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的名字 閃亮的坐標 ■汪娜 梁立武 曹修武 前不久,G219新藏線上一組用衛國戍邊烈士名字命名的橋梁圖片,讓無數人紅了眼眶。有網友留言:“想帶孩子去實地看看,給孩子講講名字背后的故事。” 英雄是一個民族最閃亮的坐標。為了紀念英雄,傳承英烈精神,早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我黨就用一批烈士的名字為縣一級行政區劃命名。新中國成立后,用英雄名字命名的道路、橋梁、連隊、學校等,如雨后春筍般涌現。 當英雄的名字寫在祖國的山河,刻進城市的街巷,融入人們的生活,它不僅是紀念英雄的方式,更是傳承紅色基因、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和國防教育的重要載體。這些名字所蘊藏的精神力量,穿越時空,激勵著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新征程上奮勇前行。 英雄城里話英雄 “劉志丹是個現代俠盜羅賓漢……在窮人中間,他的名字帶來了希望……他葬在瓦窯堡,蘇區把紅色中國的一個縣份改名成志丹縣來紀念他。” 這是埃德加·斯諾寫在《紅星照耀中國》里的一段文字。 1936年4月,紅二十八軍軍長劉志丹在戰斗中犧牲。當年6月,劉志丹的故鄉,陜西省保安縣更名為志丹縣。當年7月,埃德加·斯諾來到當時中央紅軍臨時駐地志丹縣采訪,這也是他第一次進入紅色蘇區。 生于斯長于斯的劉志丹,領導創建了以照金、南梁為中心的陜甘邊革命根據地,促成陜北、陜甘邊兩塊蘇區連成一片,為紅軍長征提供了落腳點。 志丹烈士陵園坐落在縣城北部炮樓山和瓦窯山之間的山坡上。陵園里,白色、黃色的菊花擺滿了紀念碑底座。每逢新兵啟運、民兵思想政治教育、學生開學第一課等時機,去陵園進行祭掃是軍地各部門列在計劃表上的一項重要活動。 志丹人民愛戴劉志丹、銘記劉志丹。行走在志丹縣,時常能看見居民家的大門上、窗戶上貼著劉志丹的肖像畫。志丹人有著陜北人淳樸寡言的性格,但一提到“劉志丹”,話就多了起來。 從紅土地到黑土地,山水相隔,但人民群眾對英雄的銘記一樣深刻。 行走在吉林省靖宇縣的大街小巷,處處可見英雄的名字:靖宇鎮、靖宇村、靖宇大街、靖宇路、靖宇學校……在靖宇縣人民群眾的內心深處,永遠都有一處地方屬于楊靖宇。出門在外介紹自己,他們不說自己是吉林人、白山人,而是挺直了腰板,鄭重地說:“我是靖宇人”。 在中國的縣(市、區、旗)中,除了志丹縣、靖宇縣,使用英雄姓名命名的縣市還有:陜西的子長縣、子洲縣,河北的黃驊市,黑龍江的尚志市,山西的左權縣…… 在英雄的戰斗犧牲地、在英雄回不去的故鄉,城市以英雄之名紀念英雄,致敬英雄——在黃驊市,“擁軍志愿服務聯盟”建設穩步推進,成員單位結合自身優勢提供各類擁軍服務;在靖宇縣,涉及軍事設施建設事項,簡化辦事程序,優先辦理手續;在左權縣,縣鄉村三級均將優撫工作納入目標責任考核,評優評先實行一票否決…… 英雄已逝,但英雄的精神早已植根他們曾浴血奮戰的土地,生根發芽,枝繁葉茂。
![]() 第83集團軍某旅“楊根思連”緊貼實戰練兵,不斷提升官兵打贏能力。季 鵬攝 英雄路上念英雄 “延喬路!” 陽光灑向大地,家住安徽省合肥市肥西縣延喬路旁的4歲孩童丁諾一,遠遠看到綠色路牌,向媽媽大聲喊出路牌的名字。 雖然還不識字,但出生在這里的丁諾一從小就聽媽媽講這條路背后的故事,耳濡目染,知道這是為了紀念安慶籍革命烈士陳延年、陳喬年而命名的路。 延喬路旁,有一條與之平行的道路,叫集賢路,紀念的是陳氏兄弟葬在安慶集賢關的父親陳獨秀。“我們在給道路命名時萌生讓父子三人重逢的想法,考慮到兄弟同為烈士,昆仲不宜分開,大家主張從陳延年、陳喬年的名字中各取一字,將集賢路東側的一條小路命名'延喬路’。”合肥市民政局區劃地名處處長萬曉源介紹。 “延年、喬年,你們若在,看到這盛世繁華,該多好……”隨著電視劇《覺醒年代》熱播,全長1147米的延喬路被更多人熟知。拉著行李箱的大學生、戴著紅領巾的兒童、神情肅穆的各界群眾……人們自發從全國各地趕來,路牌下,一束束鮮花、一張張留言卡,自夏至冬從不間斷。 