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宛如佛掌的臺懷之心,便是一座雖不高峻卻與五臺群山交相輝映的小山,宛如世尊說法的靈鷲山,故曰靈鷲峰。而山巔則是五臺黃廟魁首——菩薩頂。
?菩薩頂,國六。因其位于臺懷正中的獨特位置,早在北魏孝文帝時就已創建了真容院。唐宋屢屢重修,規模不斷擴大。明永樂年間有大規模增改,名曰大文殊寺,亦自此開始有菩薩頂俗稱。
??清康熙年間,藏教日盛,遂改為黃廟,達到鼎盛時期,帝王多駐蹕于此,因而碑刻遺存相當豐富。同時,在五臺山黃廟之中,菩薩頂與鎮海寺堪稱兩個魁首,一方面是鎮海寺的章嘉呼圖克圖所統領的黃廟,另一方面則是菩薩頂的扎薩克lama所帶領的黃廟。鎮海寺如今歸于平靜,但菩薩頂依然繁盛非常。
?自顯通寺與羅睺寺之間的山道前往普薩頂,山路蜿蜒卻引人入勝,有移步換景之妙。經過不開放的山西第二批省保圓照寺,便近了忻州市保廣宗寺,可以仰望到菩薩頂的“靈峰勝境”坊。(圖4-5)
??廣宗寺,又稱銅瓦寺,創建于明,現存為清代建筑,二進院落布局。大雄寶殿面寬三間,進深六椽,重檐歇山頂。殿內佛臺上設二層木龕,上、下層各供三尊佛,其上懸有“云嵋”匾一塊。(圖16)
?踏上通往真容院山門的一百零八級臺階,就見到了山門前的四柱七樓三門的“靈峰勝境”木牌樓。可以發現,整座寺院南高北低,后院地勢較低,這種地形在諸多寺院中頗為少見。
??大雄寶殿,面寬、進深各為三間,單檐歇山頂。黃、綠、藍三彩琉璃瓦布頂,前檐置重檐卷棚頂抱廈,正脊中間又置琉璃寶剎。三色琉璃瓦在菩薩頂運用廣泛,頗有特色。殿內存釋迦、彌陀、彌勒三世佛。
?文殊殿亦為三開間殿宇,單檐廡殿頂,四面出廊,均圍以石欄桿。殿前石牌坊有康熙手書五臺圣境(圖7),文殊殿檐中部又名滴水檐,曾經無論四季陰晴均不斷滴水。檐下有蜂窩狀石坑,就是滴水石穿的結果。但這一景觀目前消失已久。
??菩薩頂還堪稱一部活著的清史,歷代清帝均在這里留下筆墨,以五臺山的影響力來處理邊地事務。因而這里存在著諸多漢、滿合璧的石碑,足以見證這里曾經的無上地位。
|
|
來自: hejunwei_yeah > 《祖國風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