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茶的江湖里,徽茶的名字曾經(jīng)響徹天下。 有人說過一句話:“世界茶業(yè)看中國,中國茶業(yè)看徽州。”
這可不是吹牛。
在清代到民國的那段時間,徽州茶葉真的是“頂流”。
不光是中國人愛喝,英國人、法國人、俄羅斯人,甚至遠在大洋彼岸的美國人,都要搶著買。
洋行、碼頭、茶莊,一車車、一船船地往外運。 那時候的徽茶,就像今天的蘋果手機、耐克球鞋,是真正的國際潮流品。
可如今呢? 我們?nèi)ゲ枞~市場打聽,普洱、龍井、鐵觀音,名字響亮。
徽茶呢? 知道的人不多,喝的人更少。
不少年輕人,甚至連徽茶是什么都不清楚。
這不免讓人惋惜:曾經(jīng)的頂流,為啥會落到今天這樣?未來還有沒有機會再翻身?
咱們今天就聊聊這個事。

一、徽茶當年的風光
說起徽茶,很多人第一反應(yīng)就是“黃山毛峰”“太平猴魁”。
但實際上,徽茶的門類很大。 綠茶、紅茶、黃茶,幾乎都有代表。
祁門紅茶,就是從徽州走出去的。
要知道,在歐洲上層社會,祁門紅茶曾經(jīng)是貴族的專用飲品,很多人拿它當奢侈品。
據(jù)說英國女王就特別喜歡,喝茶只點祁門。
徽茶的繁榮,離不開當年的地理優(yōu)勢。
徽州山高林密,雨水充足,土壤適合茶樹生長。 同時徽州人經(jīng)商頭腦靈活,出了不少茶商巨富。
他們把徽茶打包成船,順著長江運到上海,再轉(zhuǎn)運到世界各地。
徽州茶商也很會做品牌,會講故事。 “茶葉如蘭香”,這是他們的廣告語。 簡單直白,卻打動了人心。
那時候的徽茶,基本等同于“中國茶”的代名詞。
一片茶葉能換來多少銀子?
有人說,一年賣茶賺的錢,可以在徽州修幾百棟牌坊。
這并不是夸張。
二、為何輝煌不再?
輝煌過后,總有落寞。 徽茶為什么會掉隊? 原因不止一個。
第一,市場變化太快。
以前歐洲人瘋狂喜歡祁門紅茶,后來口味轉(zhuǎn)了。
印度、斯里蘭卡的紅茶更便宜,產(chǎn)量更大,慢慢就占了市場。
徽茶貴在手工,但這反而成了劣勢。
第二,品牌沒跟上。
今天你一說普洱,大家想到云南大山、古樹、陳化。
一說龍井,大家想到西湖、名泉、文人墨客。 徽茶呢?
很多人只知道名字,卻說不清它背后的故事。 品牌力弱,就很難打動消費者。
第三,時代的錯位。
改革開放后,全國茶葉產(chǎn)業(yè)大發(fā)展。
福建鐵觀音、云南普洱,打得火熱。
他們會借助電視廣告、電商平臺,把茶葉推向全國。
徽茶卻慢了一步。 好東西有,但缺乏傳播。
在信息爆炸的年代,不主動出擊,等于被邊緣化。
最后還有一點,不少徽茶商人守著老手藝,不愿意改變。
品質(zhì)是好,但包裝、體驗、推廣方式都停留在過去。
年輕人看一眼,就覺得土氣。 結(jié)果,市場自然流失。
三、今天的機會在哪里?
那徽茶還有沒有機會復(fù)興? 我覺得有,而且機會不小。
第一,消費升級。
今天很多年輕人,開始追求“健康”“小眾”“品質(zhì)”。 徽茶的清香、自然、文化底蘊,正好符合這種需求。
比如太平猴魁,葉片大,沖泡后豎立杯中,觀賞性極強。
這種視覺沖擊力,完全可以抓住短視頻時代的眼球。
第二,國潮文化興起。
這幾年,漢服火了,中式點心火了,茶文化也在復(fù)興。
徽茶的文化底子很厚,徽商、徽派建筑、徽州文化,隨便拿出一點,都能講出好故事。
如果把這些和現(xiàn)代傳播方式結(jié)合起來,完全能打造爆款。
第三,旅游帶動。
黃山是世界級的景點,每年多少游客?
如果把黃山毛峰、太平猴魁、祁門紅茶和旅游深度綁定,做成“到黃山必帶徽茶”的印象,那市場自然不愁。
關(guān)鍵是要把茶和體驗結(jié)合起來,而不是簡單地賣一包茶葉。
第四,科技加持。
以前做茶,靠人力、靠經(jīng)驗。
現(xiàn)在有大數(shù)據(jù)、智能化加工,可以保證品質(zhì)穩(wěn)定。 徽茶完全可以借助科技升級,再加上電商直播,觸達更廣的人群。
四、如何復(fù)興?
說到底,機會是有的,但怎么做才關(guān)鍵。
徽茶要復(fù)興,不能光靠“情懷”,要真刀真槍地玩。 首先是品牌要重建。
要告訴消費者:徽茶不只是茶,它背后有文化,有歷史,有故事。
要讓年輕人覺得,喝徽茶是一種身份認同,而不是老氣橫秋。
其次是營銷方式要創(chuàng)新。
別再守著老牌坊和茶莊,年輕人不買賬。 要敢于用短視頻,用直播,用跨界聯(lián)名。
比如和國潮品牌合作,做徽茶特調(diào)飲品,讓茶走進日常生活。
再一個,價格要分層。
徽茶里的頂尖產(chǎn)品,可以做高端市場,針對收藏和送禮。
但同時,也需要有大眾化的產(chǎn)品,讓普通年輕人喝得起。
只有這樣,市場才會足夠大。
最后,還得有人才回流。
現(xiàn)在做茶的大多是老人,年輕人愿不愿意回來繼承?
如果年輕人能用新思維,把老茶產(chǎn)業(yè)帶活,那才是真正的希望。
五、復(fù)興不是夢
茶葉是一門慢生意。 急不得,但可以一步步來。
徽茶曾經(jīng)是世界“頂流”,它的基礎(chǔ)在那兒,文化在那兒,口碑在那兒。
差的,只是一個重新出發(fā)的契機。
未來會不會復(fù)興? 我覺得可能性很大。
只要有人愿意講好故事,做好產(chǎn)品,拉近和年輕人的距離,徽茶完全可以再次出圈。
想象一下。
在不遠的將來,短視頻里,年輕人穿著漢服,在黃山腳下泡一壺太平猴魁,鏡頭拉近,茶葉在杯中舒展。
彈幕飛過:“這茶太絕了!” 這種場景如果成了常態(tài),徽茶復(fù)興,還會遠嗎?
徽茶的未來,其實就在今天的選擇里。
是繼續(xù)守著老傳統(tǒng),慢慢被遺忘,還是擁抱新趨勢,走上新舞臺?
答案,需要徽茶人,也需要每一個喜歡茶的人,一起來給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