每一個路名都是一塊紀念碑。一個個名字,一條條道路,讓英雄的名字成為城市的記憶,成為愛國的地標。 “多希望年輕的他可以親眼看看現在的商城,可惜他永遠留在了23歲。”河南省信陽市商城高級中學高二學生李宇每次騎車上學都要經過趙崇德大道。他說,每次在大道上騎行都是自省和自勵的過程,提醒自己要像趙崇德烈士一樣,扛起屬于自己這代人的責任。 如今,和李宇一樣,不少英雄路所在地的城市居民、外地游客,都喜歡到英雄名字命名的街道上走一走,看看紀念設施上的英雄生平簡介,拍照、寫生,或只是小坐片刻,了解英雄,走近英雄,汲取精神力量。 “我仰望你看過的星空,腳下大地已換了時空。你留在風中搖曳的那抹紅,在心中。”在安徽合肥,延喬路通向繁華大道;在河北唐山,大釗路交會富強街;在湖南婁底,蔡和森大道連著復興街……歷史與現實在這里交匯,路名時時提醒人們:今日之“富強”“復興”來之不易,這是無數革命先烈前仆后繼闖出來的路。 這條路,通向繁華深處。
![]() 黑龍江省哈爾濱市趙一曼紅軍小學校師生編演兒童劇《堅貞不屈趙一曼》。胡媛媛攝 英雄連隊出好兵 “黃繼光!” “到!” 這是新兵張曉杰被分到空降兵某旅“黃繼光英雄連”后,覺得距離英雄最近的時刻。 “連隊每天點名,第一個名字是最響亮的'黃繼光’。一人點名,全連答'到!’。”張曉杰說,“成為英雄的戰友,成為答'到’的一員,我感到無比光榮,這讓我更堅定了在部隊建功立業的決心。” 抗美援朝戰爭中,中國人民志愿軍涌現出大批英雄部隊,以英雄名字命名的連隊有很多。時光流轉,連隊的傳統、精神一脈相承,從未改變。 11月29日,新兵吉昱衡和戰友一起吃了一頓“土豆餐”。這天是老連長楊根思犧牲72周年紀念日。每年的這一天,吃土豆,成了第83集團軍某旅“楊根思連”一項雷打不動的活動。 1950年的11月29日,楊根思和官兵吃著凍成石頭一樣的土豆,走上小高嶺戰場,打敗了啃著牛肉的美軍。那一天,楊根思壯烈犧牲。1952年5月9日,志愿軍總部為楊根思追記特等功,追授“特級英雄”榮譽稱號,并將其所在連隊命名為“楊根思連”。 “不相信有完不成的任務,不相信有克服不了的困難,不相信有戰勝不了的敵人!”72年前,楊根思喊出的“三個不相信”成為他留給連隊最寶貴的精神財富,融入連隊的血脈,燃燒在一代又一代官兵的胸膛。 英雄連隊盛產英雄的兵,繼承了英雄血脈的官兵在強軍路上闊步前行。10多年前,“楊根思連”隨旅改編為輕型機械化步兵部隊,列裝某新型輪式裝甲車。官兵迎難而上,苦練駕馭新裝備的技能。5年前,連隊從裝甲步兵轉型為合成步兵,官兵圍繞新課題集智攻關,探索出多種新戰法訓法。“黃繼光英雄連”則成為空降兵戰略轉型和跨越發展的“急先鋒”,填補了中國傘兵史上多項空白:率先在空降兵部隊完成某大型運輸機和某新型傘“三門四路”跳傘任務,攻克20多個作戰指揮自動化系統難題,實現整建制“三無條件”下空降空投。 河南省漯河市“王焯冉民兵連”、河南省延津縣“肖思遠民兵連”、江蘇省泰州市“楊根思民兵應急連”、甘肅省兩當縣“陳紅軍民兵連”、湖南省岳陽市“張超民兵先鋒連”……從“血火中誕生,風雨中成長,戰歌中走來”的民兵隊伍,冠以英雄的名字,賡續英雄的血脈,沿著英雄的足跡堅定前行。 英雄的精神,貫穿昨天、今天和明天。戰爭年代,英雄用生命譜寫傳奇;和平年代,后來人用傳承續寫榮光。
![]() 陜西省志丹縣為緬懷無產階級革命家劉志丹修建的志丹廣場。路丕文攝 英雄學校育傳人 翻開《中國地圖冊》黑龍江篇,在北緯46°、東經130°的交會點,標注著7個紅字:八女投江紀念地。1938年10月,為掩護大部隊突圍,以冷云為首的東北抗日聯軍8名女戰士戰至彈盡后,毅然投入冰冷的烏斯渾河,以身許國。 1986年,在200多公里外的黑龍江省樺川縣悅來鎮,烈士冷云的故鄉,一所小學更名為“冷云小學”,后被命名為“八女英烈冷云”紅軍小學。 走入“八女英烈冷云”紅軍小學,只見從學校校門、柵欄、教室、走廊的設置,到校徽的設計,都體現著紅色印記。今年開學第一節課,學校學生走上講臺講述冷云的故事,家長、老師將視頻發布到新媒體平臺;周末或節假日,學校組織紅色小分隊師生走上街頭,講述英雄故事和革命傳統。 少云中學、尚志小學、存瑞中學……多年來,各地用英雄名字命名的學校日益增多。