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 宋之以隱士征者四:陳摶、種放、魏野、林逋。夫隱,非漫言者。考其時,察其所以安于隱則其志行可知也。以其行,求其志,以其志,定其品,則其勝劣固可知也。摶之初,非隱者也。唐末喪亂,僭偽相仍,摶棄進士舉,結豪俠子弟,意欲有為。其思復唐祚,與自欲爭衡也,兩不可知,大要不甘為盜竊之朱溫、沙陀之部族屈,而思誅逐之;力不贍,志不遂,退而隱伏,以留目而見澄清之日。迨宋初而其術成矣,中國有天子,而志抑慰矣。閑心云住,其情既定,未有能移之者。而天子大臣又以處軒轅集者待摶,則不知摶也彌甚。但留其所得于化機之一端,傳之李挺之、穆伯長以及邵氏。雖倚于數,未足以窮神化于易簡而歸諸仁義,則抑與莊周互有得失而不可廢也。摶之所用以隱者在此。使其用也,非不能有為于世,而年已垂百,志不存焉,得而強之哉?若種放,則風斯下矣。東封西祀,躡屩以隨車塵,獻笑益工,靦顏益厚;則其始授徒山中高談名理者,其懷來固可知已。世為邊將,不能執干戈以衛封疆,而托術于斯,以招名譽;起家閥閱,抑不患名不聞于黼座,詬誶交加,植根自固,惡足比數于士林邪! (節選自王夫之《宋論》) 材料二: 老子者,楚苦縣厲鄉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孔子適周,將問禮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與骨皆已朽矣,獨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時則駕,不得其時則蓬累而行。吾聞之,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驕氣與多欲,態色與淫志,是皆無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謂弟子曰:“鳥,吾知其能飛;魚,吾知其能游;獸,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為罔,游者可以為綸,飛者可以為矰。至于龍吾不能知其乘風云而上天吾今日見老子其猶龍邪!” 老子修道德,其學以自隱無名為務。居周久之,見周之衰,乃遂去。至關,關令尹喜曰:“子將隱矣,強為我著書。”于是老子乃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終。 (節選自司馬遷《史記·老子韓非列傳第三》) [注] ①軒轅集:唐朝會昌時人。年過數百時,其顏色不衰。唐宣宗嘗問以長生之道,集曰:“撤聲色,去滋味,哀樂如一,德施無偏,自然與天地合德,日月齊明,則致堯舜禹湯之道,而長生久視之術何足難哉。” 10.材料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3 分) 至于A龍B吾不能知C其乘風云而上D天E吾今日見F老子G其猶龍邪 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考,考察,與《石鐘山記》中“而陋者乃以斧斤考擊而求之”中的“考”意思相同。 B.祚,文中指唐朝的國統,與《陳情表》中“門衰祚薄”中的“祚”意思不相同。 C.封,指帝王在泰山上筑壇祭天,與《燭之武退秦師》中“既東封鄭”的“封”意思不相同。 D.為,介詞,替、給,與《鴻門宴》中“為擊破沛公軍”的“為”用法和意思相同。 12.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唐朝末年天下大亂,僭越稱王稱帝者連續不斷,陳摶放棄了繼續進士科舉的打算,想要復興唐室, 和這些割據者爭衡。B.天子大臣們用唐朝皇帝對待軒轅集的方式來對待陳摶,問以養生之道,可見他們太不了解陳摶,不知道他因何而隱居的。 C.種放家世代為守邊的武將,但他未能拿起武器來保衛邊疆,卻假借隱居以求名譽,作者認為不可將其與七大夫相提并論。 D.老子認為君子如果趕上了時運就出仕,若是沒有趕上時運就應該像蓬蒿一樣隨風飄行,所以在周朝衰落時,他選擇隱居。 13.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8分) (1)力不贍,志不遂,退而隱伏,以留目而見澄清之日。(4分) (2)去子之驕氣與多欲,態色與淫志,是皆無益于子之身。(4分) 14.王夫之認為隱士也有優劣高下之分,根據材料一,隱士陳摶、種放孰優孰劣?如果讓王夫之評價老子,他會如何評價?請結合材料二寫出評價依據。(5分) [答案詳解] 10.[答案]BEG [詳解]譯文:但說到龍這種動物,我不知道它乘風駕云飛上青天的情況。