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閱讀(72分) (一) 閱讀Ⅰ (本題共5小題, 19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5題。 “五千年中華文明”在中國人的認知里根深蒂固。這種觀念的塑造,很大程度上源于1979年出版的國民兒童讀物《上下五千年》。然而一百年來,“五千年中華文明”始終面臨著科學的審視。尋找切實可信的中華文明之源,成為數代學人的情結和使命。世紀之交,中華文明探源工程以前所未有的20個學科、400多位學者的力量,研究提出了中華文明起源的大脈絡。中華文明探源工程首席專家王巍將結論概括為:距今萬年奠基,8000年起源,6000年加速,5000 多年進入文明社會,4300年中原崛起,4000年王朝建立,3000年王權鞏固,2200年統一多民族國家形成。這個結論對延續百年的爭論做出了初步解答。針對探源工程形成的關于文明的認識,以及存在的一些爭議,王巍接受了《中國新聞周刊》專訪。 記者:20年文明探源工程在整個中國考古行業發展中有怎樣的重要性? 王巍:探源工程20年是中國考古發生巨大變革的時期,也是一個最好的時期。我們的目標聚焦在中華文明起源、形成、發展這個超大型的課題,聚焦在多元一體格局的形成和統一多民族國家形成的基礎。原來往往是一個遺址、一類器物的研究,但有一個大的工程引領之后,每個遺址都有一個共同的大目標,也有自己的小目標。另外一點,我們進行文明研究,不能不研究外來文明因素,這就要關注其他文明。我們試圖提出中國方案的時候,要兼顧其他文明;我們與世界文明進行比較研究的時候,更要了解其他文明。所以我們將研究視野擴展到世界,推動了中國考古“走出去”。最近10年,我國已有30多支隊伍到20多個國家開展考古工作,大大擴展了國際視野,提升了中國考古學的國際影響力。我覺得這20年,尤其最近10年,應該說中國考古學迎來了真正的黃金時代。 記者:你在總結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形成的認識時,區分了文明的“起源”和“形成”階段,認為中華文明起源在8000年前,形成于5000多年前,這對“五千年中華文明”的說法做了新的闡釋和補充。8000年前發生了什么? 王巍:距今8000到6000年是全球范圍的氣候大暖期。距今8000年前淮河上游河南舞陽賈湖遺址的先民已經掌握了種植水稻、飼養家豬、釀酒、制作綠松石器的技術,還發明了可以演奏樂曲的七孔骨笛。在賈湖和內蒙古赤峰興隆洼等遺址,出現極少數規模較大、隨葬玉器或綠松石器的墓葬,說明社會已經開始出現分化的端倪,開啟了文明起源的進程。這次我們提出一對重要的概念,就是文明起源和文明形成。中華5000年文明并非虛言,是歷史的真實,但一些學者和社會人士也提出,中華文明不止5000年,8000年前賈湖遺址的龜甲上已經有契刻符號,還用骨笛演奏音樂,這難道不是文明嗎?我們意識到,必須澄清模糊認識。所以我們現在說的是文明的起源、形成、發展,把“形成”專門提出來,就是5000年前。相對來說,大家對起源階段的認識比較模糊,但把形成階段單獨區分出來就比較明確了。探源工程目前為止聚焦的還是距今5500~3500年時間段,最重要的觀點,就是5000多年前進入文明社會,這是關鍵的關鍵。但文明不是某一天突然形成的,是8000年起源、6000年加速,逐步發展的結果。 記者:中華文明的起源和形成,有一個從多元走向一體的過程。現在大力強調中華文明的統一性,是否會壓制對于多元性的闡釋? 王巍:不會。多元和一體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而且中華文明起源階段的多元,與中華文明形成階段的一體是前后相繼、交融共生的階段。各個地區文明化進程的研究,不就是研究各地文明的多元性嗎?