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失眠?失眠癥是西醫的病名,中醫稱為不寐;臨床以入睡困難,睡眠維持障礙為特征,主要表現為睡眠時間、深度不足,輕者入睡困難,時寐時醒,或醒后不能再寐,重則徹夜不寐,常伴頭痛、心悸、健忘、情緒異常等癥狀。 失眠有那些危害?1、失眠會導致面色、皮膚、頭發的衰老加快,工作效率降低,更易發生事故; 2、失眠會引起全身功能紊亂,如部分患者因工作壓力大出現失眠,會引起肥胖、胃腸疾病等; 3、長期失眠可引起耗氣傷身、精血虧耗,出現頭暈健忘等癥狀,甚至神經衰弱,失眠比不失眠患者產生抑郁癥的可能性高出 25 倍; 4、長期的失眠,甚至會引發疾病,如脫發、頭暈、衰老,甚至心血管疾病,曾有報道,連續數天不睡眠,甚至會引發猝死;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中醫如何定義失眠核心概念:中醫稱失眠為「不寐」,即人體「陽不入陰」(清醒與睡眠的陰陽轉化失衡)。 形象比喻: 像白天太陽升起要工作(陽氣外展),夜晚月亮出現該休息(陰氣內收)。失眠就是本該收斂的陽氣還在外飄浮。 中醫論失眠的三大病因1、外因:環境擾動 典型表現:突發性失眠(如出差認床、噪音干擾)。 中醫解釋:衛氣(人體防御系統)受外界刺激過度活躍。 2、內因:臟腑失衡 心火旺:思慮過多,如考試前輾轉反側。 肝郁化火:壓力大導致急躁易怒、凌晨 1-3 點易醒。 脾胃不和:晚餐過飽后胃脹難眠,晨起口苦。 腎陰虧虛:更年期潮熱盜汗,凌晨 3-5 點早醒。 3、體質: 陰虛體質:體型消瘦、手足心熱者易失眠。 痰濕體質:肥胖痰多者常見睡眠打鼾、昏沉多夢。 中醫對失眠的病位
失眠的中醫治療方法治療當首辨虛實,治以補虛瀉實,調整臟腑陰陽為原則。 實證:瀉其有余——疏肝瀉火,清化痰熱,消導和中。 虛證:補其不足——益氣養血,健脾益腎。 在此基礎上安神定志。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睡眠的中醫辨證論治和日常養生:1、肝郁化火證主癥:心煩不能入睡,性情急躁易怒,或入睡后多夢易驚 次癥:胸脅脹悶,善太息,口苦咽干,目赤,小便黃,大便秘結。 舌脈:舌紅、苔黃,脈弦數。 病機:肝失疏泄,郁久化火。 治法:疏肝解郁,清熱化火。 推薦方劑:龍膽瀉肝湯(《衛生寶鑒》) 參考用藥:舒肝解郁膠囊+龍膽瀉肝丸 代茶飲:菊花 5g+薄荷 3g+陳皮 3g(疏肝瀉火) 食療方:芹菜百合粥(芹菜 50g+鮮百合 30g+粳米 100g 煮粥) 艾灸穴位:太沖(直刺 0.5 寸,捻轉瀉法)、行間(點按 3 分鐘) 日常保健:保持情緒舒暢,每日散步或瑜伽;飲食清淡(如綠葉菜、苦瓜),忌辛辣油膩;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2、痰熱內擾證主癥:失眠時作,惡夢紛紜,易驚易醒。 次癥:頭目昏沉,脘腹痞悶,口苦心煩,不思飲食,口黏痰多。 舌脈:舌紅、苔黃膩或滑膩,脈滑數。 病機:痰熱內盛,擾亂心神。 治法:化痰清熱,和中安神。 推薦方藥:溫膽湯《備急千金方》加減 參考用藥:解郁安神顆粒+鮮竹瀝 代茶飲:竹茹 5g+陳皮 5g+蓮子心 2g(清熱化痰) 食療方:冬瓜海帶薏米湯(冬瓜 200g+海帶 30g+薏米 50g) 艾灸穴位:豐隆(強刺激)、內關(按揉 5 分鐘) 日常保健:飲食少油膩,多吃薏米、冬瓜;晨起拍打膽經(大腿外側)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3、陰虛火旺證主癥:虛煩不眠,入睡困難,夜寐不安,甚則徹夜難眠 次癥:手足心熱,盜汗,口干少津,健忘耳鳴,腰酸夢遺,心悸不安。 舌脈:舌紅、少苔,脈細數。 病機:陰精虧損,虛火亢旺。 治法:滋陰降火,清熱安神。 