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683夜 讀魯迅|05 ![]()
文 / 若文 梳理魯迅研究的相關專著,往往以李長之的《魯迅批判》作為拓荒之作。在上世紀三十年代《魯迅批判》問世之前,當時關于魯迅的評論文章已有七十多篇,但都不系統。在《魯迅批判》出版之后,三四十年間魯迅研究受環境影響處于停滯狀態,更彰顯了本書的價值。讀罷之后,一大感受就是大陸的魯迅研究原本一開始就有著不錯的基礎,只是后來被迫中斷了。 作者李長之,由于獨立自主的學術個性、生前遭受的政治摧殘,身后缺乏哲嗣“香火”,以及天不假年較早去世,都讓他身后的名氣受到影響。李長之與季羨林、王瑤等先生時代相近,但在文革結束后不久的1978年就去世了。相比活到了1989年的王瑤,2009年的季羨林,無疑有著更大的名氣與影響。即便如此,李長之卻是一位不容忽略的天才人物。 ![]() 郜元寶說李長之不是萬事通式的“古今中外派”。不過,李長之的學術貢獻卻著實涵蓋了“古今中外”。他研究分析的對象,包括了古代的孔子、司馬遷、陶淵明、李白、韓愈等人,現代的新文學茅盾、老舍諸家,國外則有康德、歌德、席勒。然而,作品中爭議最大,也給他帶來無窮麻煩的則是《魯迅批判》一書,這與現代中國魯迅的特殊地位有著密切的關系。 當時,中國近現代文學尚處于幼稚階段,文學批評的發展則更不充分。在文藝工作者內部看來,有的文學批判只是被看作政治和名利斗爭的工具。巴金曾與李長之交惡,甚至說“批評文字可以包花生米”,這也是作家與批評家關系的一個反面案例。《魯迅批判》在國民黨時期、汪偽時期以及共產黨時期都是一本充滿問題的禁書。在政治運動中,當人們對李長之破口大罵,“魯迅也是你能批判的嘛?”是那個時代充滿荒誕荒謬的一個注腳。特殊時期的政治運動嚴重損害了李長之的健康,使他無法再像年輕時那樣高產投入。 李長之本在1978年很快恢復了個人名譽,但《魯迅批判》在其生前始終沒有解禁。李長之去世后,在1978年12月的追悼會上,《魯迅批判》沒有作為代表作被提及,提到的反而是著有《中國文學史略稿》、《詩經試譯》以及《陶淵明傳論》、《李白》。今天關于追悼會最有價值的信息,恰是提供了一份名單,列出與李長之生前有交情或交集的人:如季羨林與李長之從小學到大學的同窗。王瑤同樣出身清華,從事現代文學研究。還有啟功,那是北師大的同事,有在政治運動中“被整”的共同經歷。 《魯迅批判》中說魯迅是詩人,是戰士。視魯迅為戰士,這一說法被后世廣泛承認。魯迅在文章也常常談及“戰士”。在抗日戰爭爆發之前,李長之就已經提到魯迅慣于“持久戰”。直到今天我們也常以戰爭來形容生活與文學,足見隱藏在日常生活背后的殘酷性。無論是“塹壕戰”、“游擊戰”都是一種關于生活與文學的態度。 說魯迅是“詩人”則大有深意。一方面是強調魯迅抒情的一面,我想這一點如果能進一步展開,李長之就找到了魯迅與王國維更深層次的匯通之處,較郭沫若《魯迅與王國維》看得更深。另一方面則是反對將魯迅視為思想家。如何界定“思想家”,李長之畢業于哲學系,他所理解的“思想家”,是德國哲學康德、黑格爾一類的人物。然而魯迅作為“思想家”卻是革命領袖曾經作出的權威認定。而說出魯迅并無思想,這話本身也為作者招來了不少爭議。 李長之看到的是魯迅的“虛無”,魯迅沒有正面提出自己的政治與哲學建構,但是他可以敏銳指出當時流行的長篇大論,各種主義表象之下有著何種虛偽險惡。李長之看到的是魯迅的“粗疏、枯燥、荒涼、黑暗、脆弱、多疑、善怒”。李長之筆下的魯迅,也許比瞿秋白或馮雪峰更深入,也更敢說。魯迅死后不久,就成為了一個符號,成為了新時代的“圣人”,其人其書最早完成了經典化。李長之注意到魯迅作為人的種種特征反而被有意遮蔽了。 意氣縱橫是這本書的特色,后人常常批評此書的錯誤。比如把魯迅作品按照好壞分為幾等,這是后世學者萬萬不敢造次的。其實,我們今天讀到的大多文字,并非境界已臻圓融,不過是抄來抄去的空話和絕對正確的廢話。溫儒敏稱李長之的批評是傳記批評,注意到李長之擅長為人物立傳。李長之作《魯迅批判》,把魯迅一生劃分為六個階段。有的某一年就能成為一個階段,可謂十分膽大。人生的不同階段恰恰是不同選擇的結果,李長之注意到了魯迅一生中的幾處拐點,如陳獨秀創辦《新青年》,女師大風潮等等。如果魯迅1926年沒有選擇離開北京,就難與周作人在思想上拉開了更大的距離;如果1927年沒有選擇前往上海,而是去武漢,就會和郭沫若一樣投身到政治漩渦之中;如果1931年選擇返回北京,就意味著要置身于上海的文壇筆仗之外,也就很難有機遇在晚年深入了解馬克思文藝理論。 李長之的人生何嘗不是如此?在抗戰前,李長之已經是國內數一數二的文學批評家。如果他在三十年代選擇跟季羨林一同留學德國,人生也會有很大的不同。李長之留給我們今天思考格外現實,在已有的學術環境中如何堅守學術理想?想要堅持獨立不遷的性格,就要接受倒霉磨難的后果。既然做出了人生選擇,就要有足夠的才華與毅力承擔后果。 獨來獨往,不喜歡拉幫結派的李長之如何生活在今天這個時代,會怎么樣呢?雖然不至于再被政治運動打倒,但恐怕也難在體制內混得風生水起。好在他才華卓越,精力充沛,足夠支撐他的性格與選擇。李長之畢生所追慕的批評家是王國維,王國維投水時李長之還不到20歲。從王國維、魯迅、李長之再到今天的我們,獨立自由的理想,學術的批評建設仍然在曲折中,不好說是在前進,但總會有變化。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