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張方子,拿掉一味藥,為什么就全變了? 比如桂枝湯,很有名吧?里面有桂枝,也有芍藥。它們兩個,都是C位。要是把桂枝拿走。。。方子就成了芍藥甘草湯。那要是把芍藥拿走呢?就成了桂枝甘草湯! 看到了嗎?味道不一樣了。。。治的也不一樣了。原來的桂枝湯,沒了。一味藥,就是這么關鍵。 《傷寒論》這本書,里面全是這種道道。有個詞,叫主藥。說的就是這種在一堆藥里,說了算的那個。它領頭,別的藥跟著。目標很明確——病的根子。 不是書里提到的所有藥,都能當這個“領頭”的。那本書里總共也就列了九十八味藥。能當頭的,都是有本事,能扛事的。 咱們看看厥陰病。這個病,病機在肝寒。怎么辦?就得用吳茱萸,還有當歸。這兩個藥,就是沖著這個肝寒去的。是厥陰病方子里的主心骨。 還有少陰病,那就要靠附子、干姜。這兩個藥的作用就是頂梁柱。 太陰病呢?找人參和白術。 這些藥,在自己的地盤里,都發揮著無法替代的用處。它們帶著其他“幫手”的藥,一起干活。 說到“幫手”。。。它們也不是沒用。它們是幫著那個“領頭”的藥,把活干得更好。有的幫它增加力氣,有的幫它別跑偏。一整個方子,是個團隊。 這個團隊里,領頭的有幾個?不一定。 有時候,就一個。 麻黃 一個就夠了!麻黃這個藥,在《傷寒論》里出現好多次。麻黃湯里,它是老大。大青龍湯里,它也是。還有麻杏甘石湯、麻黃連翹赤小豆湯。。。它都在。 為什么它這么牛? 因為它本事多。它能讓人出汗,能平喘,還能利水。本事多,就能在不同的方子里,跟不同的藥材搭配,干不同的事。 有時候,領頭的有兩個,甚至更多。 它們的力量,是一加一大于二。比如前面說的桂枝湯,桂枝和芍藥,誰也離不開誰。還有小柴胡湯、小建中湯、黃連阿膠湯。。。都是這樣。 里面的主藥,都是搭伙過日子。拆開一個,整個家就散了。 這個搭配的學問。。。可深了。 再看看陽明病。這個病,就得用石膏、知母、大黃還有芒硝。這幾味藥,都是陽明病方子里的核心。少了它們,對付不了陽明病。 太陽病呢?這個常見。它的主藥,就是麻黃和桂枝。 是不是發現了?麻黃不光自個兒能當老大,還能跟桂枝一起,在太陽病這個領域里,各自稱雄。 還有少陽病。柴胡、黃芩就是它的主藥。 這六經的病,每一經,都有自己專屬的“領頭藥”。《傷寒論》就是把這些藥,安排得明明白白。 我們學《傷寒論》,看的是什么? 看的就是這個布局。看的是怎么選出主藥,怎么給它配“幫手”。 把這些主藥的脾氣、本事都摸透了。。。才能明白那些方子為什么那么開。不是死記硬背幾個方子就行的。 得知道,麻黃為什么能發汗?它在麻黃湯里是發汗,到了麻杏甘石湯里,怎么就變成平喘為主了? 這些變化,就是主藥和它“幫手”們相互作用的結果。 弄懂了主藥,就等于拿到了打開《傷寒論》的鑰匙。你就知道怎么變通,怎么根據病人的不同情況,調整方子。 這不是什么高深的理論。 就是認藥,認清藥在方子里的位置和責任。 一個藥,是一個兵。一堆藥,是一支軍隊。主藥,就是將軍。 一部《傷寒論》,九十八味藥。來來回回地配。。。變出那么多方子。這背后是什么?是藥的脾氣。。。也是配藥的規矩。 懂了這個,再去看里面的方子,感覺就不一樣了。你會發現,每個方子都像一個精密的故事,有主角,有配角,有清晰的目標。每個角色都不可或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