我現在所看到的老子,他大概像一條龍吧! 11.[答案]A [詳解]意思不相同,《石鐘山記》中“而陋者乃以斧斤考擊而求之”中的“考”是“敲,敲擊”的意思。 12.[答案]A [詳解]“想要和這些割據者爭衡”錯,原文“其思復唐祚,與自欲爭衡也,兩不可知”,此處把可能有的兩種情況變成確實存在的情況。 13.[答案](1)自己的力量不足,抱負不能實現,就退身隱居,來使自己能活著看到天下澄清的那一天。 (2)摒棄您身上驕傲的神氣和諸多的欲望,(摒棄)不良的神態、臉色和過大的、不切實際的志向,這些對您都沒有益處。 [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評分標準:“贍”,足,1分;“遂”,順利地做到,實現,1分;“留目”,指活著,1分;大意1分。 (2)評分標準:“去”,舍棄,摒棄,1分;“淫”,過多、過甚,這里指過大、不切實際,1分;“無益于子之身”,狀語后置,1分;大意1分。 14.參考答案: 問題一:陳摶優,種放劣(或“種放的風度比不上陳摶”)。(1分) 問題二:老子有真正的隱士風度。(1分)依據:①老子研究道德學問,學說把隱藏自身不追求功名顯達作為最重要的宗旨;②寫下一部五千余字、分上、下兩篇的著作,闡述道德的含義。 [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歸納要點的能力。答對一點給2分,兩點給3分,三點給5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給分。 [挖空練習] 材料一: 宋之以隱士征(征召,此處被動)者四:陳摶、種放、魏野、林逋。夫隱(隱居),非漫言(隨便地說)者。考(考察)其時(時代),察其所以(……的原因)安(安心)于隱則其志行(志向行為)可知也。以(根據)其行,求(探求)其志,以其志,定(確定)其品(品位),則其勝劣固(原本)可知也。摶之初(早年),非隱者也。唐末喪亂,僭偽(僭越偽政權)相仍(頻繁,連接不斷),摶棄進士舉(科舉),結(結交)豪俠子弟,意欲(心想)有為(有所作為)。其思復(恢復)唐祚(國運),與自欲(自己想)爭衡(爭高下)也,兩不可知,大要(大體上)不甘為盜竊之朱溫、沙陀之部族屈(屈服于,被……屈服),而思誅逐(誅殺驅逐)之;力不贍(豐富,充足),志不遂(實現),退而隱伏,以留目(留著眼睛,意思是活著親眼看)而見澄清(指天下清明)之日。迨(等到)宋初而其術成(指養生之術成功)矣,中國(中原)有天子,而志抑慰(抑,抑制、收斂,可理解為人們的志向不再因亂世而躁動,趨于平穩;慰,安慰、安心”,二者并列,表達 “既有所收斂,又感到安心” 的雙重含義)矣。閑心(閑淡之心)云住(住在山水云霧之中),其情(心情)既定,未有能移(改變)之者。而天子大臣又以處(相處,對待)軒轅集(唐代道士,生卒不詳。唐武宗喜好神仙長生之術,召見軒轅集等人。宣宗即位后,將其流放到嶺南羅浮山,后又召至長安,向他詢問長生之術。他聲稱年過數百,顏色不衰,又能役毒龍猛獸,有分身術,善為人療除疾病)者待(對待)摶,則不知(理解,了解)摶也彌(更加)甚。但(只)留其所得于化機(事物轉化的樞機)之一端(方面,部分),傳之李挺之、穆伯長以及邵氏。雖倚(依賴)于數(數理),未足以窮(窮盡)神化(事物的神妙變化)于易簡(簡易)而歸諸(兼詞,之于)仁義,則抑(還是)與莊周互有得失而不可廢(廢棄)也。摶之所用以(用來)隱者在此。使(假使,如果)其用(被任用)也,非不能有為(有所作為)于世,而年已垂(將近,接近)百,志(志向,理想)不存焉,得而強(勉強)之哉?若(至于)種放,則風(風度)斯(“就”或“便”,用來引出結果或狀態)下矣。東(向東,到東邊)封(封禪)西(向西,到西邊)祀(祭祀),躡屩(躡,跟隨,輕步行走的樣子。屩,草鞋,指穿著草鞋。指種放以隱居的平民身份出現,卻跟隨在帝王大臣的后面奔走。)以隨車塵,獻笑(陪笑)益工(工巧),靦顏(腆著臉皮)益厚;則其始(最初)授徒山中高談名理者,其懷來(亦作“懷徠”。招來,指被帝王招徠)固可知已。世(世代)為邊將,不能執干戈以衛(保衛)封疆(邊疆),而托術(指長生之術)于斯,以招(招徠,謀求)名譽;起家閥閱(指有功勛的世家、巨室),抑不患(擔心)名不聞于黼座(帝座。天子座后設黼扆,故名。又借指天子),詬誶(辱罵斥責)交加,植根(培植根基)自固(鞏固自己聲譽),惡足(哪里值得)比數(相提并論)于士林邪! 材料二: 老子者,楚苦縣厲鄉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國家的藏書室。即國家圖書館)之史(史官)也。