探源工程實施之前,很多地方大提“滿天星斗”,都強調自己的特殊性,強調自己的貢獻,往往“一體”有被忽視的傾向,甚至有人不承認中原的中心和引領作用,所以我們當然要針對這個大力強調“一體”。比如說三星堆,它的特殊性不可置疑地擺在那兒,但它也是多元一體的中華民族重要組成部分,這個“一體”方面往往被忽略了,看到的都是它的特殊性。兩個方面不可偏廢。現在我們說的一體化,實際上是在各地區文明有各自特點、相互聯系的基礎上,在夏商周時期形成了一體化的趨勢。并不是說中原始終是最先進的,這跟原來的觀點有質的區別。 記者:某些地方一直以來有一種趨勢,把一些考古遺址與神話傳說對應起來。比如三皇五帝、堯舜禹的傳說,為他們尋找故鄉、傳說地點等等,將這種非學術的比附也當作對文明的探尋,怎么看待這種現象? 王巍:應該從考古的實際資料出發,做好本地文化發展的序列,以及文明起源、形成、發展進程的研究。但與此同時,古史傳說、民間傳說應該可以作為重要的參考。原來被認為不可信的傳說,被越來越多的考古發現證明不是虛無縹緲的,至少其中有一些歷史的影子。當然必須要以考古證據來驗證。比如山西襄汾的陶寺遺址,在4300~4100年前的晉南,出現了一系列王權的證據,甚至有觀測時令節氣的觀象臺。這跟《尚書·堯典》的記載是十分吻合的。所以我們認為很有可能就是堯的都城,因為時間、空間、規模、性質、內涵等方面都高度吻合。再比如山西運城夏縣師村遺址,發現了6000多年前石雕和陶制的蠶蛹。當地有很多嫘祖的傳說,傳說嫘祖是黃帝的妻子,發明了養蠶繅絲。在嫘祖傳說非常盛行的地方,確實出現了6000多年前的石雕、陶制蠶蛹,恐怕不能完全用偶然來解釋,最起碼是一個重要的線索。所以五帝時代絕不是虛無縹緲的,我們的任務就是通過考古發掘來驗證、辨析。不能一概以古史傳說代替歷史,也不能一概否認。我們的任務不是用考古發現去“證實”古史傳說,而是要以考古發現去“檢驗”古史傳說,分析其中包含的歷史信息。 (摘編自2022年8月22日《中國新聞周刊》) 1.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3分) A.“五千年中華文明”的說法是由1979年出版的國民兒童讀物《上下五千年》一書提出的,這一說法在中國人的認知里面根深蒂固。 B.探源工程以“距今萬年奠基”“2200年統一多民族國家形成”等八個時間節點,重新梳理了中華文明史,平息了百年的學術爭議。 C.探源工程實施之前,很多地方大提自己的特殊性和貢獻,甚至忽略了中原的領先地位,所以王巍特別強調中原的中心和引領作用。 D.陶寺遺址出現了一些王權的證據,在時空、規模、內涵等方面與《尚書·堯典》的記載高度吻合,可為“堯都說”提供考古支撐。 2.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的分析和評價,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記者以質疑方式進行發問,王巍以辨析概念、史料佐證等方式回答,形成“質疑——澄清”的對話關系。 B.探源工程把中國文明與世界文明進行比較研究,彰顯出中國學者的全球化視野與開放、包容的學術立場。 C.文中多處運用舉例論證,通過列舉陶寺的觀象臺、師村陶制蠶蛹等實例,增強了論述的可信度與說服力。 D.文本結尾處使用否定詞“不能……也不能……”和關聯詞“不是……而是……”使表達縝密、觀點明確。 3.下列說法,符合文本“以考古發現去'檢驗’古史傳說”觀點的一項是(3分) A.二里頭遺址的多網格式布局、大型宮殿基址和青銅禮器群證實了其為夏朝的都城。 B.河南登封市啟母闕上的大禹化熊圖,刻畫了大禹治水場景,為大禹治水提供佐證。 C.陜西平利縣女媧山傳說是女媧補天的發源地,山上的女媧廟遺址印證了補天傳說。 D.三皇五帝的傳說主要流傳于夏商周之后的文獻中,如《史記》等書中就多有記載。 4.有人在微博中寫道:“賈湖骨笛證明中華文明八千年。”請結合材料對這一觀點加以評析。(4分)
