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書“泰和重寶”折十型銀錢:金代書法與銀質瑰寶的巔峰合璧 作者:國民一員 在金代錢幣的璀璨星河中,篆書“泰和重寶”折十型銀錢是一顆耀眼卻罕見的明珠。它以白銀為骨,以“玉筋篆”為魂,45毫米左右的錢徑間承載著書法大家黨懷英的筆墨神韻,20余克的重量里凝結著金代錢幣文化的巔峰成就。這枚存世量不足5枚的稀世珍品,既是金代書法藝術的物質載體,也是古代貴金屬鑄幣工藝的典范,每一次亮相都能引發泉界的轟動。 一、“玉筋篆”的筆墨傳奇:黨懷英與篆書“泰和重寶”的誕生 提及篆書“泰和重寶”,繞不開一個名字——金代著名書法家黨懷英。這位被譽為“金代書法第一人”的文人,以一手精妙的“玉筋篆”,為“泰和重寶”賦予了超越錢幣本身的藝術生命,也讓這枚銀錢成為了“書法與鑄幣”完美融合的典范。 黨懷英出身書香門第,精通詩文書畫,尤擅篆書。他的篆書師法唐代“懸針篆”,卻又自成一派,因其筆畫粗細均勻、圓潤飽滿,如玉石雕琢的筷子般挺拔有力,被后世稱為“玉筋篆”。金章宗泰和年間(1201-1208年),朝廷決定鑄造新的年號錢,以彰顯“泰和盛世”的氣象,黨懷英受邀為錢幣題寫錢文,篆書“泰和重寶”便由此誕生。 細觀這枚銀錢上的“泰和重寶”四字,“玉筋篆”的精髓展現得淋漓盡致: - “泰”字:結構對稱,橫畫如水平鋪,豎畫如立柱擎天,轉折處圓潤無棱角,盡顯“國泰民安”的雍容氣度; - “和”字:左“禾”右“口”布局均衡,筆畫疏密得當,既保持了篆書的規整,又暗藏行書的流暢,呼應“和諧盛世”的寓意; - “重”字:上下結構嚴謹,豎畫貫通全篇,如鋼筋鐵骨般挺拔,凸顯“重寶”的厚重與珍貴; - “寶”字:“貝”部筆畫繁復卻井然有序,左右兩點如明珠點綴,整體既莊重又靈動,符合“珍寶”的意象。 這四個字并非簡單的文字鐫刻,而是黨懷英精心設計的書法作品——字與字間距均勻,與錢幣的圓形輪廓完美契合,仿佛將一幅篆書作品“拓印”于銅銀之上。金章宗見后龍顏大悅,不僅將其用于銅錢鑄造,更特意下令以白銀鑄造少量“折十”大錢,作為皇室賞賜、祭祀大典的專用禮器,這便是篆書“泰和重寶”折十型銀錢的由來。 二、金代錢幣的“雙子星”:篆書“重寶”與瘦金體“通寶”的巔峰對決 在金代錢幣文化中,篆書“泰和重寶”與瘦金體“泰和通寶”并稱“雙子星”,二者一篆一楷,風格迥異卻又相得益彰,共同鑄就了金代錢幣書法的最高成就。而篆書“重寶”銀錢,更是這對“雙子星”中最耀眼的那顆。 瘦金體“泰和通寶”相傳為金章宗御筆所書——金章宗癡迷宋徽宗的“瘦金體”,臨摹得惟妙惟肖,其書寫的“泰和通寶”筆畫瘦勁挺拔,鋒芒畢露,如刀削斧鑿般凌厲,盡顯皇家氣派。但相較于瘦金體的“鋒芒畢露”,篆書“泰和重寶”則以“溫潤厚重”取勝:黨懷英的“玉筋篆”沒有刻意追求筆畫的險峻,而是以“圓潤”“均衡”為美,如謙謙君子般雍容大度,更符合金代“兼容并蓄”的文化氣質。 從鑄幣工藝來看,二者也各有千秋:瘦金體“泰和通寶”多為銅錢,鑄造工藝雖精,但因楷書筆畫纖細,對鑄造精度要求極高,存世品中多有筆畫模糊者;而篆書“泰和重寶”折十型銀錢則因篆書筆畫粗壯、結構簡潔,更易展現鑄造工藝的精湛——銀質幣身溫潤細膩,錢文清晰完整,連細微的筆畫轉折都刻畫得入木三分,堪稱“金代鑄幣工藝的教科書”。 更重要的是,二者的“功能定位”不同:瘦金體“泰和通寶”以小平、折二、折三等小額銅錢為主,主要用于民間流通;而篆書“泰和重寶”折十型銀錢則是“非流通貨幣”,僅用于皇室高端場合。這種“流通與禮器”的差異,使得篆書“重寶”銀錢的鑄造標準更高、材質更優、存世量更少,也讓它成為了金代錢幣中“稀缺性”與“藝術性”的雙重巔峰。 后世泉學家評價:“金代錢幣,以泰和為最;泰和錢幣,以重寶篆書銀錢為尊?!边@枚銀錢的存在,不僅印證了金代書法的高超水平,更證明了金代鑄幣工藝已達到“爐火純青”的境界。 