推薦方藥:黃連阿膠湯(《傷寒論》)加減 參考用藥:知柏地黃丸+天王補心丹 代茶飲:麥冬 5g+桑葚 5g+女貞子 5g(滋陰降火) 食療方:銀耳百合羹(銀耳 20g+百合 30g+石斛 10g 慢燉) 艾灸穴位:照海(滋腎陰要穴)、三陰交(針刺補法)孕婦禁用 日常保健:多吃百合、銀耳、梨;午間靜坐養陰;睡前溫水泡腳(可加少許鹽)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4、胃氣失和證主癥:失眠多發生在飲食后,脘腹痞悶。 次癥:食滯不化,噯腐酸臭,大便臭穢,納呆食少。 舌脈:舌紅苔、厚膩,脈弦或滑數。 病機:氣機阻滯,胃失和降。 治法:消食導滯,和胃降逆。 推薦方藥:保和丸(《丹溪心法》) 參考用藥:保和丸+舒肝解郁膠囊 代茶飲:焦六神曲 10g+焦山楂 10g+陳皮 5g(消食降逆) 食療方:白蘿卜粥(鮮白蘿卜 100g 切絲+粳米 50g 煮粥,加雞內金粉 3g) 艾灸穴位:足三里(艾灸 15 分鐘)、中脘(順時針摩腹 300 次) 日常保健:定時進餐,七分飽;餐后揉腹(順時針);喝小米粥、山藥粥養胃;吃飯避免情緒激動和吵架。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5、瘀血內阻證主癥:失眠日久,躁擾不寧,胸悶不任物,胸悶重物,夜多驚夢,夜不能睡,夜寐不安。 次癥:面色青黃,或面部色斑,胸痛、頭痛日久不愈,痛如針刺而有定處,或呃逆日久不止,或飲水即嗆,干嘔,或內熱瞀悶,或心悸怔忡,或急躁善怒,或入暮潮熱。 舌脈:舌暗紅、舌面有瘀點,唇暗或兩目暗黑,脈澀或弦緊。 病機:氣滯血瘀,脈絡瘀阻。 治法:活血化瘀,通經活絡。 推薦方藥: 血府逐瘀湯 (《醫林改錯》) 參考用藥:血府逐瘀丸+養血清腦顆粒 代茶飲:紅花 3g+山楂 6g+玫瑰花 5g(孕婦禁用) 食療方:紅曲紅棗湯(紅曲 10g+紅棗 3 枚+紅糖適量) 艾灸穴位:膈俞(拔罐)、三陰交(艾灸 10 分鐘,孕婦禁用) 日常保健:每日慢跑或跳繩 10 分鐘;泡腳至微微出汗(水溫 40℃左右)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6、心火熾盛證主癥:心煩難眠,五心煩熱。 次癥:頭暈耳鳴,口舌生瘡,口干腰酸,夢遺滑精。 舌脈:舌紅、苔干,脈細數。 病機:火熱內盛,擾亂心神。 治法:清心瀉火,養血安神。 推薦方藥:導赤湯(《小兒藥證直訣》)合交泰丸(《韓氏醫通》) 參考用藥:牛黃上清丸+朱砂安神丸 代茶飲:淡竹葉 5g+蓮子心 2g+甘草 3g(清心除煩) 食療方:苦瓜炒雞蛋(苦瓜 100g+雞蛋 2 枚) 艾灸穴位:少府(點刺出血 3 滴)、勞宮(按揉) 日常保健:飲用蓮子心茶、苦瓜湯;午間閉目養神 10 分鐘;按壓勞宮穴。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7、心脾兩虛證 主癥:頭蒙欲睡,睡而不實,多眠易醒,醒后難以復寐 次癥:心悸、健忘,神疲乏力,納谷不香,面色萎黃,口淡無味,食后作脹。 舌脈:舌淡苔白,脈細弱。 病機:心血不足,脾氣虛弱。 治法:益氣健脾,養心安神。 推薦方藥:人參歸脾湯(《正體類要》) 參考用藥:歸脾丸+安神補腦液 代茶飲:龍眼肉 9g+酸棗仁 10g(炒搗)+黃芪 6g(補益心脾) 食療方:茯苓山藥雞湯(茯苓 15g+山藥 100g+老母雞半只,文火燉 2 小時) 艾灸穴位:心俞(隔姜灸)、脾俞(拔罐留罐 5 分鐘) 日常保健:睡前搓熱手心敷腹部;適度散步,不熬夜,保持身心舒暢。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8、心膽氣虛證主癥:心悸膽怯,不易入睡,寐后易驚。 次癥:遇事善驚,氣短倦怠。 舌脈:舌淡苔白,脈弦細。 病機:心血不足,膽氣虛弱。 治法:益氣養心,鎮靜安神。 推薦方藥:安神定志丸 (《醫學心悟》) 參考用藥:柏子養心丸+棗仁安神顆粒 代茶飲:浮小麥 10g + 酸棗仁 10g(炒搗)+ 黨參 6g(益氣安神) 食療方:龍眼肉蓮子羹(龍眼肉 15g、蓮子(去芯)20g、茯神 10g、糯米 50g) 功效:補心膽之氣,寧神定悸 艾灸穴位:心俞(溫和灸)、 膽俞(溫和灸) 養生保健:睡前聽輕音樂冥想;晨起拍打胸脅(腋下至肋骨);焚香,吃小米、茯苓糕。