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線教師的論文寫作指導中,“問題與目標的契合性” 始終是衡量論文質量的核心標尺。無論是期刊發表的評審環節,還是教學研究成果的認定過程,研究問題的精準度與價值性直接決定了論文的生命力——許多教師的論文止步于初審,并非因研究方法不當或文字表達欠佳,而是陷入了 “無問題”“假問題” 或 “低價值問題” 的困境。前者表現為論文通篇僅進行教學經驗的羅列,缺乏對教育教學現象背后矛盾的深度追問;中者則是提出的問題看似具有研究指向,實則早已形成共識性結論(如 “多媒體教學是否能提升課堂效率”),或無法通過實證研究驗證(如 “如何實現絕對公平的教育評價”);后者則聚焦于無關教育教學核心矛盾的細枝末節,研究成果難以對教學實踐或理論發展產生實質影響。由此可見,培育問題意識、掌握科學提問的方法,是一線教師開啟高質量論文寫作的生命起點。 ![]() 提出有價值的研究問題,絕非偶然的靈感迸發,而是一個融合系統性、批判性與創造性的嚴謹過程。這要求一線教師在寫作前期完成三重能力建構。首先是 “扎根理論” 的系統性梳理能力。教師需圍繞教學實踐中初步感知的困惑,通過文獻檢索、理論學習等方式,系統掌握該領域已有的研究成果 —— 既要明確當前學界已解決的問題、形成的共識,也要厘清尚存爭議的焦點、未被覆蓋的空白,避免陷入 “重復研究” 的誤區。例如,當教師關注 “雙減背景下作業設計” 這一主題時,需先梳理現有研究中關于作業分層設計、跨學科作業等方面的成果,再從中尋找未被深入探討的細分方向,如 “農村小學低年級實踐性作業的實施困境與優化策略”。 其次是 “立足實踐” 的批判性觀察能力。一線教師最核心的優勢在于擁有豐富的教學場景體驗,但若僅停留在 “經驗總結” 層面,難以提煉出具有研究價值的問題。這就需要教師以批判性思維審視日常教學中的 “習以為常”:為何同一教學方法在不同班級效果差異顯著?學生在某個知識點上反復出錯的深層原因是教學邏輯問題還是認知規律差異?政策落地過程中遇到的阻力是執行層面的偏差還是制度設計的適配性問題?這種從 “現象描述” 到 “矛盾追問” 的轉變,是將教學經驗升華為研究問題的關鍵一步。例如,某教師發現 “學生課堂發言積極性隨年級升高而下降”,通過批判性分析,意識到這一現象不僅與學生心理發展有關,還涉及課堂評價機制、教學互動模式等多重因素,進而提煉出 “初中課堂沉默現象的歸因分析與破解路徑” 這一研究問題。 ![]() 最后是 “面向未來趨勢” 的創造性預判能力。研究問題的價值不僅在于解決當下的實踐困境,還需具備一定的前瞻性,能夠呼應教育發展的趨勢、滿足未來教學的需求。這要求教師關注教育政策導向、學科發展動態、技術變革趨勢等外部因素,思考這些變化可能為教學實踐帶來的新挑戰、新機遇。例如,隨著人工智能技術在教育領域的應用,教師可前瞻性地探討 “AI 助教在個性化輔導中的角色定位與倫理邊界”“智能測評系統對教師教學決策的支持與局限” 等問題,這類問題既貼合技術發展趨勢,又能為未來教學實踐提供理論參考,自然具有較高的研究價值。 當教師通過上述過程,最終確定一個 “清晰、聚焦、有意義、可研究” 的問題時,便為高質量論文寫作奠定了堅實基石。所謂 “清晰”,是指問題的表述需明確具體,避免模糊寬泛,如將 “如何提升語文教學質量” 細化為 “基于核心素養的初中議論文寫作教學策略研究”;“聚焦” 則要求問題范圍適中,既不過于宏大導致研究無法深入,也不過于瑣碎導致價值有限,例如 “小學數學計算能力培養策略” 比 “中小學數學教學優化” 更具聚焦性;“有意義” 強調問題需兼具實踐價值與理論價值 —— 實踐價值體現為研究成果能解決教學中的實際問題,提升教學效率或質量;理論價值則體現為能豐富相關領域的理論體系,或為后續研究提供新的視角;“可研究” 則是指問題需具備現實可行性,研究者需綜合考慮自身的研究能力、可獲取的研究資源(如樣本、數據、時間等),選擇在現有條件下能夠完成的研究課題。 更為重要的是,優質的研究問題將貫穿論文寫作的始終:在文獻綜述環節,問題指引著理論梳理的方向;在研究設計環節,問題決定了研究方法的選擇(如量化研究、質性研究或混合研究);在數據分析環節,問題為結論提煉提供了判斷標準;在討論與建議環節,問題則明確了研究成果的應用場景與推廣價值。可以說,研究問題不僅是論文寫作的 “起點”,更是貫穿全程的 “主線”,其質量直接決定了論文最終的貢獻度與影響力—— 一個有價值的研究問題,即便研究過程中方法略有瑕疵,仍可能為學界提供新的思路;而一個無價值的研究問題,即便后續寫作再完善,也難以產生實質的學術價值或實踐意義。 ![]() 對一線教師而言,培育問題意識、掌握科學提問的方法,不僅是提升論文寫作水平的關鍵,更是實現 “從經驗型教師向研究型教師” 轉變的核心路徑。當教師能夠在日常教學中主動提問、在理論學習中深入追問、在實踐探索中創新設問時,論文寫作便不再是 “任務式的負擔”,而是成為總結教學經驗、解決實踐困境、推動專業成長的重要載體。因此,一線教師在論文寫作前,應將更多精力投入到研究問題的打磨中,以 “問題” 為導向,讓論文真正成為連接教學實踐與理論研究的橋梁,為教育事業的發展貢獻來自一線的智慧與力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