5.某地建設“中華文明主題公園”,擬根據下圖建造“從多元走向一體”的主題雕塑。請根據材料分析該雕塑的設計思路。(6分) (二)閱讀Ⅱ(本題共4小題,16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6~9題。 清甜的桑葚 劉建超 馬昭理陪著大姨走在老街青石板路上,鞋底碾過歲月磨出的凹痕,心里像揣著塊浸了水的棉絮,沉得發慌。老街自古就是商賈聚集之地。自從東漢建都以來,老街便成了溝通四方的物流集散地。隋煬帝在位時頒布詔書,萬家商賈大戶遷入古都,老街則又成了古都最為繁華的地界。古都地處黃河流域,桑蠶絲織得天獨厚。站在街角老槐樹下,仿佛還能聽見駝鈴撞碎晨霧,看見桑蠶吐出的銀絲纏繞著半個天下。老街人說起往事,總愛拍著胸脯炫耀:“古代的絲綢之路知道不?那就是從咱老街走出去的。” 大姨住在鄉下,平日里很少進城,如果進城,最多也就是去縣城里轉一轉,這次來,是專門為了轉老街上的集市。 馬昭理給大姨買了瓶酸奶,說,老年人多喝點酸奶,補充鈣和氨基酸,有益健康。 大姨面帶一絲苦笑,雙眼緊盯著馬昭理,慢慢地說,現在的人生活條件好了,喝牛奶喝羊奶,還喝啥駱駝奶。天底下最好的奶就是母乳。沒有喝過母乳長大的孩子啊,喝再多牛奶羊奶,也補不齊母子之間的那份恩情。 馬昭理立馬聽出來了,大姨這是在敲打他。馬昭理母親生他時難產,折騰了一天一夜,馬昭理在千難萬險之中來到了這個世上,而他的母親卻永遠地閉上了眼睛。 父親臉上掛著淚,抱著餓得嗷嗷哭叫的馬昭理,來到了大姨家。 大姨剛生了孩子沒幾個月,奶水足。大姨二話不說,就開始給馬昭理喂奶。馬昭理雖然臉上掛滿淚水,但立馬止住了哭聲。 大姨的兒子雷石磙比馬昭理大三個月。父親每過十天半月就要給大姨送些雞蛋、紅糖、大棗等補養的東西,畢竟把自己的孩子交給別人喂養,心里總是不熨帖的;再加上人家也有孩子需要喂養,父親心里也實在過意不去。那日,父親在門外聽到哭聲,他剛一走進院子,就聽到大姨對哭著的雷石磙說,別哭,石磙,先緊著弟弟吃,你是哥哥,不爭。還是幼兒的雷石磙哪里能聽懂這些,只是扯著嗓子一個勁兒地放聲大哭。 父親是抹著眼淚回去的。在馬昭理懂事之后,父親曾經多次不無感慨地說,等我老了,你可以不孝敬我,但你要一輩子孝敬你大姨。馬昭理可勁兒地點頭。 馬昭理看著大姨混雜著白發的頭頂,眼睛潮潮的。 桑葚,新鮮的桑葚嘍,賣桑葚—— 聽到小販的叫賣聲,大姨的眼睛一亮,來到了小販攤前。兩只竹籃里盛滿了粒大晶瑩、讓人垂涎欲滴的紫色桑葚。 大姨問了價錢,說,老街也能吃到新鮮便宜的桑葚呢。 小販說,也就是今年才敢來老街做生意啊。以前“雷老虎”在老街霸道得很,來老街都得給他交保護費,動不動就辱罵毆打,還經常強行收你的東西。 旁邊賣菜的大媽說,誰說不是啊,俺賣菜都得從“雷老虎”那里進貨,菜不新鮮,價格又高。去年俺大伯家里種的蘿卜多,俺就幫著他賣點,結果被“雷老虎”知道了,他立馬氣沖沖地趕來,掀翻了俺的菜攤子,還把俺當家的給打傷了。要不是公安局新來個局長,這日子可就沒法過了。 大姨聽了他們的議論,臉上露出了非常尷尬的神情,自言自語說,哎,自作孽啊。 大姨稱了些桑葚,挑出了一顆最大最紫的,遞到馬昭理嘴里,說,嘗嘗,是不是你們小時候的味道? 馬昭理細細地咀嚼著,甘甜的往事又回到了眼前。 馬昭理和雷石磙自小一起長大。雷石磙五大三粗,虎里虎氣,大大咧咧,對啥都不在乎。馬昭理長得相對瘦弱,略顯文靜,動不動就流眼淚。雷石磙說,你這人心太軟,長大成不了事。男子漢大丈夫,就得鳳鳳火火闖九州。 馬昭理和雷石磙有一個共同的愛好,都喜歡吃桑葚。 村頭瞎老漢的菜園子里有棵老桑樹,每年桑樹掛果,村里的孩子就會惦記著滿樹紫溜溜的桑葚。馬昭理和雷石磙也架不住誘惑,圍著園子一遍一遍地轉。瞎老漢其實并不瞎,只是視力不濟,戴個圓片子眼鏡,鋪個涼席,就躺在那棵高大的老桑樹底下,手里拿著根長竹竿,聽到動靜之后就拿起竹竿子掃。