僅哈爾濱一市,就有21所學校冠以抗聯英雄之名。 以英雄名為學校名,不只是稱謂的變化,更是精神的傳承。 在黑龍江省哈爾濱市趙一曼紅軍小學校,學校每學期開展“千人傳講趙一曼,千人回信趙一曼”主題活動,學生以書信的方式,和先烈隔空對話。尚不能用文字充分表達想法的低年級學生,則用手中的畫筆繪出心目中的先烈形象。 在湖北省武漢市警予中學,學校通過紅色教育進課堂、紅色教育讀本建設、紅色教育學段規劃等方式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并連續39年在清明節開展祭英烈活動。 在山東省金鄉縣王杰小學,學校弘揚王杰精神,探索形成會聽王杰故事、會講王杰故事、會唱王杰精神歌曲、會背王杰日記、會做王杰式的好人好事等系列課程體系,打造王杰式好少年培育工程。 …… “少年怎么樣,祖國的未來就怎么樣。”黑龍江省哈爾濱市教育局工作人員說,在不斷的學習和實踐中,學生們對革命英雄和紅色歷史的認知逐漸深入。擎起的紅色旗幟、唱響的紅色歌曲、寫下的紅色筆記、演繹的紅色話劇、留下的紅色足跡中,紅色基因在傳承…… 英雄永不獨行 ■汪娜 如果黃繼光沒有犧牲,如今,他應該是一位91歲高齡的老人了。可在我的腦海里,他還是那個21歲的年輕小伙,一身樸素的軍裝,一張干凈的臉,一雙清澈的眼。大家都稱黃繼光為英雄,但英雄究竟是什么樣的人? 英雄是脊梁,不屈的民族脊梁。 中華民族的發展史是一部英雄輩出的歷史。從舊中國山河破碎時的橫刀立馬,到新中國一窮二白時的自強不息,再到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的敢為人先,無數英雄將自己的青春與生命投入中華民族復興的偉大事業中。楊靖宇、趙尚志、左權等一批抗日將領,八路軍“狼牙山五壯士”、新四軍“劉老莊連”、東北抗聯“八女投江”等眾多英雄,就是中國人民不畏強暴、以身殉國的杰出代表。 “誠既勇兮又以武,終剛強兮不可凌。身既死兮神以靈,魂魄毅兮為鬼雄。”回首血雨腥風的抗戰歲月,我們深知,有不少人只是想方設法保命。而英雄之所以偉大,是因為他們敢于獻出自己的生命,在民族的生死關頭,勇敢地、義無反顧地站在民族的最前列。 據統計,近代以來中國已有約2000萬名烈士為國捐軀。時光流轉,仰望歷史的星空,一張張勇毅的面孔,燦若星辰、熠熠生輝。他們不為官、不為錢,不怕苦、不怕死,為了民族的獨立和人民的幸福,奮斗一生,九死無悔。 每一個為國犧牲的人都應被銘記。在英雄的戰斗犧牲地、在英雄回不去的故鄉,城市用英雄的名字給縣市、鄉鎮、學校、公園、道路命名,如陜西省的子長縣、子洲縣,四川省中江縣的繼光鎮,山西省文水縣的劉胡蘭鎮,河北省獻縣的本齋回族鄉,等等……將英雄的名字標注在地圖上,是生活在這里的人民對浴血歲月的特殊紀念。當英雄的名字寫在祖國的山川河流,英雄精神的火種便留在人們的心田。看!英雄為之戰斗、為之犧牲、為之長眠的中華大地上,早已生機勃勃,山花爛漫。 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記走過的路;走得再遠、走到再光輝的未來,也不能忘記走過的過去,不能忘記為什么出發。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充分發揮功勛榮譽表彰精神引領、典型示范作用,激勵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敬仰英雄、學習英雄,形成新時代英雄輩出的良好局面。 電影《高山下的花環》有一句著名的臺詞:“中國是我的,可也是你的。”對英雄最好的紀念就是英雄輩出。戰爭年代,英雄用生命點燃的火炬,照亮了新中國獨立解放的道路;和平年代,英雄的傳人接過火炬,立志走好英雄開辟的道路,守好英雄打下的江山。英雄永不獨行,因為他們胸懷的理想正在實現,他們開創的事業正在繼續,他們書寫的歷史必將由我們繼續書寫下去。2022.12.21 多年來,軍地以英雄的名字命名城市、道路、連隊、學校,銘記英雄,賡續血脈——英雄的名字 閃亮的坐標 -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部 () |
|