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震云曾說:“大部分女人,沒有忠誠和愛,只想嫁給皇帝,但是,并不在乎皇帝是誰。?女人是資源性思維,只想嫁給有錢人,誰是有錢人,都無所謂。在貓的面前,鉆石再誘人,也比不過一條魚?!?/span> 劉震云的這句話用一種文學化的夸張,點出了部分社會現實和人性考量。這種“資源性思維”的婚戀觀,背后是深厚的傳統文化慣性與復雜的現實社會結構共同作用的結果。 ?? 傳統文化背景 這種思維的根源,可以追溯到我們漫長的歷史文化積淀。 1.“嫁漢嫁漢,穿衣吃飯”的生存傳統:在漫長的農業社會和封建體系中,女性被完全排除在社會生產之外,沒有獨立的經濟來源和社會地位。她們的生存必須依附于男性,婚姻對她們而言,首要功能是獲取基本生存資料。這并非女性天生“物質”,而是在制度性壓迫下形成的一種現實的生存策略。歷史上,許多女性夢想嫁入皇宮,因為那意味著極致的奢華享受、尊貴的社會地位和巨大的權力影響力。 2.家族利益優先的婚姻觀:傳統婚姻常被視為“合二姓之好”,是兩個家族之間的資源整合與交換。女性在其中往往被當作連接家族的紐帶,用于維系或提升家族的地位、權力和財富?!伴T當戶對”是鐵律,個人的情感意愿則被極度邊緣化。 3.“母憑子貴”的價值實現路徑:在“從夫居”的傳統家庭結構下,女性的人生價值高度綁定在夫家。她們的地位和安全感,很大程度上需要通過為夫家生育繼承人來鞏固和提升。因此,選擇能提供最穩定、最豐厚資源的丈夫,也是為自己和后代爭取最優生存環境的本能選擇。 ??? 現實社會背景 盡管時代飛速發展,但一些傳統觀念和新的社會壓力交織,使得這種“資源性思維”在現代社會依然有其土壤。 1.經濟壓力與生活成本:社會資源被少部分人壟斷,特權現象泛濫,高昂的房價、教育費用和育兒成本,使得婚姻的經濟基礎功能被空前放大。面對現實壓力,尋求一個經濟條件優越的伴侶,被視為規避生活風險、保障生活品質的一種現實途徑。 2.結構性不平等與性別角色期待:盡管女性受教育程度和勞動參與率大幅提升,但職場中的“裙帶關系、996/007、“玻璃天花板”、生育可能帶來的職業中斷風險(“母職懲罰”) 以及“男主外、女主內”的傳統角色分工觀念依然存在。這些結構性因素讓一些女性感到,僅憑自身努力難以獲得足夠的安全感,從而可能將婚姻視為一種補充性的保障機制。 3.消費主義文化的推波助瀾:媒體和消費文化時常過度渲染物質生活的重要性,將“成功”與“幸福”簡單等同于擁有奢侈品、豪宅豪車。這種氛圍潛移默化地影響了一些人的價值觀,使得通過婚姻快速獲取這些“成功符號”成為一種誘惑。 4.婚戀市場的結構性失衡:農村地區因經濟條件落后等因素導致大量“剩男”出現,而城市中許多優秀女性也可能因為擇偶標準等多種原因等待合適的伴侶,這反映了經濟條件在婚姻選擇中的重要性,也凸顯了婚戀市場的復雜性。 ?? 需要警惕的誤區 需要注意的是,劉震云的這句話是一種文學化的概括,它不能代表所有女性,也過度簡化了現代婚戀的復雜性。 ·現代女性的主體性與多元化選擇:隨著教育普及和女性經濟獨立能力的增強,越來越多女性走上了“經濟獨立-人格獨立” 的道路。在“金錢至上”的基礎理念之上,她們在婚戀中也更加注重情感契合、精神共鳴和三觀匹配,追求的是相互尊重、共同成長的伙伴關系。許多受過良好教育、有穩定職業的女性,在擇偶時有著較高的標準,她們不愿意為了結婚而降低自己的要求,這恰恰說明了現代社會中女性獨立性和自主選擇權的增強。 ·“資源性思維”并非女性專利:在婚戀中考慮經濟條件,是人類社會普遍存在的現象,并非女性獨有。男性同樣可能看重女方的家境、工作和收入能力,這本質上是婚姻作為一種經濟共同體屬性的體現。 ?? 總結 劉震云所言的“資源性思維”婚戀觀,其文化背景根植于女性長期缺乏經濟獨立地位、婚姻作為生存保障和家族利益工具的歷史傳統;其現實社會背景則與當前高昂的生活成本、尚未完全消除的結構性性別不平等、消費主義文化刺激以及社會婚戀焦慮等因素密切相關。 然而,更重要的是認識到,這種觀念正受到現代社會發展,特別是女性日益增長的獨立性與自主性的挑戰。真正的趨勢是當代女性:既承認物質基礎的重要性,也絕不放棄對情感連接和精神共鳴的追求。 |
|
來自: 草木青青33 > 《社會雜談/植物/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