雷石磙鉆過竹籬笆,悄悄地爬上樹,把一大堆又大又紫的桑葚掐下來,全都放進背心里。瞎老漢覺察到了,拿竹竿子一掃,雷石磙跳下樹,崴了腳,一瘸一拐拉著馬昭理就跑。 雷石磙坐在河邊泡著腳,從背心里掏出桑葚給馬昭理吃。馬昭理看著雷石磙紅腫的腳腕子,眼睛一紅,止不住地哭了起來。 雷石磙說,這點傷算啥?不礙事。你就是淚窩子淺,遇事兒就哭,成不了大事。 兩人高中畢業之后,馬昭理上了大學,還是公安大學。雷石磙開始在老街倒騰蔬菜,漸漸地在老街鋪張開了,他力大無比,兇猛異常,老街一帶的人都叫他“雷老虎”。 大姨把桑葚全都放到了馬昭理的手里,悄聲地說,昭理啊,你這剛上任的新官,三把火一定要燒得穩穩的,旺旺的,要燒得讓老百姓心里舒服安穩。石磙違法亂紀,禍害百姓被抓了,這是他自作孽。我老了,實在管不了他啊。昭理啊,你說,一奶喂養出來的兩個孩子,咋做人的差距就這么大呢?好了孩子,大姨不多說了。你安心工作,不用惦記大姨,大姨這就回村了,要是政策允許啊,你就把這桑葚帶給石磙。告訴石磙,好好的,重新做人,大姨還認他這個兒。 馬昭理望著大姨蹣跚的背影,滿頭花白的頭發,眼睛又潮了。 半個月前,剛剛上任的馬昭理帶隊,抓獲了以雷石磙為首的欺行霸市的惡勢力。 (有刪改) 6.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文本開頭詳細介紹老街歷史,從東漢的物流集散地到隋煬帝時的繁華地界,及其與絲綢之路的關聯,交代了故事背景,意在表現老街的今不如昔。 B.大姨說“天底下最好的奶就是母乳”,語言樸實卻暗含深意,既表明她對親情的珍視,也暗含她對馬昭理的提醒:任何時候都不能忘記養育之恩。 C.文中插敘馬昭理的身世和大姨無私養育他的情節,進一步交代了他們之間的親情關系,由此更加凸顯馬昭理抓捕大姨兒子的剛正不阿、不近人情。 D.文中寫馬昭理“眼睛潮潮的”“眼睛又潮了”,兩處細節內涵豐富,展現了馬昭理當時復雜的內心世界,使人物形象更加立體,情感更真摯動人。 7.關于文本中“桑葚”這一物象,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桑葚觸發了馬昭理對甘甜的童年往事的回憶,同時也是貫穿全文的線索。 B.童年時雷石磙偷來的給馬昭理吃的桑葚,見證他們二人深厚的兄弟情誼。 C.大姨囑托馬昭理帶給雷石磙的桑葚,寄托了親情對犯錯者的感召與喚醒。 D.“清甜的桑葚”意蘊豐富,既指物質的美味,也寓意人與人的美好情感。 8.雷石磙被抓獲之前,文中多處設有伏筆,暗示其被抓的結局,請找出四處。(4分)
9.簡要分析大姨在轉老街集市時的心理變化過程。(6分)
(三)閱讀Ⅲ(本題共5小題, 22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題。 材料一: 凡戰,若敵人居近草莽,營舍茅竹,積芻聚糧,天時燥旱,因風縱火以焚之,選精兵以擊之,其軍可破。法曰:“行火必有因。” 漢靈帝中平元年,皇甫嵩討黃巾,漢將朱雋與賊戰,敗,賊遂圍嵩于長社。賊依草結營,會大風。嵩敕軍束苣乘城,使銳卒間出圍外,縱火大呼,城上舉燎應之,嵩因鼓而奔其陣,賊驚亂奔走。會帝遣曹操將兵至,合戰大破之,斬首數萬級。 (節選自《百戰奇略·火戰》) 材料二: 武王問太公曰:“引兵深入諸侯之地,遇深草蓊穢,周吾軍前后左右,三軍行數百里,人馬疲倦休止。敵人因天燥疾風之利,燔吾上風,車騎銳士,堅伏吾后,吾三軍恐怖,散亂而走,為之奈何?” 太公曰:“若此者,則以云梯、飛樓,遠望左右,謹察前后。見火起,即燔吾前,而廣延之,又燔吾后。敵人若至,則引軍而卻,按黑地而堅處。敵人之來,猶在吾后,見火起,必遠走。吾按黑地而處,強弩材士,衛吾左右,又燔吾前后。若此者,則敵不能害我。” 武王曰:“敵人燔吾左右,又燔吾前后,煙復吾軍,其大兵按黑地而起,為之奈何?” 