孔子適(到,往)周,將問禮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與骨皆已朽(腐爛)矣,獨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時則駕(坐車,引申為外出去做官),不得其時則蓬累而行(像飛蓬飄轉流徙而行,轉停皆不由已)。吾聞之,良賈(商人)深藏若虛(隱藏其貨,不讓別人知道,好像空虛無物地樣子。比喻有真才實學的人,不露鋒芒),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去掉)子之驕氣與多欲,態色(神態神色)與淫志(過大志向。淫,過分),是(這些)皆無益于子之身。吾所以(用來……的)告子,若是(像這此)而已。”孔子去(離開),謂弟子曰:“鳥,吾知其能飛;魚,吾知其能游;獸,吾知其能走(跑)。走者可以為罔(網,捕具),游者可以為綸(釣魚的絲線),飛者可以為矰(系有絲繩,用以射鳥的短箭)。至于龍,吾不能知其乘風云而上天,吾今日見老子,其(大概)猶龍邪!” 老子修(研究)道德,其學以自隱無名為務(要務,宗旨)。居(住)周久之,見周之衰(衰微),乃遂去。至關(函谷關),關令尹喜曰:“子將隱矣,強(勉力)為我著書。”于是老子乃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本意)五千余言(字)而去,莫(沒有人)知其所終。 [參考譯文] 材料一: 宋朝以隱士身份征召來朝的人有四位:陳摶、種放、魏野、林逋。說到隱士,這不是個隨隨便便的說法。考察隱士所處的時代,觀察他為何安于隱居,那么他的志愿和行為就可以知道了。根據隱士的行為,分析隱士的志愿,根據隱士的志愿,確定隱士的品位,那么隱士的優劣高下就可以知道了。陳摶一開始不是隱士。時值唐朝末年天下大亂,僭越稱王稱帝者連續不斷,陳摶放棄了繼續進士科舉的打算,而與豪俠子弟相交結,意圖有所作為。他是想要復興唐室,還是想要和這些割據者爭衡,現在已不可知了,但大體上還是不甘心屈服于盜竊唐朝帝位的朱溫和沙陀部族的統治,而想要誅殺驅逐他們;(但)自己的力量不足,抱負不能實現,就退身隱居,來使自己能活著看到天下澄清的那一天。到宋朝初年他的養生之術已經成功了,而中國也有了天子,他的志愿也得以安慰了。陳摶其心閑淡而隱居于山水云霧之中,他的心意既已安定了,就沒有人能改變它了。可是天子大臣們卻用唐朝皇帝對待軒轅集的方式來對待陳摶,他們是太不了解陳摶了。陳摶把自己高深道學中的一小部分,傳給了李挺之、穆伯長以及邵雍。他的方法雖然依賴數理之學,未能窮盡事物變化之妙理以達到簡易的程度并歸于仁義之中,但還是與莊周的學說互有短長而不可廢除。陳摶之所以隱居的道理就在于此。如果他被任用,并非不能在世間有所作為,但他到宋朝初定天下時已經年近百歲,早年的抱負已經不復存在(已實現)了,誰還能勉強他呢?至于種放,他的風度就比不上陳摶了。他伴隨真宗東到泰山封禪,西到汾陰祭祀,追隨著君主的車馬,越來越陪著笑臉腆著臉皮,他開始時在山中教學授徒高談理學的作為,暗含被君主任用的意愿就可以知道了。種放家世代為守邊的武將,但他未能拿起武器來保衛邊疆,而假借此術以求名譽;他出身于官宦人家,也不擔心名聲不被君主聽聞,卻用這種方法而引來人們的詬病詰問,自己培植根基以鞏固自己的地位,哪里值得與士大夫相提并論呢! 材料二: 老子這個人,是楚國的苦縣厲鄉曲仁里人,姓李,名耳,字聃,是周朝管理藏書室的官員。 孔子到周的都城,想要向老子詢問一些關于禮的問題。老子說:“您所說的這些,它的創制者的人和骸骨全都已經腐朽,唯獨他所留下來的言論還能聽到。何況君子如果趕上了時運就出仕,若是沒有趕上時運就應該像蓬蒿一樣隨風飄行。我聽到過這樣的說法,一個善于經商的人會把值錢的貨物隱藏起來,就像什么東西都沒有一樣,君子的人品和德行盛大高尚,但他的臉色和外貌卻像個愚人。摒棄您身上驕傲的神氣和諸多的欲望,(摒棄)不良的神態、臉色和過大的、不切實際的志向,這些對您都沒有益處。我所能對您說的,就只有這些而已。”孔子離開之后,對學生說:“鳥兒,我知道它是善于飛翔的;魚兒,我知道它是善于游泳的;野獸,我知道它是善于奔跑的。擅長奔跑的野獸能用網捕捉到,擅長游泳的魚兒能夠用魚竿上魚線釣到,擅長飛翔的鳥能夠用羽箭射落。但說到龍這種動物,我不知道它乘風駕云飛上青天(的情況)。我現在所看到的老子,他大概像一條龍吧! 老子研修道德,他的學說把隱藏自身不追求功名顯達作為最重要的宗旨。他長期居住在周朝京城,看到周朝衰落,就離開那里。走到函谷關時,負責把守關口的官員尹喜對他說:“您就要隱居起來了,請勉強為我寫本書。”在這種情況下,老子寫了一部上、下兩篇的著作,主要是闡述道德的含義,共計五千余字,之后便離開了,沒有人知道他最終去了哪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