃起來也行;大小不一的番茄,吃起來甜度一點不差。 種菜時,你不再執著于“必須怎樣”,而是接受“它本來怎樣”。這種“放棄完美”的反自律,比任何時候都讓你放松。 原來不逼自己追求極致,日子反而多了很多驚喜。 “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種菜時與自然的融合,不正是這種境界的體現么? 有人以為種菜要按“標準答案”來,什么季節種什么,一步都不能錯?其實不然。 春天本該種黃瓜,你偏要試試種點菠菜,說不定今年暖得晚,不會早早抽薹;別人說澆水要見干見濕,可你偶爾忘了,菜反而長得更耐旱。 ![]() 沒有誰規定種菜必須“一步到位”,也沒有誰會因為你“種錯了”而指責你。 不像學習時,錯一道題就怕考不好;也不像做飯時,放錯調料就怕難吃。 種菜的“容錯率”,讓你敢試、敢錯。你會發現:原來不用按“標準答案”活,也能長出屬于自己的收獲。 王維說:“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種菜時的這份隨性,不正是對生活最好的探索么? 不止如此,種菜還會推翻你“急于求成”的自律。 播下種子后,你盼著它趕緊發芽,可它偏要等上三四天;小苗長出來,你盼著它趕緊長大,可它偏要慢吞吞地蹲苗;好不容易開花了,你盼著它趕緊結果,可它偏要先來雄花,再等雌花。 ![]() 你急不得,也催不得,只能跟著它的節奏走。它快,你就等;它慢,你也等。這種“被迫放慢”,反而治好了你的焦慮。 你不再因為“沒看到結果”而煩躁,而是學會了“享受過程”。 原來不用逼自己“快一點、再快一點”,慢慢等,反而能等到更好的東西。 《道德經》中有言:“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種菜時的這份不爭,不正是對生活最好的饋贈么? 我們太多人總把“自律”當成人生的必修課,以為只有精準、完美、按計劃來,才算活得好。 可種菜卻告訴我們:真正的舒服,是不用逼自己自律。不用定鬧鐘澆水,不用追求完美果子,不用按標準答案種植,不用急著要結果。 ![]() 你跟著菜的節奏走,菜也跟著自然的節奏走,沒有追趕,沒有焦慮,只有“順應”和“接納”。 這種反自律的愛好,其實是給本已緊繃、壓抑的生活松了綁。 它讓你明白,不是所有事都要按規矩來,不是所有結果都要追求完美,不是所有過程都要急著要答案。 偶爾“不自律”一點,跟著感覺走,跟著自然走,反而能收獲更多地踏實和快樂。 “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種菜時的這份意外和驚喜,不正是生活最美的樣子么? 原來,最好的生活狀態,不是活成精準的程序,而是像種菜一樣,隨性一點,放松一點,接納一點,反而能活出更真實精彩的自己。 你覺得是嗎? 我是自然農哥,一個喜歡種菜、養雞的80后農民。您要是覺得有用,就轉發給愛種菜的朋友吧,讓我們一起輕松、快樂地種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