太公曰:“若此者為四武沖陣強弩翼吾左右其法無勝亦無負。” (節選自《六韜·火戰》) 材料三: 孫子曰:凡火攻有五,一曰火人,二曰火積,三曰火輜,四曰火庫,五曰火隊。行火必有因,煙火必素具。發火有時,起火有日。時者,天之燥也;日者,月在箕、壁、翼、軫也。凡此四宿者,風起之日也。 凡火攻,必因五火之變而應之。火發于內,則早應之于外。火發兵靜者,待而勿攻,極其火力,可從而從之,不可從而止。火可發于外,無待于內,以時發之。火發上風,無攻下風。晝風久,夜風止。凡軍必知有五火之變,以數守之。 夫戰勝攻取,而不修其功者兇。故曰:明主慮之,良將修之。非利不動,非得不用,非危不戰。主不可以怒而興師,將不可以慍而致戰;合于利而動,不合于利而止。怒可以復喜,慍可以復悅;亡國不可以復存,死者不可以復生。故明君慎之,良將警之,此安國全軍之道也。 (節選自《孫子兵法·火攻篇》) 10.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將正確答案序號寫在答題卡相應位置,每寫對一處給1分,超過三處不給分。(3分) 若此①者②為四武③沖陣④強弩翼吾⑤左右⑥其法⑦無勝亦無負。 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其軍可破,被動句,與《鴻門宴》“若屬皆且為所虜”的句式相同。 B.因,趁機,與《燭之武退秦師》“因人之力而敝之”的“因”意義不同。 C.卻,撤退,與《諫逐客書》“卻賓客以業諸侯”的“卻”用法相同。 D.具,準備、備辦,與《促織》“成妻具資詣問”的“具”意義相同。 12.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在討伐黃巾軍的行動中,漢將朱雋被打敗,皇甫嵩被圍困,處于不利的局面,但是皇甫嵩明察敵情,抓住時機,運用火攻策略扭轉了戰局。 B.太公認為,遇敵火攻應借助云梯飛樓瞭望,見火起就在軍隊前后放火開辟黑地,敵軍來攻就堅守黑地,以強弩護兩翼并持續放火攻擊敵人。 C.孫子認為,軍隊必須熟知不同火攻情況下的具體應對策略,并強調打了勝仗、攻取土地后,要及時鞏固勝利果實,否則就會造成嚴重后果。 D.材料三強調無論是國君還是將帥都要認真對待軍事行動,不能因為個人一時不高興就輕易發動戰爭,要權衡利弊、考慮清楚之后再做決定。 13. 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8分) (1) 會帝遣曹操將兵至,合戰大破之,斬首數萬級。
(2) 故明君慎之,良將警之,此安國全軍之道也。
14.三則材料都論及火攻,但論述側重點不同,請簡要分析。(5分)
(四)閱讀Ⅳ(本題共2小題, 9分) 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15~16題。 鄭子憲西齋 王安石 漫構軒窗意亦深,滔滔浮俗倦登臨。 詩書千載經綸志,松竹四時蕭灑心。 曉枕一容春夢到,夜燈唯許月廢臺。 邑子從今夸勝事,豈論王謝世稱才。 [注]此詩作于王安石退隱期間。 15.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友人西齋的軒窗看似隨意構筑,詩人卻感覺其意境深遠。 B.“倦登臨”直抒胸臆,表達詩人對喧囂浮躁世俗的厭倦。 C.頸聯實寫詩人在西齋一天內早晚的活動,充滿生活情趣。 D.尾聯用典,贊美西齋主人的品格才能遠遠勝過王謝世家。 16.頷聯展現出詩人怎樣的思想境界?請簡要分析。(6分)
