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前讀書的時候,學習中醫的路徑是,大一先學習一學期的中藥,然后大二再學習方劑。 這種學習方法,我體驗過后,發現效率很低下。 很簡單,那幾百味中藥被拆解得零零散散,就像背英語單詞一樣,背了前面忘了后面,學習方劑時候就更加壓力巨大,會逼迫你不斷去深究其中的功效,記憶力不好又記不起來,最后心力交瘁,直接從入門到放棄。 直到畢業后,我才明白這種學習方法的弊端,從而改頭換面,獨辟蹊徑,用了另一種方法去學習,結果學習起來事半功倍,效果顯著。 我的方法很簡單,就是“逆練九陰真經法”。 歐陽鋒逆練九陰真經,直接經脈逆行,自創出了九陰真經的升級版,其威力不在順練九陰真經之下。在第二次華山論劍上,憑借其逆練而成的九陰真經,硬是把洪七公、黃藥師、郭靖三大絕頂高手都給撂翻了。 因此,順的方法不行,如果反著來,有時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常規的學習路徑是先學中藥,再學方劑。我直接逆轉功法,反過來學,從方劑到中藥。 為什么反著學會更好,因為很多人并沒有發現教科書上隱藏起來的秘密。 這個秘密就是中藥功效的核心奧秘與中藥功效的由來。 一、中藥功效的核心奧秘 中藥的功效核心奧秘在于配伍和劑量,而不在于中藥教材中歸納的那幾個功效。 如果治病時候運用中藥,是通過教材中的功效去一一對應,是治不好病的,或者說治病的療效不穩定。 常見的例子就是感冒流鼻涕,看到鼻塞流涕就想到宣通鼻竅,用辛夷、蒼耳子這些明顯寫著“宣通鼻竅”功效的中藥,但是一用起來就完全沒效果。這時候會開始懷疑中醫的療效,懷疑自己的醫術。 但是學了傷寒后,發現流鼻涕這個問題其實用方證相對的方法就很好解決,比如當患者表現一個桂枝湯證+流鼻涕,直接用桂枝湯原方就可以解決,根本不需要什么“宣通鼻竅”的辛夷、蒼耳子。 失敗原因在于,中藥根本不像西藥那樣,可以明確是單個藥單獨發揮作用的。中藥發揮作用是有條件的,那就是在那整個方子統領下,藥物之間相互配合才可發揮療效。 中醫治病的精髓在于整個方子,方子和疾病處于一個方證相對的狀態。 有蒼耳、辛夷的那個方,在特定條件下,或者說在方證對應條件下,才會達到宣通鼻竅的效果。起作用的是整個方子,方證相對了,才有效果,而不是單味藥的蒼耳、辛夷。 單味藥物的功效,要在整個方子的視覺下來看待才行,脫離了方子、方證狀態,是很難發揮精確定位的功效的。 二、中藥功效的由來 中藥教材中的四字組合功效,都是后世人從不同方子中歸納出來的。所以一味藥每一個功效背后,隱藏的就是一類方子,這是教材不會告訴你的信息。 舉個簡單的例子。 桂枝的功效,教材中的描述是:發汗解肌、溫通經脈、助陽化氣、平沖降氣。 初學的時候會容易產生這樣的錯覺,桂枝在每個方子里都會有這4個功效的作用,就像西藥一樣,臨床見到癥候,可以單用桂枝套上去用就好。 這種想法其實是搞亂了先后順序。教科書上桂枝的功效,其實是后來的人總結的,是先有方子,后有功效。桂枝湯的每個功效,其實來源于不同的方子。 發汗解肌:桂枝配伍白芍,桂枝湯 溫通經脈:桂枝配伍當歸,細辛等,當歸四逆湯 助陽化氣:桂枝配伍茯苓白術,五苓散 平降沖氣:桂枝配伍茯苓五味子,桂苓五味甘草湯 看看,這些不同的方子,壓縮為桂枝的簡潔功效,里面的關鍵配伍信息都被忽略了,核心的秘訣缺失了,用藥去治病怎么會有效果呢? 中藥和功效的關系不是一一對應的線性關系,更像是一種相關性關系,一種概率趨勢。 它并不是確定性的,只能說是有這樣一種趨勢。原因還是開頭說的,發揮功效主要是在方劑的體系中,脫離了這個配伍體系,原來所歸納的功效不一定還會存在。 所以在傷寒論方證相對的角度看來,方子比單味藥更加重要。 學習教科書后的思維慣性,大多傾向于機械化地拆解單位藥去治病,這樣的療效肯定會差。 學校的學習方法是先學習單味藥,然后再學習方劑。想要臨床實踐,我們得反著學,從方劑入手,才是最接近臨床的路徑。 我們學習,本質上就是為了運用方劑治病。這種反著學的方法,從方子到治療疾病,一步到位。 其實這就是用整體觀念去學,先大后小,先整體后局部,這樣容易有方向感。太注重小節,反而會容易迷失方向。 所以學習中藥的訣竅,要通過方子去整體學習,先學方子,再學其中藥物的配伍規律,最后學習某一個藥的獨特藥證??偠灾?,學習中藥不能脫離方子方證這個體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