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9、心腎不交證主癥:夜難入寐,甚則徹夜不眠。 次癥:心中煩亂,頭暈耳鳴,潮熱盜汗,男子夢遺陽痿,女子月經不調,健忘,口舌生瘡,大便干結。 舌脈:舌尖紅少苔,脈細。 病機:陰液虧虛,陽氣偏亢,既濟失調。 治法:交通心腎,補血安神。 推薦方藥:交泰丸(《醫方集解》)天王補心丹(《攝生秘剖》) 參考用藥:交泰丸+六味地黃丸(偏腎陰虛用)/天王補心丹(偏心陰虛用) 代茶飲:黃連 3g+肉桂 1g(交泰丸基礎方)+熟地 10g(滋陰補腎) 食療方:百合蓮子羹(百合 30g+蓮子 20g+枸杞 15g 燉煮,加阿膠 5g 烊化) 艾灸穴位:涌泉(吳茱萸粉醋調敷貼)、太溪(針刺補法) 日常保健:吃黑豆、桑葚;睡前搓腳心涌泉穴;練習“還陽臥”姿勢(腳心相對躺)。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10、肝陽上亢證(高血壓失眠)主證:頭暈目眩,易怒,健忘耳鳴,失眠多夢。 次證:咽干口燥,腰膝酸軟,五心煩熱,顴紅盜汗。 舌脈:舌紅少苔,脈細數或浮數。 病機:腎陰虧虛,水不涵木,肝木失榮。 治法:滋水涵木,清熱安神。 推薦方藥:天麻鉤藤飲《中醫內科雜病證治新義》 參考用藥:松齡血脈康膠囊+腦立清丸 代茶飲:菊花 10g+決明子 6g+鉤藤 5g(后下,熄風潛陽) 食療方:天麻魚頭湯(天麻 15g+鰱魚頭 1 個+豆腐 200g 燉煮) 艾灸穴位:太沖(重掐至酸脹)、涌泉(每晚搓揉 100 次) 日常保健:菊花決明子茶;頭部按摩(百會穴);避免劇烈運動,避免熬夜。 參考資料:常克 .《中醫病證治驗條辨》.人民衛生出版社.2009 年 12 月 向宗暄 .《中醫錯雜病證論治》.學苑出版社. 2014 年 1 月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11、肝郁脾虛證(抑郁癥失眠)主證:精神抑郁、失眠、大便溏薄、體倦乏力。 次證:脅肋脹滿疼痛,或胃脘滿悶、食少納呆、神疲懶言,口苦咽干,咽部異物感;暖氣泛酸。 舌脈:舌尖邊稍紅,舌苔微黃;或舌質淡、舌體稍胖或有齒痕。 病機:多因情志不遂,郁怒傷肝,肝失調達,橫乘脾土;或飲食不節、勞倦太過,損傷脾氣,脾失健運,濕雍木郁,肝失疏泄而成。 治法:疏肝解郁,健脾安神。 推薦方藥:痛瀉要方加減 參考用藥:舒肝解郁膠囊+歸脾丸 代茶飲:玫瑰 6g+白術 10g+茯苓 10g(疏肝健脾) 食療方:陳皮山藥粥(陳皮 5g+鮮山藥 100g+粳米 50g) 艾灸穴位:肝俞(平補平瀉針法)、太白(艾灸) 日常保健:晨起喝陳皮玫瑰茶;餐后揉按足三里;適量吃山藥、茯苓粥,保持情緒穩定。 參考資料:張震,《從肝論治失眠經驗》廣東省中醫藥局,2022 年。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注意事項和禁忌提示:1、代茶飲建議每日 1 劑,連服不超過 7 日。 2、下肢靜脈曲張者足浴水溫控制在 38℃以下。 3、中成藥需辨證使用,如陰虛者忌用溫燥藥。 4、孕婦禁用活血化瘀類方藥。 5、茯苓用量超過 15g 需配伍桂枝防滲利過度。 6、建議晨起舌診辨證(舌苔厚膩忌補)。 7、食療方:實證患者(如痰火)忌用滋膩補品。 建議在專業中醫師指導下結合體質辨證使用,證型復雜者可出現兼夾證,需靈活調整方案。 失眠雖常見,但絕非無法改善的頑疾。中醫強調整體調理與個體化治療,通過辨證施治、飲食起居的調整以及簡單易行的養生技巧,我們完全有能力重拾安穩睡眠。希望這份科普能成為您了解失眠、應對失眠的實用指南,幫助您或您的顧客在日常生活中逐步調整,找回“陽入于陰”的自然睡眠節律。 申明: 1、本平臺旨在傳播中醫文化知識,尊重知識與勞動。如有問題,請隨時與我聯系協商。 2、所有治療方案均需要辨證論治,如需用藥請咨詢專業中醫師辨證加減,請勿自行用藥。 3、參考文獻:失眠癥中醫臨床實踐指南(WHOWPO);《世界睡眠雜志》;2016 年 2 月 第 3 卷第 1 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