(五)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1小題, 6分) 17. 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暑假里小明打卡勝地洞庭湖時興奮地說:“杜甫《登岳陽樓》里'_,_’這兩句,把洞庭湖的恢宏氣象描寫得淋漓盡致!” (2)在參觀航空博物館時,王老師引用蘇洵《六國論》中“_,_”兩句來稱贊首代航天人篳路藍縷的開拓精神。 (3) 與右圖內容相契合的古詩文名句,可以是“_,_”。 二、語言文字運用 (18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題。 ①中國章回小說發展到明清時期達到鼎盛,②其回目形式獨特,③語言精妙,④使讀者深入了解小說世界打開了一扇門,⑤是解讀明清章回小說的重要切入點。⑥研究明清章回小說回目形式的美學建構和敘事功能,⑦有助于透徹理解明清章回小說的文化內涵有益。 回目的美學建構包含形式美和詩性美,這為小說敘事打下了良好基礎。回目語言對仗工整、平仄協調,可吸引讀者關注回目傳達的敘事信息;詩性美則是以凝練的語言精準概括情節,通過營造意境,使讀者在接觸回目時就能感受小說的情感基調,為小說敘事營造好氛圍。《紅樓夢》第二十七回里“滴翠亭楊妃戲彩蝶,埋香冢飛燕泣殘紅”這一回目,對仗極為工整,“滴翠亭”與“埋香冢”是地點相對,“楊妃戲彩蝶”跟“飛燕泣殘紅”是人物行為和場景相對,且平仄協調,讀著順口,單從形式上就能吸引讀者目光。它凝練地概括了寶釵撲蝶、黛玉葬花的情節,“戲”“泣”二字把人物狀態展現得活靈活現。“滴翠亭”透著明快,“埋香冢”含著哀傷,營造出不一樣的意境。________。 回目并非形式上的裝飾,還有敘事功能。回目對情節進行了高度概括,使其成為引導讀者閱讀的重要工具。讀者在未讀正文時,就對故事有了預期,從而增添了閱讀的趣味性和層次感。主題暗示和人物形象塑造功能也使回目與小說的深層內涵()。《三國演義》第六十六回回目的上半句“關云長單刀赴會”,預敘了關羽獨自前往東吳赴會的情節,讓讀者提前知道關鍵事件,好奇關羽在東吳會怎樣應對各種危機。這一回目彰顯了關羽的英勇無畏,暗合了小說的忠義主題。 明清章回小說的回目有著獨特價值:在美學上,對仗和平仄的運用體現出形式美,凝練的語言賦予回目詩性美;在敘事功能上,回目既能概括情節、暗示主題、塑造人物,又能推動故事發展。二者的相互作用,使小說形成獨特的藝術特色。 18.文中第一段有兩處表述不當,請指出其序號并做修改,使語言準確流暢,邏輯嚴密。可少量增刪詞語,不得改變原意。(4分)
19.下列填入文中橫線處的句子,銜接最恰當的一項是(3分) A.這有助于讀者理解寶釵的活潑、黛玉的多愁善感,為理解回目內容搭了橋。 B.這有助于讀者理解黛玉的多愁善感、寶釵的活潑,為理解回目內容搭了橋。 C.這為理解回目內容搭了橋,有助于讀者理解黛玉的多愁善感、寶釵的活潑。 D.這為理解回目內容搭了橋,有助于讀者理解寶釵的活潑、黛玉的多愁善感。 20.填入文中第三段括號內的詞語,不恰當的一項是(3分) A.不可分割 B.絲絲入扣 C.密不可分 D.息息相關 21.請根據材料,從小說《祝福》《百合花》中任選一篇,為其寫一則回目,每句不超過12個字。(4分)
22.論文寫作常通過解決一個個緊密關聯的問題來完成。請寫出四個問句,作為本文的寫作提綱。(4分)
三、寫作(60分) 23.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60分) 歲月以相同的方式經過每個人,每個人卻以不同的方式經過歲月,留下不同的痕跡。 以上材料引發了你怎樣的聯想和思考?請寫一篇文章。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參考答案 1. D [解析]A項“五千年中華文明”這一說法由《上下五千年》一書提出錯,B項“平息了百年的學術爭議”錯,C項“所以王姚特別強調中原的中心和引領作用”錯。 2. A [解析]“以質疑方式進行發問”“'質疑——澄清’的對話關系”錯。 3. B [解析]A項“證實了”錯,C項女媧廟遺址無法印證補天傳說,D項屬于文獻記載,非考古發現。 