三、“不足5枚”的珍罕:銀質“泰和”的流傳與藏界追捧 篆書“泰和重寶”折十型銀錢的珍貴,最直接的體現便是其“極端稀缺”的存世量。錢幣界資深專家曾斷言:“傳世篆書泰和重寶銀錢,不會超過5枚?!边@一判斷并非空穴來風,而是基于其鑄造背景、歷史流傳與現存記錄的綜合考量。 首先,鑄造目的決定了“少量”屬性。這枚銀錢是金代皇室的“專用禮器”,而非流通貨幣——鑄造它的目的是用于賞賜有功之臣、祭祀天地祖先或贈予外國使節,而非滿足市場交易需求。因此,其鑄造量本就極為有限,可能僅鑄造數十枚,遠低于流通銅錢的“海量”規模。 其次,歷史變遷導致“大量損耗”。金代滅亡后,蒙古軍隊對金代皇室遺物進行了大規模銷毀,許多貴金屬器物被熔鑄為兵器或貨幣,篆書“泰和重寶”銀錢也未能幸免——大部分銀錢被熔毀,僅少數因被藏家秘藏或隨葬于皇室墓葬中才得以留存。明清時期,這枚銀錢又因“朝代更迭”“戰亂頻繁”多次面臨損毀風險,能流傳至今的更是“鳳毛麟角”。 再者,現存記錄印證“稀缺”事實。目前全球公開可查的篆書“泰和重寶”折十型銀錢,僅有三枚有明確記載:一枚藏于中國國家博物館,為20世紀50年代從民間征集所得;一枚藏于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據傳為清代末年流出的皇室藏品;還有一枚為私人藏家所有,僅在2010年的一場頂級拍賣會上短暫亮相,最終以數千萬元的價格成交后便再度“隱身”。其余可能存在的一兩枚,或藏于未公開的私人寶庫,或仍沉睡于未被發掘的古代窖藏中,始終未露真容。 這種“不足5枚”的珍罕性,讓篆書“泰和重寶”銀錢成為了藏界的“終極目標”。有泉友曾感嘆:“收藏古幣一輩子,能親眼見一次篆書泰和銀錢,便已無憾?!逼湔滟F程度,可見一斑。 四、銀質與工藝的雙重巔峰:金代貴金屬鑄幣的技術范本 篆書“泰和重寶”折十型銀錢的價值,不僅在于其書法與稀缺,更在于其銀質材質與鑄造工藝所展現的“技術高度”——它是金代貴金屬鑄幣工藝的“活范本”,為我們還原了800年前金代工匠的高超技藝。 從銀質選材來看,這枚銀錢采用的是“高純度雪花銀”。通過現代檢測技術發現,其含銀量高達95%以上,僅含少量銅、錫等雜質——這種高純度白銀在古代極為珍貴,非皇室無法動用。幣身呈現出溫潤的“雪花白”色澤,歷經800年仍無嚴重銹蝕,僅表面形成一層薄薄的“包漿”,用手摩挲時如觸絲綢,細膩順滑,這正是高純度白銀的“特質”。 從鑄造工藝來看,它采用的是金代最先進的“失蠟法”與“翻砂法”結合的工藝。具體流程為:先以蠟雕刻出錢幣的完整模型(包括錢文、外廓、方孔),再以陶土包裹蠟模制成陶范,加熱使蠟模融化流出,形成中空的鑄型,最后將熔化的白銀注入陶范,冷卻后打破陶范取出錢幣,再進行精細打磨。這種工藝能最大限度地還原錢文的細節——“玉筋篆”的圓潤筆畫、外廓的規整線條、方孔的筆直棱角,都刻畫得精準無誤,沒有絲毫模糊或變形。 尤為難得的是,這枚銀錢的“細節處理”堪稱完美:外廓邊緣經過精細打磨,無任何毛刺;方孔四角線條筆直,無明顯鑄造痕跡;錢文筆畫深淺一致,起筆、收筆處的細微變化都清晰可見。這種“極致精細”的工藝,在古代貴金屬鑄幣中極為罕見,即便與后世明清時期的宮廷造幣相比,也毫不遜色。 金代能達到如此高的鑄幣水平,并非偶然。金代雖為游牧民族建立的政權,但極為重視“學習中原先進技術”,曾多次招募北宋末年的鑄幣工匠為其服務,將中原的鑄幣工藝與自身的貴金屬冶煉技術相結合,最終形成了“金代鑄幣風格”——而篆書“泰和重寶”銀錢,正是這種“技術融合”的巔峰之作。 五、超越錢幣的文化價值:金代“漢化”進程的實物見證 篆書“泰和重寶”折十型銀錢的意義,早已超越了“珍稀錢幣”本身,它更像是金代“漢化”進程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