4.①該觀點有一定的合理性,賈湖骨笛可以證明8000年前中華文明的存在;②但又具有片面性,模糊了文明“起源”“形成”等階段,8000年前只是中華文明的“起源”階段。 【評分標準】4分。每點2分,意思對即可。 5.①雕塑中多根圓柱代表不同中華各地不同文明,寓意中華文明起源階段的多元性;②雕塑的上部是昂首騰飛的巨龍,寓意中華文明的統一性;③雕塑中的圓柱由龍身盤踞交織相連,寓意各地區文明在各有特點、相互聯系的基礎上,交融共生,最終形成一體化文明。 【評分標準】6分。每點2分,意思對即可。 6. D [解析]A項“意在表現老街的今不如昔”錯,B項“暗含她對馬昭理的提醒”錯,C項“不近人情”錯。 7. A [解析]“貫穿全文的線索”錯。 8.①雷石碳小時候性格大大咧咧、虎里虎氣、對啥都不在乎。②雷石碳在老街倒騰蔬菜,力大無比,兇猛異常,被稱為“雷老虎”。③雷石碳在老街收保護費、打人掀攤,導致攤販不敢在老街做生意。④公安局新來了局長。 【評分標準】4分。每點1分,意思對即可。 9.①不理解與埋怨。大姨哺育了馬昭理,馬昭理卻抓了大姨的兒子,大姨對此不理解,“敲打”馬昭理。②尷尬與愧疚。聽到小販和賣菜大媽講述雷石碳的惡行,大姨神情尷尬,對兒子的行為感到愧疚。③理解與期待。大姨囑托馬昭理,表達了對馬昭理公正執法的理解和對兒子改過自新的期待。 【評分標準】6分。每點2分,意思對即可。 10.②④⑥ [解析]原文標點:若此者,為四武沖陣,強弩翼吾左右,其法無勝亦無負。 【評分標準】每寫對一處給1分,寫四處及以上不得分。 11. C [解析]用法不相同。 12. B [解析]“以強弩護兩翼并持續放火攻擊敵人”錯。 13.(1)恰好漢靈帝派曹操率領援軍趕到,(與皇甫嵩)合力作戰,大敗賊軍,斬殺士兵數萬人。 【評分標準】4分。會:恰好;將:率領;破:擊敗。每點1分,句意1分,意思對即可。 (2)所以明智的君主應慎重地對待這個問題,優良的將帥應該警惕這個問題,這是安定國家和保全軍隊的方法。 【評分標準】4分。慎:慎重,謹慎;警:警惕;全軍:保全軍隊。每點1分,句意1分,意思對即可。 14.①材料一側重論述火攻所需的條件和實戰效果;②材料二側重論述應對火攻的具體方法;③材料三側重論述火攻的五種類型及應對策略。 【評分標準】5分。答出1點2分,2點4分,3點5分,意思對即可。 參考譯文: 材料一: 大凡作戰,如果敵人駐扎在靠近草木叢生的地帶,用茅竹搭蓋營舍,囤積馬草和糧食,(如遇)燥熱干旱天氣,就可借助風力放火焚燒它,選派精銳部隊進攻它,敵人便可以被打敗。兵法說:“實施火攻必須具備條件。” 東漢靈帝中平元年,皇甫嵩進討黃巾軍,漢將朱雋與敵人交戰而失敗,敵人于是在長社包圍了皇甫嵩。敵軍靠近草木地帶安營扎寨,正趕上刮大風。皇甫嵩便命令部隊捆好火把登上城墻,派精銳士卒偷偷越出包圍圈,在城外放火并狂呼大叫,城上的漢軍則點燃火把策應,皇甫嵩乘機擊鼓(率軍)出城,直奔敵人營陣沖殺過去,敵人驚慌混亂,四散逃跑。恰好漢靈帝派曹操率領援軍趕到,(與皇甫嵩)合力作戰,大敗賊軍,斬殺士兵數萬人。 材料二: 武王問太公說:“領兵深入敵國境內,遇到茂密的草叢樹木,圍繞在我軍前后左右,我軍已行軍數百里,人馬困乏疲憊,需要宿營休息。(這時),敵人利用天氣干燥,風聲疾速的有利條件,在我上風口放火,(又派)車騎銳士埋伏在我軍后面,我方三軍恐怖,散亂逃跑,對此應該怎么辦?” 太公答道:“像這種情況,應該借助云梯、飛樓,登高瞭望,仔細觀察前后左右的情況。發現敵人燒起大火,就立即在我軍前方放火,并且擴大焚火面積,同時又在我軍后面放火(以便燒出一塊黑地)。若是敵人前來進攻,我就率領軍隊撤退,到(這塊燒光草木的)黑地上堅守。前來進攻的敵人,此時落在我軍后面,看到火起,必定退走。我軍在黑地堅守,以強弩材士掩護左右兩翼,并繼續放火燒掉我前后的草地。像這樣,敵人就不能加害我們。” 武王問:“敵人既在我左右放火,又在我前后放火,濃煙覆蓋了我軍,而敵人的大軍突然向我據守的黑地發起進攻,對此應該怎么辦?” 太公答道:“遇上這種情況,應當把我軍結成四或沖陣的戰斗隊形,以強弩掩護左右兩翼。這種辦法雖然無法取勝,但也不會失敗。” 材料三: 孫子說:火攻形式有五種,一是火燒敵軍士卒,二是火燒敵軍糧草,三是火燒敵軍輜重,四是火燒敵軍倉庫,五是火燒敵軍運輸設施。實施火攻必須具備條件,火攻器材必須在平時就準備好。放火要看準天時,起火要選好日子。天時是指氣候干燥;日子是指月亮行經箕、壁、奚、軫四個星宿位置的時候。凡是(月亮)經過這四個星宿的時候,就是起風的日子。 大凡火攻,一定根據五種火攻所引起的情況變化采取相應的應對措施。從敵營內部放火,就要早派兵在外策應。火已燒起敵兵仍鎮靜的,要等待觀察不要急于進攻,待到火勢最旺時,可進攻就進攻,不可進攻就停止。火也可從敵營外部放,不必等待內應,按準確的時機發火就行。火施放在上風,不要從下風進攻。白天風刮久了,夜間就容易停止。大凡軍隊作戰一定要熟悉五種火攻所引起的情況變化,并等候具備火攻的條件。 凡打了勝仗,攻取了土地城邑,而不能鞏固戰果的,會很危險。所以說:明智的國君要慎重地考慮這個問題,賢良的將帥要嚴肅地對待這個問題。不是對國家有利就不要采取軍事行動,沒有必勝的把握就不要用兵,不是處于危急關頭就不要交戰。君主不能因為一時憤怒而發動戰爭,將領也不能因為一時惱怒而命令作戰;符合國家長遠利益就行動,不符合國家長遠利益就停止。憤怒可以轉化為高興,惱怒可以轉化為喜悅,但滅亡了的國家不可能再存在,死人也不可能再活過來。所以明智的君主應慎重地對待這個問題,優良的將帥應該警惕這個問題,這是安定國家和保全軍隊的方法。 15. C [解析]“實寫詩人”錯。 16.①對經世濟民政治抱負的堅守。詩人借西齋的詩書表達對“經綸志”的堅守。②對品格修養與超然心境的追求。松竹喻指詩人堅韌不拔、高潔自持的品格修養,“蕭灑心”體現詩人超然物外的思想境界。 【評分標準】6分。每點3分,意思對即可。 17.(1) 吳楚東南拆 乾坤日夜浮 (2) 暴霜露 斬荊棘 (3)示例一:玉鑒瓊田三萬頃 著我扁舟一葉 示例二:縱一葦之所如 凌萬頃之茫然 示例三:小舟從此逝 江海寄余生 【評分標準】6分。每空1分,錯字、漏字均不得分。 18.序號④修改為:為(給)讀者深入了解小說世界打開了一扇門。 序號⑦修改為:有助于透徹理解清章回小說的文化內涵;或修改為:對透徹理解明清章回小說的文化內涵有益。 【評分標準】4分。每指出并改對一處得2分。 19.A[解析]寶釵的活潑、黛玉的多愁善感對應上文對回目中“滴翠亭”和“埋香冢”的分析。“為理解回目內容搭了橋”收束全段,照應上文觀點。 20. B [解析]與語境不符。 21.示例一:風雪天祥林嫂慘死 大年夜魯鎮人祝福。 示例二:通訊員舍身赴難護群眾 新媳婦獻被舍悲祭英雄。 【評分標準】4分。內容和形式各2分,意思對即可。 22.①明清章回小說回目的研究意義是什么? ②明清章回小說回目的美學建構包含哪些內容? ③明清章回小說回目的敘事功能有哪些? ④明清章回小說回目有何獨特價值? 【評分標準】4分。每點1分,意思對即可。 23. 評分規則 (1) 審題提示 材料由三句話組成,其中“歲月”“相同的方式”“不同的方式”“不同的痕跡”,是審題的關鍵,也是立意的出發點。 (2) 寫作提示 “歲月”可理解為時間、時光;“經過方式”指人在歲月中的選擇、行動、態度等;“痕跡”則是生命留下的價值、影響、意義等。需明確三者的關聯,即面對歲月“相同的方式”,每個人不同的“經過方式”造就不同的“痕跡”。 (3) 高分作文的必備條件 ①符合審題提示和寫作提示的要求; ②能夠正確、全面地理解材料,構建的關系合理、有層次; ③內容較豐富,材料較新鮮; ④分析較深刻,能聯系現實或自身進行寫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